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教育厅 刘凤彪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劳动、热爱读书的民族。“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理念早已融化在国人的血脉中,深烙在中华文明的基因里。
2022 年4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书是人类知识的汇聚,是照亮人类前行的灯塔。书籍所记录的,是人类的文化成果和实践经验。唯有读书才能丰富我们的大脑,指引我们走向光明大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人类文明是连续的、递进的,只有学习掌握了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解决更新、更难的问题,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人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不读书、不学习,不可能掌握生存发展之道,更不会拥有创造力。
朱熹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人的大脑具有高级的认知功能,诸如逻辑思维功能、语言功能、识别功能、理解功能等等。但人刚出生之时,其大脑只如同一张白纸,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得到无尽的开发。人类习得知识、技能,除了观摩模仿、实验实践,更主要的是通过读书这一途径。在学校学习,也必须与读书紧密结合。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就是把前人的智慧变为我们自己的智慧,让我们思接古今、视通万里,掌握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在书中,我们游历大千世界,对话圣哲先贤,打开一扇又一扇未来之门。
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以及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梯度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使得人们面对的享乐诱惑越来越多,回归本真的时间越来越少,精神贫瘠、审美低下、意志消沉、心灵麻木成为常见“病”,迷茫、焦虑、浮躁、空虚、“躺平”成为人们领悟人生真谛的极大障碍。
如何摆脱庸俗、去除浮华,在噪杂烦乱的世事中坚守本真?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读书,才是治疗心病的万能良药。只有通过读书掌握知识、明了道理,才能让我们明辨是非黑白,走出重重“迷雾”。
大脑拥有了智慧,好比航船有了罗盘。读书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教会我们前行的方法。这个过程是培育和修正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是明志、立志、偿志的过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教育家张载的名言,至今仍轰然作响。“人无贤愚,非学曷成;理无精粗,惟学乃明”,是清代医学家陆以湉在《励学箴》中留下的至理名言,其教诲令世代国人受益。历史上诸多仁人志士,把读书与做事结于一身,堪为我们的榜样。“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伟人年少时的读书志向,而他们一生都未改初心。
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读书永远都不应停止,我们的一生应时时与书为伴,在书中认识世界,摆脱欲望纠缠,抵御名利诱惑,从而坚定高尚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一个社会宣传推广什么样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除了口口相传、榜样示范之外,还要通过书籍来记载、传播,以发扬光大。大部分人也正是通过读书学习,深入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所以,读书发挥着涵育道德情操的独特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培德途径。
人是自私和道德的统一体,既在自私的本能驱使下趋利避害,也因具备道德意识而主动选择某种行为。正因如此,维护人类社会的运转,法律、道德缺一不可。相较于法律,出于自觉自愿的道德,作用更为深刻和持久。道德建筑于自律之上,欲提高道德修养就必须提高向善、向好的自律性。而通过读书,在人类文明的烛照下,能不断凝聚向善、向好的自主驱动力,让我们成为自觉的践德者。
开卷有益的“益”,不仅指知识、技能方面的收获,也指纯净内心、提升修养的价值。每读一本好书,都会经历一场精神洗礼。读书,让我们能够辨别是非、判断高下、决定取舍,使我们的灵魂有了光芒、生命有了厚度、人生有了高度。读书,播下的是真善美的种子,结出的是道德硕果。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改变了人生。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品味和境界。“书卷气”并不仅仅是举止谈吐中流露出的儒雅、博学,更是学识、底蕴、格局的总和。
人虽然有先天禀赋、才智上的差异,但是完全可以通过读书来弥补缺憾,养气增神。曾国藩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人们通过读书有了智慧、树了志向、立了大德,必然会向见识不俗、器宇不凡、有所建树靠近。
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读书也是这样,读书多,气力就厚重长久;读书少,气力就单薄短暂。而且,读不同的书,养不同的气,正所谓“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2014 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10 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2023 年1 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最是书香能致远,就让我们把缕缕书香融入人生的每一段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