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胜 唐兆海 赖晓霖 陈晓丽 温美萍 刘常智
(1.江西省万安县中医院药剂科,江西 万安 343800;2.江西省万安县中医院内科,江西 万安 343800)
作为临床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慢性腹泻主要指的是每天排便次数≥3 次、粪便总量超过200 g,且症状持续4 周以上的临床综合征。该病粪便稀薄,部分可见黏液、脓血,随着疾病进展甚至会出现排便失禁,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慢性腹泻机制复杂,考虑与感染、对食物中某类成分过敏、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1]。西医治疗慢性腹泻常见药物为蒙脱石散,其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复发率高,且存在一定的不良作用,效果达不到预期。中医学将慢性腹泻归属为“泄泻”范畴,认为其病机为脾虚,治疗强调健脾止泻[2]。作为禾本科植物,薏苡仁能够起到渗湿、健脾的作用,既往被应用于腹泻治疗中,效果可靠[3]。但关于不同炮制工艺薏苡仁治疗腹泻的效果研究较少。此次研究选取90 例江西省万安县中医院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对比不同炮制工艺下薏苡仁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11 月—2022 年1 月江西省万安县中医院90 例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 23.0 版软件计算生成随机数字,随机分为3 组,每组30 例。常规治疗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21~77 岁,平均年龄(43.59±9.32)岁;体质量43~73 kg,平均体质量(60.28±5.68)kg;病程1~24 个月,平均病程(5.29±1.03)个月。麸炒薏苡仁组男17例,女13 例;年龄22~78 岁,平均年龄(43.31±9.57)岁;体质量44~71 kg,平均体质量(60.52±5.72)kg;病程3~24 个月,平均病程(5.33±1.04)个月。炒薏苡仁(法薏苡仁)组男19 例,女11 例;年龄23~74 岁,平均年龄(42.98±8.95) 岁;体 质 量42~75 kg,平 均 体 质 量(61.02±6.03)kg;病程2~24 个月,平均病程(5.28±1.09)个月。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证候为大便存在未消化食物,呈溏薄状,进油腻食物则便数增加,伴乏力、苔薄白、舌质淡,经大便常规检查确诊为脾虚型慢性腹泻;②年龄≥18 岁;③交流无障碍,可配合研究;④资料齐全,无重大器质性疾病;⑤可收集到完整的临床检查资料。(2)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类疾病;②合并恶性肿瘤疾病;③合并其他类型消化系统疾病;④免疫功能异常或凝血障碍;⑤对研究药物不耐受或存在过敏史;⑥中途自愿退出。
1.3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组:给予蒙脱石散(厂家:浙江海力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50,规格:每袋3 g)治疗。将3 g 蒙脱石散与50 mL 温水混合搅拌后服用,每次3 g,每天3 次,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调整用药剂量,若治疗期间出现便秘,应及时停药。治疗持续1~2 周。麸炒薏苡仁组:方剂:麸炒薏苡仁15 g,麸炒山药12 g,麸炒白术12 g,茯苓12 g,桔梗10 g,人参10 g,莲子10 g,炒白扁豆10 g,炙甘草5 g,砂仁6 g。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各服用150 mL,每天1 剂,持续治疗4 周。炒薏苡仁组:除所用薏苡仁为炒薏苡仁外,其余方药及用法用量均同麸炒薏苡仁组,持续治疗4周。
1.4观察指标评估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检测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内毒素及D-乳酸指标变化情况,评估治疗效果。(1)中医证候评估项目包括大便形态、排便次数、精神乏力及食欲不振4 个方面,每项分值为0~6分,高分值表示症状更严重。(2)指导患者清晨保持空腹状态,接受外周静脉血采集,以3 mL为宜,将离心机(北京白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BY-150C)处理速率设置为3000 r/min,离心半径设置为12.5 cm 对采集样本进行处理,共10 min,对血清予以分离。对内毒素指标采用光度测量法测定,D-乳酸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3)疗效标准:根据症状及评分将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临床症状已消失,大便次数、形态均正常,证候积分降低>90%;显效:临床症状多改善,证候积分降低60%~90%;有效:症状呈好转趋势,证候积分降低30%~<60%;无效: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证候积分降低<3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5]。
1.5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及检验均在SPSS 22.0软件包上完成。研究涉及的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2 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F检验。检验结果评估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3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经过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观察与评估记录分析,得出3 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组间比较炒薏苡仁组低于麸炒薏苡仁组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s,分)
表1 3组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炒薏苡仁组比较,2)P<0.05;与麸炒薏苡仁组比较,3)P<0.05。
组别炒薏苡仁组麸炒薏苡仁组常规治疗组F值P值炒薏苡仁组麸炒薏苡仁组常规治疗组F值P值食欲不振4.02±0.27 4.05±0.31 3.98±0.25 0.480 0.621 1.33±0.311)1.62±0.241)2)2.93±0.311)2)3)261.822 0例数30 30 30时间治疗前30 30 30治疗后大便形态5.22±0.24 5.17±0.18 5.11±0.21 2.036 0.137 1.05±0.141)1.47±0.231)2)3.04±0.311)2)3)587.313 0排便次数3.84±0.46 3.92±0.41 4.02±0.32 1.518 0.225 0.74±0.131)1.34±0.211)2)2.46±0.251)2)3)555.401 0精神乏力3.86±0.35 3.80±0.31 3.93±0.26 1.331 0.270 1.13±0.241)1.52±0.161)2)2.04±0.171)2)3)167.342 0
2.2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3 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麸炒薏苡仁组的83.33%(25/30)与炒薏苡仁组的93.33%(28/30)高于常规治疗组的60.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麸炒薏苡仁组与炒薏苡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3组患者内毒素与D-乳酸水平比较统计学软件计算结果显示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患者内毒素与D-乳酸水平,可以发现治疗后3 组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炒薏苡仁组低于麸炒薏苡仁组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内毒素与D-乳酸水平比较(± s)
表3 3组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内毒素与D-乳酸水平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炒薏苡仁组比较,2)P<0.05;与麸炒薏苡仁组比较,3)P<0.05。
组别例数内毒素/(Eu/mL)治疗前0.85±0.14 0.81±0.16 0.83±0.12治疗后0.26±0.051)0.33±0.101)2)0.42±0.131)2)3)治疗后4.37±1.031)5.32±1.221)2)6.27±1.181)2)3)炒薏苡仁组麸炒薏苡仁组常规治疗组30 30 30 D-乳酸/(mmol/L)治疗前9.67±1.24 9.62±1.28 9.59±1.21 0.604 0.549 19.694 0 20.607 0 F值P值0.032 0.969
慢性腹泻作为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病因机制复杂,多发生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切除术后,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的改变及工作压力的增加,慢性腹泻发病率呈现出攀升的趋势,受到了临床的高度重视。慢性腹泻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治疗方案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蒙脱石散是西医临床治疗慢性腹泻的常用药物,其作为一种吸附类止泻药,结合消化道黏液后,会对黏液内聚力、黏弹性起到增强作用,黏附在黏膜表面,吸附阳离子,减轻其对黏膜的损害,且能够促进上皮细胞再生与修复[6,7]。但该治疗方案也存在一定的不良作用,且停药后易复发,效果达不到预期。
慢性腹泻归属于中医学“泄泻”“久泻”范畴,根据疾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湿热型、寒湿困脾型、肝气郁滞型、脾虚型等,其中脾虚型最为常见。《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均揭示了脾胃功能失司是泄泻发病的主要原因。脾胃虚弱,则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是以“湿盛则濡泻”,治宜健运脾气、化湿和胃。参苓白术散源自宋代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从四君子汤演化而来,由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组成。现代药理研究[8]表明,参苓白术散对于胃肠动力有一定影响,可明显改善腹泻症状。方中薏苡仁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之功。薏苡仁活性成分包括酯类、不饱和脂肪酸类、糖类等,经过中药炮制,活性成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9]。薏苡仁常见炮制方法包括盐炒、清炒、姜汁炒、麸炒等,但关于不同炮制方法对慢性腹泻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较少。此次研究对比了麸炒薏苡仁与炒薏苡仁治疗脾虚型腹泻的效果。结果显示2 组均较常规治疗组效果好,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炒薏苡仁组治疗后各项评分低于麸炒薏苡仁组;在肠道屏障功能指标改善方面,炒薏苡仁组内毒素、D-乳酸水平低于麸炒薏苡仁组,提示炒薏苡仁组效果更佳。研究[10]发现,作为樟帮中药炮制特色产品,炒薏苡仁(法薏苡仁)是按照中药炮制学理论,经浸制、蒸制和炒制后的炮制品,性质由凉转微温,寒凉之性被祛除,健脾祛湿、止泻的作用增强,疗效优于麸炒薏苡仁。薏苡仁经过炒制后更容易消化,不易引起发酵胀气,其中炒焦的部分还能吸附肠黏膜上的有害物质,促进有害物质排出体外。本研究中麸炒薏苡仁组与炒薏苡仁组尽管在总有效率方面差异不显著,但炒薏苡仁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肠道屏障功能指标改善较麸炒薏苡仁组更突出,体现了炒薏苡仁的优势。本研究就不同炮制工艺下薏苡仁治疗慢性腹泻的效果进行了汇报,但病例少、随访时间有限,可能有所偏倚,后续仍需大样本研究,挖掘其临床价值,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由上可知,不同炮制工艺的薏苡仁在治疗脾虚型慢性腹泻方面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炒薏苡仁健脾效果优于麸炒薏苡仁,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及肠道功能方面效果更突出,可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