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平
(郑州工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浩瀚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卓绝、独特的文化,护佑着古老的民族文化逐渐汇聚与拓展。在这条纵向历史线索中,黄河音乐文化同样由无到有、由弱至强,显现出了璀璨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今天,这些传统音乐文化作品及其所潜藏的精神内涵需要通过与时俱进的方式实现保护、传承和发扬,通过全新的媒体环境使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作为一种出自语言、高于语言的形式,音乐承载着人类在族群文化内部的审美感知能力,也代表着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黄河音乐文化的出现是在八万年黄河文明摇篮中所滋养形成的,贯穿了中国北部的东西一脉,显现出了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强大适应性和生命力。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社会历史进程一脉相承的同步性。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黄河音乐文化的定位、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显现出与以往不尽相同之处,更展现了中国北方民族独有的豪迈。
从类型划分的层面来看,不同时期所出现的黄河音乐文化作品千姿百态,包括民歌、器乐作品、舞蹈、戏曲、曲艺等在内的各种形式,可谓类型丰富、形式多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音乐审美特征,民间与宫廷形成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音乐创作与表演线索,而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及互动关系也在不断丰富着黄河音乐文化的品貌,使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从这条历史线索来看,黄河音乐文化作品及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是通过民间音乐文化和民俗文化活动的方式进行传承沿革的。在其励精图治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独特发展方式:一种是“以传播促传承”的方式,这是最为主流也最具代表性的黄河音乐传播形态。在由西向东一路奔流入海的黄河浪涛中,黄河音乐文化的存在与生长有着一脉相承的特质。在北方民族中,汉族人口始终占据着绝对比例,广泛分布在黄河两岸及各个流域。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有着特有气候、地理环境及自然环境下的独立表现,但是在文化理念和审美的向心力方面又体现出一种默契的共识性。因此,无论是黄河上游的音乐表现形式还是中下游平原的音乐旋律,往往在听者的审美视域中显示出北方汉民族音乐文化的共同属性。正是由于汉族人民群众对于汉族音乐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因此无论这些各地散落的音乐艺术形态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都实现了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并在其他地域落地生根。
这一传播特性在交通和通信技术有限的传统年代形成了缓慢的复制及借鉴效仿。其优势在于,即便在某种特殊环境下造成某种音乐文化出现了在其原始地域的消亡,但是由于复制或改编的范本出现在其他地域,因而并不会造成这一音乐体例结构的彻底陨灭,保障了传承的顺利开展。另一种则是“以传承促传播”的方式,比如在黄河上游和中上游地区世代生活着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他们对黄河音乐文化精神有着独特的理解,并在特有的生活文化群落中形成了独立的音乐表达形式。虽然这样的传播途径相对狭窄,但是在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习俗中自古以来便有着能歌善舞、积极乐观的一面,音乐更是社交、择偶以及管理族群事务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少数民族所创作和表演的这些音乐文化形态通过良好的代际传播方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沿革,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纵观整个社会传承发展的脉络,显然黄河音乐文化有着多样化的渠道,并展现出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自20世纪以来,黄河音乐文化曾经的繁荣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逐渐走向衰落的迹象。近代中国延续千年的封建帝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彼时彼刻内忧外患的中国放弃了几千年来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转而走向更为现代化的工业道路。在全新的社会体制下,农村人口锐减,原有的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在新的城市文化中诞生了与之相匹配的新音乐形态,以黄河音乐文化为代表的传统音乐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生长环境,也失去了民间广泛的群众基础。历经了战火洗礼之后,新中国的成立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复苏和回归提供了条件,但是随后所经历的一系列社会变化又再度造成了黄河音乐文化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事业再度走上正轨,但是开放自由的环境也使外来音乐文化不断渗透。在激烈的竞争和博弈过程中,流行音乐文化占据了绝对优势,而黄河音乐文化这样的传统音乐形态由于内外条件的综合作用逐渐被挤入夹角中。在国家文化部门的支持下,自2004年开始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许多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音乐艺术形式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在今天,我们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尝试进一步将黄河音乐文化融入主流媒体及社会发展之中,使其通过历练逐渐壮大自身,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以期重现曾经的辉煌。
中国的互联网在21世纪初迎来了全面发展,在20余年的过程中,从最初的拨号网络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宽带网络和5G移动网络。高速互联网通信方式深度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变革,尤其在音乐领域造成了从创作、表演到社会传播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在20余年的发展中,随着互联网本身的影响力日趋深入,形成了对于社会大众及行业发展的逐步转变,先后出现了多媒体、全媒体、融媒体和自媒体等不同阶段。其主要特性在于不同阶段所显现出的影响广泛程度和深度不尽相同,并展现出了多样化的创新特性。如今,自媒体作为一种互联网发展的新生业态形式已然造成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在以往的互联网环境中,信息的发布主体主要是来自主流媒体平台的官方声音,虽然作为普通用户也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更多的信息内容和主动权显然掌握在少数具有媒体影响力的主体中。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用户只能是单向接受各种信息内容,并不能够形成自主的信息交互。而在自媒体环境中,“自”包括自由、自主、自动的含义,能够通过微博、朋友圈、公众号以及各种短视频平台,形成对于信息资源的自主发布和全面覆盖,从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通过自媒体即时发布,从而形成信息内容的互动交流。
这种全新的媒体环境对于黄河音乐文化的传播可谓益处颇多。任何一种音乐形式的存在均是为了人民群众而服务的,因此只有放置在人民群众的传播环境中才有可能获得良好成长。对于黄河音乐文化而言,虽然有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但是并不代表其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传播环境和效果。如果不能被当代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社会群体所准确认知和了解,也就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前,在包括传统音乐传播渠道和互联网媒体环境的多种途径中,其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主要原因在于传播主体的创新性不足,加之传统音乐本身并不具备太多的商业化价值,因此并没有获得商业化音乐主体的青睐。但是,在自媒体环境中,音乐的传播可以更加通畅自由,且音乐本身的传播形式也不仅仅是一种作品形态的简单形式,这对于黄河音乐文化的传播而言提供了更为开阔立体的空间。凭借着自媒体的多样化渠道及所带来的深刻社会影响力,其势必能够良好地承载黄河音乐文化硕果,通过一种全新的可持续性发展平台,促进黄河音乐文化的成长,使其历久弥新并散发出新的光彩。
通过对当前自媒体在音乐文化传播能力和方式上的了解,加之黄河音乐文化本身所具备的传播条件及需求,二者之间完全可以实现默契的相互协调,通过多个层面的对接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不仅仅对于黄河音乐文化而言是一次重要的蜕变和更新契机,对自媒体来说也是必须承担的社会文化传播使命和责任。通过对信息内容的布局和梳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进行对接:
其一,通过自媒体平台的良好传播渠道,对黄河音乐文化的理论内容进行解构与重塑。黄河音乐文化无论是民歌、舞蹈或曲艺形式,均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所形成的具有绝对价值的艺术事象,本身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价值。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有关黄河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工作便已展开,并在几代艺术家的不断努力下得到了全面详实的研究论述。对于黄河音乐文化理论层面的研究和理解,不仅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能够与其他音乐形式之间构成对比观察效果。黄河音乐文化本身并非单纯的作品形式,在当代大众的理解和诸多媒体的转载过程中,正是由于只将目光投向作品领域,才会造成音乐艺术本身的扁平化问题,进而导致了音乐文化价值的损耗。为此,在新的媒体环境中应当力求使其得到良好的释放。当然,这种释放的途径绝不仅仅是将原有的音乐文化理论资源进行复制粘贴。大多理论成果本身比较晦涩难懂,造成了在理解方面的各种障碍。作为黄河音乐文化与自媒体对接的首要节点,应当尝试对现有的理论成果进行有机整理与重组,挑选关键的理论知识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大量实例视频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分析结果可以更好地通过微博、朋友圈和公众号实现传播,而作为受众也可以从中管窥到黄河音乐文化的深厚积淀。将理论知识的深奥内容进行碎片化重组是十分必要且卓有成效的方式,可以形成点状传播的突破,并最终实现以点带面的良好传播效果。
其二,形成在“渠道”和“内容”方面的双赢,在自媒体渠道中渗透具有创新性的黄河音乐作品编创成果。在创作方面,对于传统音乐作品的革新是十分必要的,受制于现实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传统作品本身在歌词、作曲、编曲和表演方面存在着一些本体和技术层面的问题,当然这并不妨碍其本身的经典性。但是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对于黄河音乐文化作品成果的认知和理解显然有着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在求新求变的审美趋势下,创作层面需要做出调整与革新。在“渠道”方面,目前抖音和一些短视频APP是音乐作品传播的主要渠道,并且能够形成良好的音乐传播效果,但是这些渠道一方面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萃取最精华的部分,另一方面也需要尝试在视觉层面进行对应包装,才有可能吸引观众。因此,在“内容”的制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原有的作品进行改编,并尝试融入新的音乐元素,同时还需要形成相对应的音乐视频元素,遵循自媒体的规律,使二者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构成全新的欣赏审美感受,促进黄河音乐文化的传播。
其三,自媒体与教育的融合同样势在必行。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无论是普及性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对黄河音乐文化的融入都并不理想。因此,在自媒体环境下,可以尝试通过全新的平台来构建新的教育内容,通过微课、慕课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教育语言来形成与公众求知欲之间的对接关系。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中,教育主体的角色更加开放,教育方式也不断创新,所传播的知识内容涉及黄河音乐文化的方方面面,能够引发连锁的社会影响。只有借助新的媒体环境适时开展教育融合,才有可能继往开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老的黄河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环境中需要迎来全面的发展革新。自媒体具有多元化的优势,并能够与黄河音乐文化在多个维度下建立结合关系。依据自媒体平台的特性,在“内容”和“渠道”两方面齐头并进,使黄河音乐文化具有更理想的辐射范围及效果,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传播目标。通过二者之间的紧密呼应,势必会闯出一片新天地,引导黄河音乐文化走向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