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拉力赛”2023年第四站读者来信选登

2023-09-18 18:34
当代 2023年5期
关键词:散场当代和平

本刊已增设网络渠道选登读者留言。本刊微信公众号(ID:dangdaizazhi)将定期组织线上评刊,推动新媒体与纸刊的互动阅读。留言一经采用,均有稿酬及赠刊。我们期待读者鲜活、中肯、丰富多元的短评。

读者:唐亮

葛水平的长篇小说《和平》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战争”题材作品,而是对战争的反思。一个被侵略国的人与一个侵略国的人,在和平的环境中有着他们各自的家人和社会关系,然而战争的到来,改变了原有的生活轨迹,把原来“温暖的事物变得黑暗和悲伤”,伴随着无数人的死亡,生命就变得毫无价值了。于是我们不由得发问:战争中还有没有“人生”?无疑只有“和平”才能奠定人类发展的基础。只有和平了,生活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飞翔才能使鸟成为真正的鸟。小说以两个人、两个民族为基点,呼吁的是全人类的和平,对于今天的世界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战争阴影笼罩世人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再先进的武器,能摧毁人类对正义的信念、对和平的希望吗?这部小说在大大的主题中,反映的却是小小的人生故事,而正是这个“小”,才能体现大众的意志,体现全人类的主题。

读者:任青春

我推荐本期冠军为长篇小说《和平》。在葛水平不动声色又密不透风的讲述中,我们被带到了一个世纪前的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小说没有拼杀作战的大场面,有的只是局部的叙写、人物的心理刻画,让读者感觉耳目一新。作者注重描摹战争背景下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内心挣扎。无论是张子民、绿萍还是日本人八木下弘,对战争的感受都是从茫然到认知,直到产生切肤之痛——交战双方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毁灭的不仅仅是肉体,还有人性和良知,人性的丑恶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作者不是单纯地控诉,而是见微知著地把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在战争背景下的心理变化书写出来。战争发动者永远不会得到和平。直到死亡将至,八木下弘才完成了自身心灵的忏悔。和平之地无和平。人心之恶,人心之深,可见一斑。内涵如此深刻的作品不多见。

读者:朱文昌

推荐葛水平长篇小说《和平》为冠军作品。小说通过再现一个消失在历史尘烟中的中国普通家庭在战争前后的颠沛流离、爱恨情仇,以及一个侵华青年日军的忏悔与自剖,告诉人们罪恶的战争给世界、给社会、给生活、给一切带来的苦难是残酷的,提醒人们不忘过去,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美好生活。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珍爱和平当是幸福美好生活的基础。作品故事绵长而细腻,如“慢镜头”徐缓展开,人物、情景、心理等描写到位,语言细腻优雅,情节入情入理。作品底蕴厚重,丰富自然,以历史的观念、文学的形式有力回应历史虚无主义,彰显出作家的时代责任感和强烈的担当意识。

读者:宋利平

看完《雪中散场》,头脑中立即迸出聂鲁达的诗句:“为什么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长大,却只是为了分离?”小说以童年妹妹朦胧的视角,刻画了在姐姐婚恋过程中自己的快乐和失落,展示了那个年代爱情的纯真朴素与美好,以及父母对子女隐忍的关怀。其中妹妹的角色是多重的,既是黏合剂又是守望者,在体会到“生命里刻骨的失去和孤独”时自身也在成长蜕变。小说时代特征鲜明,贴近生活,观照人生,文字散发出淡淡的清新和柔情,应该是作者《县城美人》的延续。

读者:陆建胜

我读张惠雯的《雪中散场》,觉得眼前一亮,她的这种回望式的书写,让人真切体会到童年的温暖与快乐,尽管其中有悲伤有失去。与她的作品《县城美人》所抒发的独特而忧伤的感情不同,《雪中散场》的底色是温暖的,感情是温柔的。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对比手法,感怀散场的寂寥,时光的易逝,体会成长的快乐和忧伤。尤其是结尾处,让人感动不已:父母和“我”走到“人民影院”,正好电影散场,在一片湿雪冰冷之中,“我”追忆去年和姐姐及“那个人”看电影散场的情景,悄悄地哭了,第一次感到“生命里刻骨的失去和孤独”。这让人联想到鲁迅先生《社戏》的结尾,前后照应,余音袅袅,情思绵绵,让人回味无穷。

读者:任雪姣

推荐《余墨》为本站冠军。多年求学、生活、工作在象牙塔的谷墨,是一位有着专业学术精神、知识渊博而又潜心做学问的中年学者,但因内向单纯而又理想化的性格,与不谙行业规则的行为,在复杂的社会及人际交往中屡屡受挫,从炙手可热到无人问津,最后草草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生存与发展向来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在我看来,谷墨身上虽然有诸多性格缺点和缺陷,可他执着于内心真实。只能说谷墨是不合时宜的,在生存基础上的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否则生存与发展便成了一句空话。保持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保持对学术的尊重和敬畏,余墨般普通的学者同样也是“发光的星星”,也是人生的希望。

读者:施建石

我推荐鄢元平的《怪石老黄》为冠军作品。“怪石”因“怪”,怪出了作品的鲜明特色。一是怪得有个性:老黄凡事认死理却又有主见,曾被看成“圈子”之外、破坏“圈子”行事规则的“搅屎棍”,整出所谓的“尴尬事”正是他个性的体现;二是怪得有意思:“搅屎棍”搅得“圈子”想联合将老黄剔除出去,引人入胜的矛盾冲突推进了作品故事情节,反映了现实生活的一种状态;三是怪得有力量:社会应有正能量,“怪石”虽“怪”作用不小。作品主题在“怪人怪事”中显出正气,作品感染力在“见怪不怪”中得到增强。

读者:李巍

同为媒体人,《怪石老黄》带入感极强的场景让我一步没停地读完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去写他眼中的老黄,顺手带出几个具有个性的报社人物,功力非凡。媒体有它的黄金时代,也有它如今的消沉,老黄的起起伏伏印证着这个时代的前行。不管如何变化,老黄依然相信媒体人对真相事实的坚守。新闻,内容为王,而这内容,是媒体人的良心。

读者:李凌

本期我阅读了王华的作品《墙上的日记》。女主人公赵小兰因为自己三岁的孩子走失,从一个乖乖女、一个服从父母顺从丈夫的贤妻成长为一位坚强的母亲。她的蜕变无疑是经历了痛苦的磨砺,儿子的走失带给她巨大的打击,当她的生活失去了平和的秩序,性格中的隐忍,让她无法诉说,唯有不停地寻找,用写在墙壁上的流水账般的文字来倾诉无法排遣的伤痛。赵小兰宁愿以“钉子户”的身份来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即便是无望的守候,身为母亲,她也要用全部生命去等待儿子的归来!愿赵小兰在日記中得到慰藉,在守候中有所收获。

读者:王兵

推荐安大飞的中篇处女作《录音带之谜》为本期最佳。“我”从一个望远镜后面读到了天宝姐、米耗子的故事,附带录音带里噪音与数据间的小秘密。故事虽有些僵硬,仍不失诙谐与幽默。

读者:陈军

记忆是抵抗时间的方式,却如梦般易逝。记忆落在纸面上,浩荡的人生画卷铺开,生命获得了一种更永恒的载体。丁帆先生的乡村风景系列散文之《水廓天长 青灯黄卷》,一如既往地让我这个插队“知青”不仅读得过瘾,而且感同身受,忆念起在陕南老屋生产队插队的故事。乔尔乔内的《暴风雨》、库尔贝的《筛麦的女人》、米勒的《播种者》《拾穗者》《打谷场》等西方油画中的场景,在那时可谓司空见惯。夏季多雨,水淹稻田,苏北下舍甸是踩水车抽田里的水,老屋是拿锄头把层层梯田从高到低挖一道口子,让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差不多了就堵口。下舍甸一到年关流行“走亲戚”(跑年),老屋也流行“走亲戚”,带上一把食盐、几尺布,或是锅碗瓢盆到深山里换回玉米、红薯、土豆度春荒。下舍甸知青喜欢挑灯夜读,老屋知青也喜欢。丁帆先生的旧事重绘却画出了新意。

猜你喜欢
散场当代和平
青春不散场
中国中产阶级音乐的人文观察
论当代女摄影师作品中的个人视角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当代》背后的当代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遥远的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