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消防救援队伍高效开展地震救援工作的若干思考

2023-09-19 08:40:05沈国强
今日消防 2023年8期
关键词:战勤消防站灾害

沈国强

摘要:地震以其突发性、破坏性,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同时,地震灾害现场环境条件较差,也会增加消防救援工作难度,对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造成较大影响。现以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长宁区消防救援支队地震实战拉练为例,对地震拉练工作的基本情况及暴露出的地震救援工作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高效开展地震救援工作进行探讨,以期为消防救援队伍在地震灾害事故现场聚焦主责、高效开展救援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震拉练;地震灾害;消防救援

随着消防救援队伍改制转隶,围绕“国家队、主力军”的职能定位和“全灾种、大应急”的职责需求,消防救援队伍的职能任务不断扩展,肩负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神圣使命和艰巨任务。近些年,国内外地震灾害时有发生,长宁区消防救援支队组建地震救援队以来,每年进行地震拉练,全体消防救援指战员战酷暑、斗严寒,始终众志成城、冲锋在前,切实提高了应对地震灾害的处置能力。“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质量的救援新体系是打赢地震灾害防治攻坚战的基础[1],因此,建立与当前职能任务相匹配的救援体系,是新时期履行好职责使命的迫切需要。

1 地震灾害现场救援工作特点

1.1  临时组建场所火灾风险高

地震灾害事故现场往往本身火灾隐患较高,以地震拉练为例,虽然临时指挥部的搭建已经越来越科学,但这类场所临时组建时,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职责、体系均不健全,大部分场所的建筑固定消防设施不能满足防火需求,除此之外,临时组建场所因为功能需要存放有大量生活物资,如酒精、消毒剂、必备日用品、床上用品、棉被等,均为易燃物、可燃物,各类因素叠加,火灾隐患大,火灾风险高。

1.2  人员聚集疏散十分困难

地震灾害事故现场需解救人员往往较多,由于伤病特点及人道主义需求,临时医院、集中医疗点均处于满负荷运转中,病患数量巨多,且大部分人都处于紧张、害怕、焦虑等情绪中,人员又缺乏火灾逃生等必备技能,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引发踩踏事件、群死群伤事故,加之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气体及烟雾,救援疏散十分困难,会给救援工作增加不小的挑战。

1.3  现场救援自身风险高

一般情况下,地震灾害事故现场的周围环境复杂,救援通道狭窄,加上地震救援中还存在诸多意想不到的潜在危险,如不断的余震、人员连续疲劳作战,极易发生伤亡,严重影响执勤作战能力。同时,当前消防队伍中精通地质结构、灾害重建及现场医疗救护的专家匮乏,诸多不利因素叠加,会使自身风险隐患加剧。

1.4  对新时期战勤保障要求高

要想平稳顺利的完成各项救援任务,强有力的战勤保障体系必不可少。地震灾害现场往往物资极度匮乏,周围数千米范围内的大型商超、物流均处于不同程度的瘫痪状态,如何充分保障指战员的衣、食、住、行及救援中的各种口罩、消毒剂、手套、防护服、面罩等个人防护装备,是地震救援任务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 长宁区消防救援支隊地震拉练基本情况

2.1  强化组织领导,高效统筹调度

支队地震拉练成立工作专班,第一时间召开会议,组建救援作战行动及战勤保障专项小组,双主官挂帅指挥,抢时间、抢空间,调度现有资源,研究制定救援作战及战勤保障方案,细化各项措施,制定任务清单,明确工作责任,确保职责明晰、运作高效。落实即办即达机制,及时提炼上级主要精神和操作要点,迅速传达至各个点位,全力做好救援及战勤保障工作。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理念。主动与拉练地所在政府及委办局等部门沟通对接,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地震处置一手资料,从接警出动到归建全过程、不断规范地震救援处置各项任务。

2.2  加强预案制定,开展桌面推演

各消防站组织对辖区道路、楼栋、场所等情况开展调研摸排,采取地图软件查询、视频监控查询、人员实地查、无人机航拍等方式收集信息。对于地震灾害进行分级制定预案,并赋予相应颜色,以“绿黄红”代表地震危害等级,充分考虑最不利因素,例如,特重大地震灾害事故后,消防站营房、车辆器材装备、通信设施、训练设施等均不同程度受损,重灾区的消防站损坏尤其严重。又如,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通信中断,道路桥梁被毁,交通受阻,如何快速高效进行后勤保障。

2.3  提升响应速度,提高处置能力

支队机关、基层消防站联合开展恶劣情况下的分析研判,结合地震灾害特点,加强对各消防站的执勤战备教育和战备抽查检查,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快速反应速度,坚持“救人第一、科学施救”原则,在地震灾害事故救援处置中合理选择进攻路线,灵活使用技战术,随车携带破拆工具,第一时间破拆开辟进攻路线,遇到难以破拆的可以选择架设梯子翻越障碍。同时加强破拆工具检查和保养,开展破拆技术专项训练。紧急启动联保联供应急预案,从最不利情况出发,整合现有资源,统筹调配专用车辆、大型挖机等,及时跟踪使用情况,并争取区政府支持,纳入区战勤保障单位范畴,重点培养支队级战勤保障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在晋升培训方面对上述人才予以适当倾斜,逐步探索形成支队级战勤保障新模式。

2.4  紧盯主责主业,精准服务一线

根据地震救援队任务及实际需求,严格精选3名后勤业务骨干统筹协调后勤保障工作,严格执行地震拉练要求及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地震拉练队员衣、食、住、行,在保证喝到热水、吃到热饭的同时做到吃得科学、吃得健康,每日视频调度,重点对当日后勤保障亟须解决的问题进行研判,采用“一事一报”“事不过夜”等模式,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装备药剂配备,全力保障地震拉练勤务顺利开展。依托新建延安站及机关中央厨房条件优势,孵化培育一批点心师、面点师,能够在灾害事故恶劣环境下优化现场资源,合理安排餐饮服务。目前,累计保障餐饮2300余份次。

3 暴露出的地震救援工作问题

通过对多次地震拉练进行分析,发现消防救援队伍应对重特大地震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救援行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须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救援专业化训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地震拉练工作开展以来,虽然及时行动并成立了地震救援指挥领导小组,协调外部救援、内部维稳等工作。但由于整体救援人员素质还不高,专业技术人才较少,特别是缺少建筑结构学、现场医疗救护等专业的人员,大多数救援人员对建筑物的内部结构了解不够深入,有时盲目救援、盲目破拆,在地震拉练中,部分救援人员把演练当作比赛,抢时间、比速度,救援动作粗糙,缺乏拉练现场安全性评估、缺乏器材装备操作及维修、缺乏伤员现场救护,整个地震救援理念与专业化还存在不小差距,需要进一步厘清思路,发挥工匠精神。

3.2  救援一线指战员个人防护意识不强

地震拉练中发现部分救援人员未佩戴手套、护膝、护肘等个人防护装备,这充分暴露了部分救援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不强,未对安全隐患引起足够重视。近些年的地震拉练中也发生了擦伤、扭伤等非战斗减员的情况。倘若平时未养成良好的个人防护意识,很难想象在地震灾害救援现场,人处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中如何做到充分的个人防护。通过对近些年的地震拉练进行反思总结,重视个人防护,加强这方面意识必须无条件做到,也是最容易做到,但往往最受益的。

3.3  当前体制中专业战勤保障人员较为缺乏

目前四类支队后勤条线仅有后勤保障科一个科室,所属干部均为职级干部,承担着财务、装备、车辆、油料、被装、营房、基建、采购、卫生、战勤保障等多方面工作,且专业性越来越强,呈现出“人少事多”“晋升渠道单一”等特点,没有专门的战勤保障岗位和人员,战勤保障工作存在“有机构、无编制,有职责、无人员”的现实矛盾。改制后原医疗卫生技术岗位编制被取消,医疗专业人员流失严重,给高效开展救援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3.4  社会联勤协作不顺畅

虽然与相关社会单位建立了联勤合作关系,但是社会单位人员流动性较大,往往造成联动不及时,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完善、协调的联络机制。同时,缺乏对社会联勤单位的强制约束力,经常性的合成实战演练少,社会联勤联动“联而不实、联而不动”的现象依然存在,不能有效实现同步保障,联勤联储联动的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例如,地震拉练中通常模拟城市通信终端,大部分超市、卖场均处于失联状态,给物资保障供应带来不小的冲击。

4 地震灾害事故现场高效开展救援工作的思考

4.1  政策引导地震救援中的战勤保障队伍建设

强化顶层设计,以政策为导向补强救援人才队伍。针对目前战勤保障人员无编的实际,建议在诸如财务、卫生、装备等专业性较强岗位上赋予技术职称或晋升培训上予以适当倾斜,充分激发后勤人员干事创业的活力。探索推动将战勤保障人员编配纳入专职消防队伍建设中通盘考虑,通过征召政府专职消防队员的方式来弥补人员缺口,支队要建立战勤保障骨干队,基層消防站要建立战勤保障实操班,形成人才梯队,发挥集群优势[2]。建议尽快出台顶层设计,以政策引导战勤保障力量建设,实现战勤保障人员的专勤常备。

4.2  增强救援队伍构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地震灾害事故现场的情况往往极其复杂,整个救援过程涉及建筑结构的安全评估、医疗现场急救、心理疏导等诸多工作。从近些年的地震拉练来看,虽然配备了经验丰富的灭火干部,但往往由于本身处置地震救援事故有限,理论和技能水平还不足以真正发挥作用,医疗急救人员更是凤毛麟角,所以,要加大卫生专业技术干部的培养,重点加强灾害医学、现场救护、疾病防控、心理干预等能力建设。

4.3  加强地震救援行动社会化联勤联动保障建设

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并建立与之对应的应急物资联勤联动网络体系,对于构建新时代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可每年开展1次战勤保障拉动,模拟突发灾害事故,紧急通知各联动单位在规定时间集结,综合战评,真正做到平战结合。以“大保障社会化、小保障内部化”的工作理念,提请政府出台建立应急救援力量联勤联动工作机制,整合社会联动力量,明确各职能部门在重大灾害事故救援中的联勤保障职责任务,按照“联合作战,联动保障”的要求,推动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消防救援队伍主调主战,社会联勤保障力量密切协同”的战勤保障体系,全面发挥社会联动资源效能。

4.4  推进地震救援工作中装备物资保障体系现代化

紧紧围绕《应急装备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纲要》,从“储、调、运、管、维”等多个层面系统推进落实,加快建立储运一体、战储结合的装备物资保障体系。以公物仓建设为契机,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技术手段,建立起应急物资保障信息综合平台,集信息收集、分析、处理于一体,实现救灾物资验收、入库、移库、出库、盘点等功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争取实现全国救灾物资信息的实时对接、实时共享,提高物资调拨使用和应急保障效率,加快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应急物流平台,实行功能化配置、模块化储运、标准化调配,努力将各类社会资源变成消防应急救援最大的“社会仓库”。可参考宁波、成都等支队一体化后勤保障信息系统模式,解决以往通过人工进行装备数据采集录入效率低下的难题,有效提升物资储备仓库的科学管理水平和重大灾害事故装备调集的响应速度,为地震救援提供强有力支撑。

4.5  加强地震救援现场指战员的个人防护意识

在“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职业理念下,每一位消防指战员在每一次的消防救援行动中都会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勇于付出。但是,如果消防指战员在消防救援行动中频繁出现安全事故,也会对消防部门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必须提升消防指战员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增强对地震灾害风险的判断能力,进而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参与消防救援工作。

4.6  提升地震救援現场的卫勤保障能力建设

消防救援队伍作为一支同老百姓联系最紧的队伍,承担灾害现场的医疗救护具有时间优势、器材优势、布局优势、作风优势。要聚焦“平战结合”的职能定位和能力需求,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总队范围内固定的医疗应急队伍,依托市区级急救资源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同时对支队级一线指战员进行常态化医疗现场急救培训、辐射各支队级医疗救援力量。以上海市为例,“十三五”期间,建成消防站51个,消防站总数达到176个,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消防站总数将达到210个左右,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应急救援网络。消防救援队伍从接警到出动的时间在60s内,且能在5~10min内到场处置,与目前120到场平均为30min相比,非常适合充当院前急救的第一梯队救助力量。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创建和完善消防救援新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需要资源整合、需要人才队伍,也需要人们的理解和支持。只有构建符合改制转隶后消防队伍标准的救援新模式,才能在地震灾害事故现场高效开展救援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欧阳小栋.关于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C]//北京: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2015.

[2]沪安委会〔2021〕15号 上海市消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Z].

Some thoughts on fire and rescue teams carrying out earthquake rescue work efficiently

—Taking the Changning District Fire and Rescue Brigade of Shanghai as an example

Shen Guoqiang

(Changning District Fire and Rescue Brigade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50)

Abstract: Earthquakes, with their suddenness and destructiveness,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on people's daily lives. At the same time, the poo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t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site will also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fire and rescue work and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smooth completion of rescue tasks. Taking the Changning District Fire and Rescue Brigade of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earthquake training work and the problems of exposed earthquake rescue work are analyzed, and then effective earthquake rescue work is discussed. It is hoped that the fire and rescue team will focus on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and carry out the rescue work efficiently at the scene of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Keywords: earthquake training; earthquake disaster; fire and rescue

猜你喜欢
战勤消防站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基于大数据+GIS的消防站布局优化研究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十堰2082个微型消防站助力火灾防控
消防界(2021年8期)2021-06-15 13:10:29
十堰2082个微型消防站助力火灾防控
灭火救援战勤保障协同作战机制的研究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基于GIS的鄢陵县消防站布局优化研究
甘肃科技(2020年20期)2020-04-13 00:30:14
战勤比例的回归分析
刍议消防部队战勤保障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