《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研究

2023-09-19 12:15黄垂旦
今古文创 2023年33期
关键词:手稿自然界异化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是马克思从哲学领域逐步深入到经济领域研究人的解放问题的重要思想成果。虽然马克思没有在著作中提出“生态”的概念,但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事实上,现实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其实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为此,回到《手稿》中梳理其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认识和把握生态自然概念,剖析和理清内蕴的生态思想,对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自然概念;生态思想阐释;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3-006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3.020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当下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土壤污染、气候异常、水源枯竭等各类环境问题呈高发态势。在过去,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生态问题潜隐存在不易被人们察觉,但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推进,生态问题逐渐显露并且呈恶化的趋势发展,其影响面覆盖全球。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向来高度重视的发展方向之一。党的十八大将其纳入我国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对其始终保持高度重视的态度。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其经典作家的认识和理论对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中从四个角度对人与自然的本质进行了阐释,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从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生态问题的凸显其实是人们在进行社会经济活动发展时未正确处理二者关系而导致的,本质表现为人与自然的问题。因此,当下回到《手稿》中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手稿》中的生态自然概念

生态问题是伴随着人类活动的持续深入而产生的一种人与自然相冲突的问题,它深受人们的关注。基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生态自然概念便出现在人类生产活动发展中。这一概念产生于18世纪20年代,在西方的后现代时期趋于成熟。它的基本内涵被定义为规整和协调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协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马克思的生态自然概念则被特指为: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协调发展的行为准则和一般做法。

《手稿》中从四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概念:其一指的是现实的自然。自然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可被感知和直观的现实世界,是人类从事实际生产活动的场所;其二是人化的自然。自然是相对于人来说的自然,它在人的认识和实践中,展现出它对于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结果;其三是历史的自然。自然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产生新的自然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也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社会,由于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自然是历史的自然,历史是自然的历史;最后,实现真正解放的自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人是被束缚的不自由的人,人的劳动是异化的劳动,现实的人是需要被解放的人。而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人本质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人需要解放,自然当然也需要被解放,二者的解放具有一致性,共产主义的自然就是被解放了的自然。《手稿》中的生态自然概念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才真正地趋于成熟,虽然在这之前还未完全摆脱其他哲学家思想的影响,但是已经实现了超越。

二、《手稿》中生态思想的系统阐释

马克思在《手稿》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出“生态”一词,但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多维阐释,体现了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刻关注。《手稿》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主要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上表现:一是以对象性关系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从实践基础上去理解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三是从异化劳动出发去认识人与自然的本质;四是从共产主义出发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发展。

(一)从对象性出发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不是两个相互排斥且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双方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互为对象性而存在的。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其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来源于自然。自然虽然没有为人提供直接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但却是其进行人类生产活动的场所,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自然这一大背景,而且人只有通过把自然作为对象才能够表现出生命的存在,如果把人与自然相分离,就陷入唯心主義的窠臼中。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①,这就指明了自然界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对象性;另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对象性产物,其价值和意义必须要通过人作为对象来展现。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②。自然界之所以有真正的价值,是以人作为对象,被人所需要和改造。因此,人既是自然界的对象,自然界又是人的对象,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之间不可分离。

《手稿》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关系,揭示着我们不仅需要自然界,自然界也需要我们的生态思想,这要求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时,不可随心所欲,这不仅会毁坏我们的生存环境,也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

马克思不仅从自在自然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从具有人的实践参与的人化自然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手稿》中,马克思首次界定了“人化自然”的概念,即“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③。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从实践的基础上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揭示“人化自然”的重点在于人改造自然界,在改造与被改造的过程中,人的认识和实践与自然界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把人单纯的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来看,其与动物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要是将人与动物相区别,那么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关键。在现实世界中,动物的行动轨迹只是出于它们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为了活着而进行的一种本能性活动。而人的生存则是一种能够进行有意识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现实性生产,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和规律,加注人的意识和想法,去改变事物的外在以适应人的生存与需求。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人才能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自然界又能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④

马克思在《手稿》中注重从实践出发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发展过程,这揭示了处理现实中存在的人与自然的生态问题,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不能停留在空想的理论层面上,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去解决问题。

(三)从异化劳动出发认识人与自然的对立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与自身生產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他人关系相异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工人受到资本家的剥削,自然也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无限度的攫取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本性,资本家用对待劳动者的手段同样对待自然,工人和自然都是资本家的剥削对象。

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生产方式既使人与人之间相对立,也使人与自然之间相对立。一方面,由于私有财产的存在,工人除了自身的劳动力,没有其他任何生活资料,他们的活动是替异己存在物而进行的,劳动成果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因此工人丧失了生产的对象,这就表现为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另一方面为了不断地获取最大的利润,资本家对自然界的开发和掠夺更是顾不上其他的价值。例如生态问题本身就是人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带来的,在资本家的疯狂竞争下,生态危机更加趋于严重,这就是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靠自然界而生存,自然界依靠人而体现价值和意义。能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对立的只能是人。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通过实践的生产,能使这些关系对立的并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而是人自身成了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⑤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密切相关。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的前提和结果,而异化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劳动在这样的制度和生产方式下,必定会异化。因此只有积极的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才能复归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异化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工人的解放包含着普遍的人的解放,而解放要通过对“私有财产”“奴役制”的摆脱才能够实现。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来看,人的解放就是人与自然的解放。这蕴含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方法和途径,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思想启示。

(四)从共产主义出发把握人与自然的发展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是资本家重点剥削的对象,且剥削程度极高。主要表现在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不属于他们个人;在劳动过程中也表现为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工作日变相的压榨工人的劳动时间;工人没有任何生活资料,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赚取工资,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工人的成果被异己存在物所占有,劳动者没有获得劳动对象而是被非劳动者所占有,这种“对象化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的状况束缚了人的发展,既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也违背了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只会分为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⑥。工人阶级是被束缚的没有自由的阶级,旨在说明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力量只能是工人阶级。工人要摆脱束缚,实现共产主义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只能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使生产力实现高度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真正彰显和实现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完成自然的复活。同样,解决人类活动生产中带来的生态危机,也要通过扬弃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人与自然才会由对立走向和解。

总之,马克思在《手稿》中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这也助推着我国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手稿》中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的福祉,关于民族未来的发展大计,只有生态问题也解决好,文明才能兴盛而不衰。《手稿》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而表现,它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定位人与自然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哲学论据

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不可分离的关系,只有辩证统一、相互联结,才会发挥出人应有的本质力量,体现自然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生态问题作为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外显,其危机程度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深入更加强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它产生的重要原因。与过去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不同的是,生态文明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新型文明发展目标,它是未来文明的价值取向。传统农业文明社会,由于受到现实的主客观条件限制,其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在这一时期人对自然的破坏能够被自然自行修复,破坏力度处在自然的可承受范围内,所以其关系总体上可保持在相互和谐的状态下;反观到了工业文明社会,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极大转变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资本固有的逐利性质使得人与自然的冲突矛盾问题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生态问题持续性的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在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并非对立而是和谐一致思想的启发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思想作为指导解决突出的现实生态问题的新思路,从而保障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揭示人与自然对立根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发展方向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异化就是人与自然的异化,消除异化,化解对立矛盾关系就必须要坚持扬弃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当下我国也存在生态问题,但跟资本主义社会相比,我们的生态问题与他们的生态问题是具有共通的普遍性,却又有其独具的特殊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共同目标,这与马克思所指示的消解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路径相契合。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坚持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中既坚持适合本国国情的方式方法,又要吸收和借鉴别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经验和成果,以达到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从实践视角考察人与自然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现实理论支撑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介和基础,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都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够达到,这为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供了现实理论支撑。在我國经济发展过程中,党的领导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将其定位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由党和政府牵头,全民参与,倡导形成人人爱护生态环境就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的良好建设风气。必须明晰的认识是,生态环境是任何其他都不可替代的“存在物”,我们日用而不觉,但是失去就又难以生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⑦,这项任务既紧迫又艰巨,既重要又必要。新时代发展必须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重视绿色发展。解决生态问题的首要前提是要投入实践活动,在实践基础上贯彻发展理念,只有这样理论指导才不是停留在臆想的层面,而是发挥它应有的真正价值,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党和政府的工作,而是全民都要参与进来的实践活动。生态文明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和践行,人们应该要在正确的理念的指导下,自觉践行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做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践行者。

(四)提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共产主义指向,启发生态文明建设终极目标

马克思在《手稿》中表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必须要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生产决裂,与私有制和异化劳动决裂,实现共产主义是消解生态危机的根本路径。在马克思看来,群己的和谐只有通过共产主义这一路径才能实现,在这个目标的终端,是个体与类之间,也就是群与己之间的对立得到消除和化解,它们之间隔阂的界限被拆除,同时在新的统一体内获得相互成就的新生。在《手稿》中就指出:共产主义指向是人的“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⑧。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之路漫漫,要以西方传统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前车之鉴,他们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显然不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我们要寻着这条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道,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创新发展模式,摒弃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生态环境促进发展的老路,开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新路,不断地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向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目标迈进。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页。

③④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页。

⑦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版,第233页。

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恩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杜明娥,赵光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逻辑研究[J].理论学刊,2017,(01):102-108.

[6]陈雪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阐释与借鉴[J].重庆社会科学,2014,(03):108-113.

[7]王丹.马克思多维自然观的生态意蕴[J].甘肃社会科学,2008,(04):181-184.

[8]彭福扬,彭曼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意义[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06):32-35.

[9]孟芳.马克思“自然”概念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1,19(02):9-12.

[10]陈胜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出场语境、内涵布展与现实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22,(06):57-64.

作者简介:

黄垂旦,女,汉族,海南乐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手稿自然界异化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丢失的手稿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例说“自然界的水”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