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帅
(辽宁省阜新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辽宁阜新123000)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日益提升,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由此,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检测作为食品安全最重要的检验手段,将有效把控食品流入市场的质量。
人们日常生活中,食品占据核心地位,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因此,食品安全将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一般情况下,人们对食品安全质量的判别主要通过眼睛看、鼻子闻,查看食品表面,但是依靠人为自主判断,难以判断该食品相关添加剂是否存在超标、是否满足国家相关标准。所以,食品检测将通过专业设备全方位精细化检测食品,直接判断该食品是否合乎国家标准,是实现食品安全的最重要手段[1]。
传统行政执法部门维护食品安全的方式主要通过查看食品采购票据来追溯食品生产日期、查验食品真伪等,诸如此类的方式,都是表面上管理,食品实际情况不得而知,难以达到保障食品安全的目的。由此,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出台,全国各地相继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食品检测工作最为主要。各个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配置先进设备仪器、化学试剂,并配备检测车,以此来促使执法人员外出执法时,即可驾驶检测车直接进行现场检测,既能全面保障食品安全,也提高了行政执法效率。
当前时代,经济蓬勃发展,诸多食品经营生产者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有一席之位,往往忽略相关法律规定,违规进行食品加工生产。食品交易流程看似简单,实际内容却复杂烦琐,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消费者不了解食品生产流程,同时也缺乏一定得辨别能力,导致一些商人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使质量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应保证公平公开公正,并将结果进行公开,同时对违法经营者采取相应惩处,以此方式对不法经营者起到决定性的震慑作用,实现食品安全经营[2]。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蓬勃,食品生产技术也日益多元化,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也不再局限于食品自身,食品容器、餐厨具等食品接触材料也将会引发诸多食品安全问题。由此,欧盟、美国自食品接触材料及食品方面的管控极为严格,凡是出口至欧盟、美国的食品必须要满足相关测试认证标准。与欧盟、美国相比,我国需进一步强化对食品、食品接触材料的卫生要求,深入基层食品、食品接触材料的一线制造基地进行全方位的食品检测,并提供更科学的认证检测报告。
2.1.1 设立食品检测标准
全面系统的检测标准是食品安全的基础保障,将有效约束管控相关检测人员的实际工作行为,保障检测行为满足相关检测标准,避免出现两相脱离情况。除此之外,食品安全检测过程开始之前,需精细化落实前期准备工作,并在检测全过程落实深入监督,使相关检测人员依据标准规定,定期深入食品加工制造市场进行取样,通过科学的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精确度。此外,系统完成检测工作后,需全面分析检测数据,进而保障食品检测质量。
2.1.2 建立基层食品检测机构服务点
我国当前沿用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由此,地方政府需注重食品安全,并积极建立基层食品安全监测结构,以此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更多便利,有效缓解食品安全监管压力,在充分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提升食品检测效率。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需深入基层设立食品检测服务点,提供系统设施以及先进技术指导,促使基层食品检测机构更科学、更具规模、更有效的帮助地方企业树立起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诚信度,以此来推动我国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1.3 引进先进设施
食品检测对相关食品检测工具、设备、设施的依赖度较高,换言之,检测精确度的主要依据在于检测设备。因此,在实际检测环节中,可依据实际样品的种类及其检测目的等相关要素,针对性地选择检测设备,进而保障检测效果,提高数据精准度。同时,相关食品制造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入自动化、先进的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检测效果,保障生产配比,进而保障检测数据的精准度。同时,企业管理者应定期针对基础检测设施予以系统的检查维修,重视监测设施的日常保养,以此来保障设施的平稳运行,有效避免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问题。此外,注重国际先进检测技术的引入,促使食品安全得以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层需意识到食品检测设施对于食品检测的重要性,并综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设备引进成本投入及运行维护环节的管理投入,全方位保障设施设备的实时更新,并满足国际检测标准。同时,动态跟踪设施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定期开展维修保养,促使食品检测功能更为健全,降低检测结果的偏差,提高食品检测效率[3]。
相关食品监测结构同食品加工制造企业需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加深对食品检验结果的认识,促进食品生产厂家进一步认识到食品检验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全行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而后,相关职能部门也需落实制定革新方式,对连续多年没有任何质检问题的食品加工制造企业予以嘉奖及科学的政策扶持,有助于深化食品加工制造企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构建食品生产制造体系。
食品生产制造企业需不断健全检测程序,构建全面、完善的检测标准,并依据相关标准确立质量监测点,全面、科学、严谨、详细地分析质量监测点所反馈的监测数据,并有效防控、科学处理其中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避免食品受到污染。除此之外,食品检测工作的落实,也需严格依据我国所颁布的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推进。其中,经济较不发达地区需重点提高食品检测质量。例如,农村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较不发达,食品安全检测难度极大,由此需划清重点,明确农村地区食品检测的关键所在,并有的放矢地落实食品检测工作。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极为突出的环节,需加大力度优化、改善,营造出良好的食品生产氛围。
食品安全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因此,要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以食品安全监管为核心,强化市场监管、社会共治和质量监管,切实保障人们“舌尖上的安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是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为加强市场监管和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提高检测效率,我国应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双随机、一公开”机制;以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双随机”政府信息为依托的跨部门监督机制;加强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公正透明、法治保障的现代市场监管体制;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和质量管理;充分发挥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在推进检验检测结果公开和社会监督中的作用;健全质量监督体系;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市场监管机构与行业组织之间协作工作机制及工作流程等[4]。
虽然食品检测工作对检测设备的依赖度极高,但食品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也会对食品检测质量起到绝对性的作用。因此,相关检测机构需重视食品检测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可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组织相关食品检测人员参与培训活动,同时机构亦可聘请行业专业人士,讲解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使食品检测员工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掌握食品安全知识体系。因此,在食品安全监测环节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操作者,都需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遵循检测流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深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强化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岗位责任心,保障食品检测得以公平公正。除此之外,食品检测结构也需定期深入食品加工制造企业进行食品安全的宣传,促使食品加工制造企业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保障食品生产质量满足检测标准。
食品检测是保证食品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食品进行检验可以保证食品安全。由于市场上的食品种类繁多,不同的食品有不同的检测项目和标准,只有规范了检测流程,才能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与可靠。而现在市场上大多数检测机构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不能提供准确、规范的方法技术、标准和专业指导,导致在检测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差因素,影响了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送到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但机构本身规模小、人员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等原因造成检测能力不足。企业要想更好地进行食品检查工作,需要规范食品检验流程,提高食品检验效率。目前常见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国标、行标、企标和地标等标准化方法技术。在这些标准中需要对标准参数进行量化规定和考核,这样才能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言,要进行抽样检查、样品保存时间和温度控制等过程来确保结果准确可靠。企业可以通过规范检测流程来提升自己实验室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食品检测率和客户满意度[5]。
在对食品进行日常检测工作时要注重以下几点:①在仪器进行日常检查时应做到仪器摆放整齐统一、有固定摆放位置且有明确标示;②实验室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并做好记录;③样品应按批次编号或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存放;④实验室应定期对所检项目样品进行复核或留样;⑤实验室应注意定期检验仪器的使用年限(仪器的有效期)以及定期检验仪器的精度范围等;⑥规范检测流程:由第三方机构承担食品检测工作项目,且必须取得相应资质;按照规定程序向当地质检部门提出申请并取得批准;按照规定向相关监管部门提交报告。第三方机构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确定合适的资质等级及范围,同时完善审核、培训及监督等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第三方机构数量和资质是保证政府委托检测报告真实有效的基础,也是规范市场行为和提升公信力的重要保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企业在生产加工中会选择使用一些添加剂来改善产品质量和口感。但是,这些添加剂通常都会残留在食物中,不利于人体健康。如果长期食用这类有毒素的垃圾食品会给身体带来很多伤害,如食物中毒、致癌等不良反应。因此,我国应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中化学物质以及添加剂的使用量。通过对生产环节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消除隐患,防止出现新的安全问题或者是造成更大伤害,这有利于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