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丛台区永安学校 张振生 贾石磊
道德与法治课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其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它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广泛汲取社会生活中的教育素材,让课程回归生活、指导生活。那么,如何实现道德与法治课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认真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基础上,我校对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详细解读,确立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设计了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模式。现以初中三个学段的教学为例,略作解析。
七年级是初中生活的关键时期,是不折不扣的“拔节孕穗期”。伴随着身体的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学生身心两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我校将职业体验作为重要教学环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体验了消防员、交警、外卖员、快递员等职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初步规划未来。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素质与职业理想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明确目标,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在这一阶段,学校还应将社会公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我们先后组织了福利院公益活动、“我爱家乡”摄影比赛、为灾区捐款、为整治本市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走进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社会公德意识。
八年级阶段,学生大部分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这一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助力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我校根据教育的内容设计相应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角色过程中体验不同角色拥有的权利及承担的责任。学生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主动参与其中,极大地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活跃度和学习效果。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体验了角色的心境与情感,也感知了其他角色的情绪、态度,学会站在对方或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和看待问题。这些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懂得遵守社会规则,强化自我约束,理解和宽容他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以“公民的义务”教学设计为例。我们以校园欺凌事件为主题,由两人扮演敲诈学生的不法分子,一人扮演被敲诈的学生,两人扮演路人。在角色体验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随机提出问题,由表演者思考和解决。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深刻理解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动机、危害,掌握了防范校园欺凌的有效方法,更认识到遵守法律、友善待人的重要性。
九年级是初中生活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认识问题更为深刻,政治信仰、价值观趋于成熟。这一阶段,必须加强政治认同及文化自信教育,避免学生走上邪路、歪路。
我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为了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制度认同,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和党员教师前往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感受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体会党领导革命与建设的艰辛,从而坚定地追随党,立下为国奋斗的志向。
政治认同与文化自信密不可分,互相支撑。文化自信教育越是接地气,越有说服力。我们组织九年级学生走访调查,查阅文献资料,了解邯郸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组织学生走进邯郸市东风剧院,了解当地的地方曲种——平调落子;走进大名草编工艺中心,了解民间工艺的发展历程;走进磁州窑博物馆,感受黑白世界中的极致美学;走进邯郸市博物馆,体味城市厚重的历史底蕴;采访家中长辈,了解邯郸的风俗习惯……邯郸的“跑旱船”、“丛台扇鼓”、太极拳等都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在欣赏、学习、体验中,学生对家乡文化更加热爱,更增自豪之情,对道德与法治课中“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活”起来,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内化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与道德与法治课的契合点,设计更多丰富、有趣、实用的活动内容,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现道德实践目标,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