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飏
烛光,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光,它或许微弱,却能穿透黑暗、呼唤黎明。由常州市锡剧院和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院联袂出演的锡剧《烛光在前》,取材于“常州三杰”之一的张太雷及其妻儿的真实故事,它以张太雷烈士遗孀陆静华的视角为切入点,以具有象征意义的烛光为贯穿线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革命理想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和革命儿女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该剧的编剧罗周、总导演童薇薇、陆静华的扮演者孙薇、张太雷的扮演者周东亮,都是当今极富实力的艺术家,在以他们为核心的主创团队和全剧组的共同努力下,为观众奉献了一部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剧目。2021年,该剧进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展演活动,2022年9月,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中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人们大多关注前方浴血的奋战,谁能看见后方噙泪的支持。编剧罗周独具匠心地以张太雷的妻子陆静华为主角,以她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为线索,烘托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理想、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从质朴中发现高尚,在平凡中体现伟大。陆静华是一位勤劳质朴的传统女性,她勤俭持家,侍奉婆母,抚育儿女,她原本可以和所有勤劳善良的女子一样,相夫教子,平静度日,但是,因为丈夫张太雷是一位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她的命运,也在不觉中和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剧中用了大量唱词抒发她对丈夫的款款深情,一封陈旧的信件,一直被她小心翼翼藏在怀中,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她看见了丈夫的伟岸和气节。她思念丈夫,虽然并不能深刻明白丈夫的事业,但是她知道丈夫在做的,一定是正确的事情,就为这份信任和情意,她默默承受着家庭的重担和思念的煎熬。如果说,对丈夫的爱是她生命的动力,那么对孩子的爱则是她母性的本能。革命意味着流血牺牲,因此,当女儿张西蕾要投身革命之时,她本能反对,儿子张一阳悄悄离家参军时,她万箭穿心,然而即便如此,她最终仍然决定支持儿女的选择。如果没有像陆静华这样送夫去革命,送儿上前线的妻子和母亲,中国的革命事业就失去了后方支持。因此,烛光是什么?它既象征着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也象征着无数像陆静华一样平凡的女性,她们看似柔弱,却无比坚强,正是这些伟大的女性,成就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革命理想,托起了中国革命解放事业的半边天。
作为红色题材剧,思想性是其内核。《烛光在前》剧中体现了两方面的主题思想:首先是革命主义理想。革命主义理想在剧中并不是以显现的方式呈现,剧中没有炮火硝烟的战场,也没有和敌人斗争的过程,但是观众却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种崇高的精神信仰,那就是革命主义理想,它是全剧的中心思想,它以逐步推进的方式,渐至高潮。最初,革命主义理想是以悬念的方式出现。理想的载体是张太雷写给妻子的一封家书,上面写道:“我们离开是暂时的,是要为将来谋永远的幸福。”在阅读家书中,孩子们知道了父亲的真实身份是一名共产党员,从此后他们对父亲由崇敬到追随。之后是革命同志口述张太雷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过程,革命理想变得具体化了。接着张太雷出现在陆静华的回忆中,他向妻子亲口说出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让天下再也没有挨饿的孩子、辍学的少年、再也没有绝望的母亲”。最后,陆静华带着对丈夫的满腔思念,通过内心独白,将和张太雷一样的共产党人“为儿女,为将来,为一家,为千万”的理想进一步升华。革命主义理想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信念,但是本剧通过这样的叙述方式将它具象化,并且一步步地推向高潮,以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将革命理想的崇高与神圣充分展现开来。
其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在这部剧中,不经意间穿插了中华传统思想和文化,从编剧罗周设计的一些细节可见其匠心。如《议去》一折中,陆静华以腌萝卜制作过程来教育女儿,人生一世就像萝卜一样,“断作寸寸受千刀,狠搓劲揉两相交,踩之踏之又几遭,苦尽甘来慢慢熬”。《掷衣》一折中,张一阳瞒着母亲偷跑出去参加革命,陆静华在刘叔指引下上船寻儿,上船之前,尽管她心情万分急切,却在欲登之时缩回了脚步,欠身行礼道:“多有不便”。再如,某年的大寒之日,陆静华接到上海来信,心急如焚前去探夫,唱道:“到门外,我梳齐了发髻往里迈,”又想:“上海不比常州,不作兴大呼小叫。”这点点细节,将中华民族注重言传身教、重视礼节,温良恭俭让等特点凸显出来。和秋瑾、江姐等人不同,陆静华从本质上算不上具有觉醒意识的革命女性,她只是一位信任丈夫的妻子、疼爱儿女的母亲,但是她隐忍、善良、质朴,深明大义,恰恰反映出中华儿女最优秀的传统品质。
思想性如果不通过艺术性表现出来,就会显得干巴巴,充满说教意味,而本剧却在思想高度上充分发挥了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它创造性发展了传统锡剧之美。锡剧起源于无锡、常州一带的民间山歌“东乡调”,旧称滩簧,语系为吴文化一脉,曲调十分优美抒情。无论是传统戏《双推磨》《珍珠塔》,还是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都在戏剧之园占有一席之地。本剧刻画了一位深明大义的烈士遗孀陆静华形象,剧中孙薇扮演的陆静华扮相优美,唱腔婉转,无论生活如何飘摇动荡,她就像一根定海神针,稳稳地立于风雨之中,其朴素、坚韧、智慧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本剧还创造性使用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融合演奏的方式,以增加全剧张力,并在演员唱腔中融入昆曲唱腔,创造性发展了传统锡剧之美。
其次,剧中人物性格多样,突出主题。剧中除了陆静华是主角,三个子女的角色塑造也非常精彩。大女儿张西屏孝顺懂事,善良稳重。二女儿张西蕾风风火火,性格倔强。三弟张一阳虽然稚嫩,却勇敢坚定。虽然他们性格各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父亲革命形象和革命理想的无限仰望。剧中人物的个性塑造突出矛盾性,而不是扁平化。如:张西屏虽然十分想和妹妹一样参加革命,但是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她决定留在家中,去走姆妈的路。张一阳想参加革命,又不想让母亲担心,于是选择在夜幕中偷跑出去,这非常符合十几岁孩子的稚嫩行为。在深厚凝重的红色题材下,三个年轻演员的表演给剧情增添了活泼和朝气,点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后继有人。
再次,情感戏份很足,拿捏到位。一部红色题材剧往往贯穿两条线,家国情怀之线和家庭情感之线。这部剧不是以高大全,红光亮的形式呈现,而是充满浓浓的人间真情。其中演绎的夫妻情、母女情、母子情,都令人深深感动。尤其《掷衣》一折是全戏的高潮,张一阳瞒着母亲偷跑到码头上船参军,陆静华心急如焚赶来寻找,母子两人在船上演绎了生离死别的一幕。一个惜儿,一个怜母,陆静华分明感受到黑暗中儿子近在咫尺的呼吸,但是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后,她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踉跄着痛哭而去。她深知此去一别,或许天人两隔,永难再聚,纵使万般不舍、肝肠寸断,也最终选择了支持儿子的决定,其情何其悲怆,其心何等痛楚!演员淋漓尽致的表演令人感同身受、潸然泪下。这便是中华民族无数母亲和妻子们的典型代表,她们虽然平凡,却在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地选择了舍小家保大家,折射出中华儿女最优秀的人格品质。
《烛光在前》是一个充满隐喻的标题,烛光是黑夜里最温暖的明亮,也象征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崇高信仰。在陆静华的心中,丈夫便是那照于前的烛光,对于像张太雷一样的革命者来说,革命大业就是他们人生之路指明烛光,烛光投下的是一颗火种,而这火种必将蔓延开去,成为燎原的熊熊烈焰。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就是从星星之火燃烧起来,经历千难万险,不畏流血牺牲,最终打破了一个旧世界,建立起一个新社会。红色题材剧作为一种主题性创作,很容易流于概念化和口号化,但是《烛光在前》这部剧,以一盏小小的烛光为线索,将革命大业和人间真情有机糅合,演绎了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剧目,无论是剧情的发展铺陈,还是演员的真情演绎,都让人走心、动情,为红色题材剧的时代表现探索出可圈可点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