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艺宇
说起歌剧艺术的发展,必然会想到世界上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这部早在1598年于佛罗伦萨的贵族高尔西的宫中上演的歌剧,开启了歌剧艺术的大门,只可惜,曲谱现已无存。但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国的第一部民族新歌剧《白毛女》,经过多少岁月洗礼,依然经久不衰,其高超艺术水准依然影响着日后的歌剧创作发展方向。如果将我国的民族歌剧放在世界歌剧的大框架下看,尽管发展的时间不算长,但因其具备自己显著的特征,终会在世界歌剧的舞台上独树一帜。
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首先需要我们充分地了解其发展的历程,才可探究出我们该在何处继承、发展和结合。我们的民族歌剧发展于延安时期的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这些秧歌剧的题材选择都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完全是贴近于生活、突出于当下的,因此更能激发人们对此艺术形式及题材的共鸣,并且从这些剧目中,我们可以读到那时的文化思想和人们对于某种生活状态的向往,其实这本身就是艺术能够给生活带来的启示,而当艺术走在了生活的前端,便会引领接下来的思想文化潮流。从秧歌剧到民族歌剧,艺术形式在不断地完善,感情表达则更加的细腻生动,随着题材的选择更加广泛,作曲技法也百花齐放,但无论其如何发展,都自始至终与我国的历史文化脉络息息相关,与民族情怀紧紧相扣,这正是民族歌剧的魅力之处,也是其在世界歌剧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缘由之一,它所反映出来的民族精神,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财富,我国的历史发展尽管波澜壮阔,曲折复杂,但中华文化的文脉却从未断过,中华文化即是中国人在漫漫宇宙长河中所书写下的华夏文明,这便是我们的骄傲之处。而我们自己的民族歌剧,之所以被冠以民族,其民族特征,民族情怀,成了唤醒民族记忆的部分,例如歌剧《白毛女》《江姐》《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诚然,每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每一段艰难困苦的时光都需要被刻骨铭心,艺术往往可以有放大情感的功能,在这些民族歌剧中,所有的情感都会被放大,所有的人物都会显得更加的鲜活,所有的感动震撼都会更加的真实与深刻,前辈们对民族歌剧的探索已经为我们打下深厚的基础,立足于根本,扎根于传统,才能更好地更广泛地去传承我们的艺术,继承我们文化中的精神文明。
我们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更因为观众能够听懂我们所唱的内容,使得这份情感得到了更直接的表述,更加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而我们的中文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之一,因为其具有自己的发音规则,每一个母音都具有韵头韵腹及韵尾,正因为如此复杂,所以我们中国人才更加强调什么叫做“字正腔圆”“字清腔纯”,对于我们歌者来说,则需要充分地理解我们歌唱的内容,真切地感受我们所要表达出的情感,再通过我们清晰地咬字,将这份情感完整地表达给观众。我国方言的运用,更有利于与观众建立情感的桥梁,感知民族歌剧的魅力。
音乐本就是基于审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门类,人们对于音乐美感的追求促使着不同类型音乐的发展,从古至今,我国对于音乐就有着自己的审美理解,也根据这样的审美特质对音乐进行了分门别类,对于美好的音乐,人们会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历史的记载和表述,了解到当时的音乐特征。对于民族歌剧来说,在创作中,也一定会考虑到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否与当下时代所贴合,纵观我国经典的民族歌剧,随着时间的变化,既有当时创作时的时代印象,也有着明显的改变和发展,从曲调上来说,不再是单一的创作结构,眼下很多民族歌剧的曲调,都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风格上也更加的鲜明,这符合当代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观,也符合当下时代中对于新鲜事物的大胆追求,和勇于创新改变的精神文明,这样“好听的”的音乐自然会引起更多人的喜爱。歌剧艺术本就是音乐皇冠上的那颗明珠,被视为“阳春白雪”的典型也是无可厚非,但在当下的环境中,或许加入一些“下里巴人”的元素,更能够让民族歌剧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获得认同感,我想这是有利于我们民族歌剧的发展的。
说到了发展,就让我们展望一下民族歌剧的未来吧,这里有三点想谈一谈,第一点,吸收外来的艺术形式,加入中国民族歌剧之中。有句话应该是获得了所有人的共鸣的,那便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早在盛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我国就已经有了一次大规模地向外输出文化价值的经历了,在此同时,也将一些国家的文明文化,传播到我国的领土上,其中就包括了印度的宗教音乐以及波斯音乐,但在当时,这些外来的文化并没有给中原的传统文化有过任何的冲击和影响,只是作为外来文明的一部分,给当时的人们欣赏了解罢了。现如今,全世界一体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更加验证了这种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吸收的现实。如若放在民族歌剧的范畴中说,未来的民族歌剧发展一定也会吸收外来,就如同西方的美声唱法,已有着几百年的悠久历史,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和学派,像意大利学派、俄罗斯学派等等,都有着自己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我国的民族唱法必然会在美声的基础上,取长补短,找寻最佳的融合方式,形成最适合中国人演唱的发声方法,又不在音色中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便是我们在吸收外来时所带来的成果。其实吸收外来同样也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既不能失去自己本身的特点,又需要充分地了解外来的特质,更需要认真地通过不断的实践,最终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当然,还需要跟着时代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变。民族歌剧亦是如此,我们在保留传统艺术的同时,也需要跟着时代的要求以及外来艺术形式的变化,不断地创新和自我调整,让民族歌剧在表演上更加丰富,舞美上更加恢宏,题材上更加新颖,情感上更加细腻,歌剧人物更加鲜明具有特色,曲式曲调更加多彩。
第二点,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初心,立足本来的民族情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怀旧心理,也都会因为某个场景某句话或者是某段音乐而勾起自己的回忆,这都是属于我们个人的情怀,而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情况上看,几十年间逐渐形成了一代代人不同的情怀和记忆,也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强烈时代印记的剧目,人们更愿意欣赏具有中国元素的音乐,这或许来源于我们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可能源于在我们的审美记忆里,这种中国元素的东西已然根深蒂固。另外,民族歌剧是传达情感和讲述民族故事的媒介,用中国的曲调描绘中国人的故事,自然可以勾起人们内心情感的涌动,最重要的是,我国拥有特定的时代记忆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赋予的精神文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发展是世界上最久远且最复杂的,但是中华民族的发展线路始终只有一条,那就是源源不断地接纳融合与进步,因此无论过程有多少艰辛,有多少磨难,中国人都可以感受到来源于本民族自强不息的力量,而一代代中国人所经历的所感受到的,都被赋予到了当下的音乐之中,经过了时间的沉淀,越来越深刻地印在了脑海之中,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听到这样的音乐,看到这样的剧目,都会勾起自己对于那一段时光的怀念,这是其发展的地基根源。
第三点,无论中国民族歌剧如何发展,都不能走闭门造车或是崇洋媚外的道路。我们在拥有民族自信的同时,也应当更深入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学习,我国的民族歌剧必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枝散叶,最后枝繁叶茂。我们可以多方面地去尝试,去探索,去创新,去感受更美好的事物,去聆听更美好的音乐。在新时代下,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机会与平台,我们会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也会在理论基础的支持下探索新的作品,不仅是希望中国民族歌剧可以走向世界,也更加希望中国传统的文化文明得到更多人的热爱和保护。因此在面向未来时,我们有必要将民族歌剧发展壮大,让更多的中国老百姓感受到本民族歌剧的魅力,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引起他们的共鸣,获得他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