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梅 王梓童
1.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与新媒体学院,广东广州 510521
2.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091
新兴技术的迭代使得媒介形态不断革新,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已成为近年来各行各业的发展潮流。当下,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医疗、军事、旅游、地产、游戏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特别是与电影的结合,使影视创作迎来了崭新的时代。虚拟现实电影提供了一个开放、完整、自由的叙事时空,其中包含了巨量信息、多维度表达与多样性互动,这种影片呈现方式在带来了革命性视觉沉浸的同时,也让传统的电影编解码语序面临失效[1]。自由的空间内,观众的注意力不受导演控制,必然会遗漏重要信息,导演与观众之间出现信息割裂,叙事效果必然大打折扣[2]。媒介载体的改变让传统电影视听规则和叙事手段在VR 电影创作中出现严重的不适应性,尤其是以吸引观众注意的节奏创作手段更是成为影响叙事效果的因素之一。这种传统电影节奏与VR 技术在创作上的冲突,很大程度抑制了VR 影像的发展。
本文主要与传统电影节奏做对比,分析媒介载体的改变对于VR 电影节奏的具体影响,探究节奏的形态属性与影响因素发生哪些转变。
节奏,即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的规律运动,具有可视可感性。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的节奏体现,节奏随着媒介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电影是对现实的“还原”,通过镜头传达叙事,作为时空影像艺术,其节奏既体现在时间的推移中,也展现在空间的变化上,它渗透在表演、造型、视听、剪辑之中,呈现为多种因素结合的规律性。
节奏是电影的重要元素,具有很强的叙事与造型能力,是影像主题表达的手段。就形式而言,电影的节奏可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慕希纳克将内部节奏定义为镜头内部的节奏,而外部节奏则指的是镜头之间的过渡和组合形成的节奏。《电影艺术词典》将内部节奏解释为“由情节发展的内在矛盾冲突或人物的内心情绪起伏而产生的节奏。在电影中,内部节奏通常以演员的表演为基础,并与场面调度和蒙太奇密切结合,融为一体,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外部节奏“由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以及镜头转换的速度而产生的节奏”[3]。由此可以看出,内部节奏主要是镜头内部的造型运动变化形成的节奏,包括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戏剧动作、戏剧冲突、场面调度等诸多要素的运动变化和剧中人物内心情绪变化,以及语言、音乐的变化;外部节奏则是镜头的运动和蒙太奇技巧相互作用的结果,镜头的运动涵盖了摄影机的推拉、摇晃、移动、跟随、升降等各种移动方式,镜头运动的幅度与频率所产生的节奏能够持续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吸引观众注意,保障对电影画面的持续关注。蒙太奇是节奏产生的重要手段,涵盖了镜头的时间安排、片段的选择、画面之间的衔接以及转场方式的运用。电影通过镜头的运动,配合蒙太奇手段的排列组合,可以创造出多样的叙事节奏。电影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相互作用使电影呈现出迷人的节奏魅力,其中导演起到决定作用,主导影片的总节奏。
《韦氏大学词典》中将节奏定义为“在运动中的强元素和弱元素的安排好的重复变化”,节奏由运动中的时间关系和强弱变化组成。法国电影艺术家马尔丹认为节奏就是“镜头按不同的长度和幅度关系将镜头连接起来产生的”,镜头的延续时间与强度影响节奏的流动变化[4]。一般而言,镜头持续的时间越短节奏越快,持续的时间越长节奏越慢,但镜头时间并非与真实时间一致,不同的镜头特征会带给观众不同的主观时间感受。如慢镜头产生慢节奏,加快镜头能制造快节奏,远景镜头的时间印象较长,节奏较慢,近景镜头给人的主观时间较短,节奏较快。强度取决于镜头所包含的运动量(物理、戏剧或心理的运动)和展示的延续时间的长度。具体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主体的运动变化、情绪变化、场面调度等。电影导演依据情节内容的强度对镜头强度进行时间和幅度的控制,调节电影的节奏幅度,影响时长印象,以此调节电影节奏[5]。另外,摄像机镜头的运动频率和速度也能影响镜头的强度,使观众产生与现实运动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节奏感觉。
综合来说,节奏的时间与强度是相辅相成的,镜头停留的时间应该超出理解镜头传达的内容所需要的时间,以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叙事内容。
马尔丹认为,电影的节奏是通过每个镜头的时限和其中引人注目的动作相结合而形成的,旨在吸引观众对画面内容的注意力,达成电影叙事的目的。镜头和蒙太奇是达成节奏效果的手段[4]。王文宾先生在《电影视觉美感的节奏》中指出电影节奏和影像运动及视觉注意有关,影像运动包括摄影机的运动、演员的形体动作、蒙太奇的组接等,导演借助物理的影像运动达成与观众的视觉生理和心理节奏的契合,实现观众视觉注意的持续。电影既是一种视听艺术,又是叙事影像艺术,其目的在于故事叙事传达的同时,带给观众超越日常经验的视听与情感体验。电影节奏的快慢与强弱变化正是实现此目的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传统电影的节奏依附于二维的屏幕媒介,具有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双重形式,情节的发展、造型的运动、镜头语言的变化及蒙太奇决定了节奏的流动形态,叙事传达是节奏的最终目的,节奏被赋予了强烈的媒介属性,展现出电影独有的节奏特点。而对于VR 影像而言,媒介的变化必然引发影像节奏的形式变化,节奏被赋予全新媒介属性的同时,其信息传达方式必然会受影响。
基于传统影像艺术效果影响因素的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的分析与结论,可以发现VR 电影中节奏对时间叙事的调节作用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媒介的改变,360 度全视角的特殊属性使VR 电影打破了常规电影的语言体系。它改变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将观众拉入到叙事空间当中,更加强调空间叙事的信息传达,屏面镜头概念被消解,依附于镜头语言和蒙太奇的电影节奏发生转变。
与传统电影相比,VR 电影的媒介具有沉浸式的特殊属性,场景转变为最基础的单位,镜头内的叙事转变为整个空间的叙事,影像内部节奏的表现空间被延展,场面调度的方式与叙事信息的构成发生转变。
3.1.1 由单面式场面调度向全景式场面调度转变
传统电影中的场面调度是镜头内的调度,即导演对画框内的场景道具、人物造型、灯光摄影、演员表演等协调安排,运用摄像机的机位运动来表现场景信息以及人物与场景的关系变化。这是一种单面式的调度形式,在整个创作意象空间中,影像表达的信息范围受镜头范围的约束,仅需表现镜头指向的纵深空间段落,不需要营造完整的环境空间。导演利用边框将与叙事无关的杂余信息排除在镜头视阈之外,并依据叙事需要通过蒙太奇手段将多个单独的镜头组接在一起,重新排列,缝合成一个统一的空间[6]。它并非现实空间本身,而是现实空间的局部再现,利用蒙太奇手段达成观众视觉印象与视觉幻象相吻合,导演具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在这种镜头视阈的调度方式下,演员的表演是非连续性的,要根据不同的镜头呈现不同的动作幅度和技巧,依照镜头特性分割成单独的部分画面,表演节奏的快慢大多是通过剪辑来调整,将演员的面部微表情、局部形体动作及语言整合为一,人物运动反应通常在观众的心理预期之前,动作简洁,并不做过多赘述,以表现叙事为主。传统电影的内部节奏往往利用蒙太奇制造流动起伏,节奏变化的时间与幅度往往与现实具有反差性。
而VR 电影以场为单位,故事叙事是持续的,每个场景中基本都采用了“长镜头”式的拍摄手法,脱离了镜头的切换,场域下人物角色的表演是连续的、一气呵成的。这种连续式的演员调度可以说是等同于戏剧的场面调度,通过演员自身的台词、形体动作、情绪变化、空间位置移动与转换,以及演员与演员之间、演员与舞台之间的组合,使舞台生活形体化、视觉化[7]。利用演员的表演推动叙事的发展,表演节奏决定了影片的内部节奏。但VR 电影的这种场面调度与戏剧的场面调度又有所不同。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台口朝向观众,演员表演与布景只需要面对台口,观众永远是面对舞台单向观看,场面调度是一种单面式的调度。而且戏剧的舞台空间是有限的纵深空间,人物的表演受到空间限制。VR 电影的场景是360度的,叙事发生在一个完整的影像空间中,摆脱了镜头边框的束缚,叙事空间从有限场域转变为无限场域,将观众完全包裹其中,观影位置由舞台一侧转变为舞台中心,由单向转变为360度的沉浸式观影[8],这就要求场景在布景方面需要作全方位的空间调整,不能给观众留下任何视觉死角。导演必须以空间纬度进行场面调度,对场内全角度覆盖到的布景设计、道具摆设、灯光运动、演员的走位与形体动作等进行调度与安排,区别于镜头调度中对时间的分割,VR 电影场面调度保留了叙事的逻辑性与时序性[9]。另外,虚拟空间的沉浸性更加强调观众视线的引导,演员在虚拟空间中围绕观众进行表演,脱离了镜头,演员的表演不再强调镜头感和微相的演绎,而更倾向于保持演员与观者之间的距离分寸,这种分寸将观众拉回现实,不再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之眼,只能以看客身份获取信息,而演员需要与观众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才不会让观众感觉被打扰、被侵犯,只能利用更多肢体语言推进叙事吸引观众注意[10]。VR 电影脱离了蒙太奇手段对时间的调控,强度对节奏的调节功能增强,通过调配演员的动作幅度、运动位移的速度与距离以及演员之间的戏剧冲突强度来调节影像节奏。
全景式的场面调度下,内部节奏的造型表现更加强调演员肢体动作的连续性、表演空间的全景化、表演节奏的现实化。演员表演以观众为中心,在保持与观者距离的同时,演员表演的空间得到无限延展,演员表演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空间被拉入到电影叙事表达的重要位置。
3.1.2 空间纳入到叙事中,从内部决定影像叙事的发展
电影是时间艺术,是由各个时间部分模块连接起来表现的;电影也是一种造型艺术,具有空间属性,画面场景的布局和形式构造了电影的美感。但就叙事来说,传统电影主要是以时间为主导,强调叙事结构的逻辑与因果关系的时间顺序,弱化了空间在电影叙事中的作用,时间成为推动影像情节发展的中坚力量[11]。空间仅仅是叙事主体所处环境的一部分,用于承载各种叙事情节发生的既定环境,往往被时间引导。局限视窗的信息范围多数让位于叙事主体的表演,不需要环境空间承担过多信息量,空间多数时候承担着背景板的功能,仅仅在烘托渲染影片氛围的时候起作用,无法实现叙事功能,观众的注意力完全被导演的主观意图所主导,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对背景信息产生过多的关注[12]。节奏主要用来强调时间叙事的逻辑关系,将叙事内容按照情节发展分解成不同时间长短的段落信息,利用时间长短的疏密产生节奏的起伏,凸显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调整叙事内容的信息量。
VR 电影构建了全景的视觉场景,突破了传统电影以时间叙事为主导的桎梏,呈现出一种空间前置的叙事特征。首先,VR 电影利用数字技术与数字美学的手段,将现实世界进行空间模拟,打造出与现实空间统一的“共存性”沉浸空间,将观众拉入到叙事空间中,虚拟的空间环境成为推动观众情绪变化的催化剂。研究证明,在虚拟现实电影的空间环境中,观众能够体验到极其强烈的沉浸感和临场感,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幅度差异更大,会直接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情感体验,影响VR 的叙事效果[13]。谈龙认为,电影节奏的追求在于与观众的心理节奏相契合,旨在引发观众情绪上的共振,激发其对原有心理状态的转变[14]。所以VR 电影节奏的创造不应以时距变化作为唯一手段,更要考虑空间沉浸下观众的情绪反应,适时调整影片节奏的快慢起伏。其次,空间不再作为背景板,而是被拉入到影像叙事的中心位置,作为电影故事的线索,推动叙事情节发展的因素而存在,并与节奏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丁妮等学者对于VR 影像节奏对叙事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关键情节点放慢节奏能够有效提高观众对VR 影像内容的细节记忆。此外,缓慢的转场节奏也有助于观众更好地适应场景并捕捉信息,对节奏的调节能够有效增强VR 影像的空间叙事效果[15]。龙迪勇提出“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和影片的结构,甚至利用空间来推进整个叙事进程。”[16]空间从内部决定了影像叙事的发展,在电影叙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作者们在节奏的设计上必须将空间叙事放置在首要位置。
VR 电影以场景推动叙事,影片节奏表达的偏向性发生转移,回归了戏剧节奏的表现方式,更加强调了内部节奏的作用。360 度全景的视觉场景将观众拉入舞台中心,使演员的表演与场面调度发生空间转向,空间纳入到叙事中,从内部决定影像叙事的发展,带动了VR 电影的内部节奏的转向。
VR 电影以“纵深场面调度”为主,在单个场景中利用角色动作、环境气氛、光影变化等造型因素,加强场景的叙事内涵,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巴赞长镜头美学思想的回归。电影大多采用长镜头的方式,镜头组接转变为场景的组接,蒙太奇被弱化,呈现出与内部节奏合二为一的趋势。
在传统影像中蒙太奇是节奏的缔造者,莱昂·慕希纳克指出:“电影的蒙太奇不外乎就是赋予电影以节奏”,利用剪辑创造节奏是电影主题表达的重要手段。镜头切换次数的增加、单镜时长的缩短以及组接速度的加快,会使得节奏加快;镜头切换次数的减少、单镜头时长的增加,则使得节奏放慢。此外,镜头的运动变化带来的景别、视角和视距变化,也会让观众产生不同的时间感知和情绪感染力,从而影响节奏幅度的变化。
在VR 电影中,蒙太奇的组接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首先,场景空间的转换是一种常见的剪辑手法,它通过在故事推进将观众从一个场景切换到另一个新的场景。其次,位置的转变是另一种方式,即在同一场景中改变观众的站立位置。但是虚拟现实的空间并非与现实世界等同,LED 屏幕的高刷新率并不能缓解虚拟空间中快速位移所带来的不适感[17]。为了降低这种不适,VR 电影大多采用“长镜头”的形式进行制作,类似于传统电影的“纵深场面调度”,以镜头中的各种造型因素强化镜头内涵。但它又不等同于“纵深场面调度”,VR 空间中摄影机的镜头转变为角色视角,依据角色与观者的空间距离营造观者的视觉骤变,创造景别节奏。但传统电影中的外部节奏并没有完全消失,镜头运动融于角色运动中,向内部节奏转化。如在一些叙事类短片中人物跟随的镜头运动常常给观众很强的代入感,以Google Spotlight Stories 发布的第一部真人VR 影片《救助》(HELP,2016)为例,全程采用移动跟随镜头进行拍摄,镜头随着两位角色的运动从室外到地铁车厢再到隧道中,营造出很强的紧迫感。一些导演也会利用延时摄影或高速摄影来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烘托影片氛围,如《兄弟的守护者》(My Brother's Keeper,2017)中的战争场景,导演采就用了慢镜头渲染战场的残酷。在场景之间的转换上也常常用到蒙太奇手法,如《彩虹乌鸦》(Crow:The Legend,2018)的后半部分,导演对二次出现的场景采用了传统的剪辑方式。VR 电影的外部节奏由传统的视觉外化转化为场景内部的调度,与内部节奏合二为一,形成VR 电影特有的节奏。
随着镜头概念的场景重构与蒙太奇语言的弱化,VR 电影节奏的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的表现形态与决定因素都发生了转变。空间叙事能力被强化,节奏的表现更加依赖于空间内的运动变化,空间成为影响节奏的主要因素之一,电影节奏的目的从叙事信息的传达转变为沉浸式的体验与空间叙事传达,节奏属性发生新的转变,空间叙事的前置以及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的合二为一必然会影响影片的叙事,导演与观众成为影片节奏的共同主导者。
媒介的改变对于VR 电影视听语言的变革与重构是全面而深刻的,VR 电影节奏的转向只是冰山一角,必然会带动节奏设计方式方法的变革,甚至影片叙事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这不仅是电影叙事媒介的改变,对创作者来说叙事意图文本被形式本身消解,这是一场新媒介电影创作思维的革新。当前对于VR 电影节奏的研究还处在初期阶段,相信随着创作者的不断试错,经验的积累与技术的成熟,必然能够让节奏的研究更加深入,推动VR 电影理论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作者贡献声明:
刘梅:主导设计论文框架,撰写和修订论文,全文文字贡献70%;
王梓童:文献调研,修订论文,全文文字贡献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