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谣》背后的支前热潮

2023-09-19 14:16:16沈杰
剧影月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渡江战役淮海战役解放战争

■沈杰

解放战争时期,一方面,国统区的老百姓千方百计地反抗国民党“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政策(如在广西地区,瑶、壮族老百姓有自残右手以避征兵者,有逃奔山林以避征粮、征税者);另一方面,解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或父携子,或弟从兄,或妻助夫,以手推车帮助“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为例,江苏民工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用血肉之躯奋勇直前,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次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众支前运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正是团结和依靠全国人民、党政军民同心共向,才蹚出了打倒“三座大山”,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康庄大道。大革命时期是中共支前运动的萌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共支前运动的雏形渐成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支前运动的发展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支前运动的完备时期。这一时期,中共的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借由土地政策和人民立场,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无论征战何处,都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中共的支前组织和措施、动员机制已经完备。三大战役期间,由于时间长、规模大、战况变化快,而解放区的生产技术和运输工具都很落后,因此战勤任务就特别艰巨。为了保证作战的需要,除了以俘虏敌人的大部兵员和全部武器补充装备部队外,主要是依靠地方党政机关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实行正确的政策,科学地组织人力物力,全力以赴地支援前线。支前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模范,民工为前线部队运送粮食、弹药、猪肉、油盐,抢救护送伤员,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战场上军爱民,民拥军的场面随处可见。2020年7月,笔者浏览“江苏档案”微信宣传平台时关注到一份名为《民工谣》的史料图片。“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定时期的诗歌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时事。本文通过《民工谣》的初步研究,揭示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汇聚起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与广大民工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的史实。

淮海战役是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兵力、装备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战略决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其中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战役过程中,苏、鲁、皖、豫四省的人民贡献极大,先后出动民工约543 万人,其中随军的常备民工22 万人,二线民工130 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 万人;担架20.6 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 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 亿斤。到战役的第三阶段,支前民工与参战士兵的比例已达9:1,四省的较大部分地区几乎动员了全部的青壮年男性。相较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战线达1000 余华里,西起九江,东到江阴都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仅靠一地、一方根本无法供给军需、保障后勤。战役中,扬州和泰州地区担负了粮草物资供应的主要任务,两地于1949年3 月25 日提前完成了抽粮任务,共计筹集粮食13519 万斤,草料768 万斤,柴火9793 万斤;动员船只24118 条,送军队过江船只6893 条。据不完全统计,渡江战役中,苏北、皖北和山东等地动员常备民工达320万人,苏北共出动常备民工737815人。由月亮填词作曲的《民工谣》正是产生于两次战役期间,“月亮”其人具体是谁,现证据亡佚已无考,但应为当时的军旅宣传人员。

《民工谣》词曰:“拿起了换身衣,叫声我的妻,在家努力把田种,我去做民工,做民工,真光荣,三月胜利回家中;扛起了担架床,叫声我的娘,我今英勇上前方,为的打老蒋,打老蒋,不久长,蒋匪就要消灭光;说动身就动身,婆娘送出门,家中一切莫挂念,有我两个人,两个人,有章程,保证穿吃还余剩。”歌词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实为互文手法,应连起来理解,即民工拿起了换身衣,扛起了担架床,吩咐妻子种好田,宽慰母亲自己是为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而从征,期以三月,在不长的时间内必会打倒蒋顽军回到家中。歌词的第三部分将民工决定动身后,妻子与老娘相送,嘱咐他不要牵挂家中,婆媳两人自会处理好家中事务。《民工谣》既是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期间,苏、鲁、豫、皖四省数以百万计的人民群众应征赴前线支援解放战争的民工支前运动以旁观者、亲历者视角的宏观上的积极歌颂,也是以一户一家为样本和切入点对彼时民工支前工作的微观上的细腻刻画。在百万大军尽起以图取得解放战争彻底胜利的当时,也为动员鼓励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支前应征工作、争取全国早日解放,起到了正面的、积极的鼓励引导作用。

民工支前也有其重点工作。首先是供应军需,保证生产。特别是对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这种大军团作战而言,吃、穿、用的问题再小也会被放大。“吃”即粮食的问题,各地民工不分昼夜地碾米、装袋、运粮,宁愿自己饿肚子、吃糙粮,也要为前线准时供应军粮,如淮海战役期间,仅供运军粮便达5.7 亿斤;“穿”的问题即军服的问题,以解放区妇女为主力,战争期间,家家户户挑灯夜战忙做鞋袜和被服;“用”的问题即弹药问题,由于战争规模巨大,弹药需求逐步扩大,广大民工纷纷应征加入弹药生产队伍中,仅淮海战役期间,民工便生产七五炮弹20 余万发,向前线运输弹药300 多万吨。其次是转运伤员。由于战争烈度大且持续时间长,数以万计的伤员需要抢救、抬运和治疗,而这一工作也更危险,需要民工亲入火线,与死神赛跑,即便如此,参战民工仍然毫不畏缩。

陈毅在《如何爱护民工与组织民工》一文里说道:“这样一支由劳动人民组成的志愿劳动大军,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出现,其政治觉悟的深刻,其工作过程的辛苦,风餐露饮的日夜勤劳……这是在我党领导下中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政治觉悟与组织天才的伟大表现,这是我军能保持常胜光荣成绩的有利因素之一。”与封建时代人民视拉壮丁应徭役为畏途甚至“死途”、国民党时代民众不惜自残以避“三征”政策相比,苏、鲁、豫、皖四省乃至当时全国民众不以支前为苦,乐于捐输粮食秣草,踊跃提供轮船木舟,尽责看护伤员,盼望中共及其领导的武装部队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如“大旱之望云霓”,说到底,还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站稳了群众立场,真真正正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才有了解放区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有了江河两岸千舸万舟输送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也才有了解放战争的最终的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安身立命之本,时时刻刻必须牢记在心、不忘初心。

2021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期间江苏民工支前运动充分证明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只要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更加恢宏壮阔的历史伟业。

猜你喜欢
渡江战役淮海战役解放战争
渡江战役中的“紫石英”号事件
文史春秋(2022年3期)2022-06-15 01:48:02
姜瑞福:难忘的渡江战役
文史春秋(2019年10期)2019-12-21 01:40:56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忆渡江战役第一仗
军事历史(2004年3期)2004-11-22 07:28:44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军事历史(2004年4期)2004-11-22 06:50:10
解放战争战略考
军事历史(2002年4期)2002-08-21 07:47:44
渡江战役中南京何以迅速获得解放?
军事历史(2000年4期)2000-11-22 07:13:28
解放战争:得东北者得天下
军事历史(1999年1期)1999-08-20 08:36:12
解放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
军事历史(1993年2期)1993-08-21 06:13:18
淮海战役
军事历史(1988年5期)1988-08-20 06: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