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燕 侯 捷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联系日渐紧密,全球文化深入交流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纪录片以真实世界、真实人物为观察对象,用平实的拍摄手法为人们呈现真正的“万物图鉴”,深受众多观众喜爱。纪录片中往往保留着大量本国风土人情影响下形成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在本土观众看来大多生动幽默、富含生活情趣,却给目的语观众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困难。通过一定的翻译策略,恰当处理纪录片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减少目的语观众观看纪录片时的文化障碍,是所有译者的目标。
人文纪录片是以个体或群体的人为核心,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用艺术手法对基础素材进行加工的电影及电视艺术形式。人文纪录片的类型细分极广,按照广泛认同的分类方式对其进行概括,主要分为人文地理类、人文历史类和人文社会类(李姿璇 2022)。人文纪录片的语言特点可简要概括为以下两点:
人文纪录片记录个人或群体的真实生活,故语言更加口语化、日常化。以央视网出品的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为例,其中不乏“紧俏得很”“人为一张嘴”“脑袋进水了”和“老婆子”等极具生活气息的词语。
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和语言习惯。以《人生第一次》第三集为例,仅主人公举办婚礼的一个场景就出现了“沃盥之礼”“拜”“兴”和“礼成”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词语。
文化负载词指某种文化中特有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 2000)。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一个民族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凝结着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一方面,文化负载词指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等词的源语词汇,即存在“文化空缺”(袁小陆、赵彤2022)。这种形成于文化不对等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时很难做到与原作完全对等。例如,《人生第一次》第八集中的“他们寻找一块宅基地”中的“宅基地”一词,指农村村民用于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土地产权理论中国化的创新体现。网络上将“宅基地”英译为homestead,该纪录片的英文字幕将其翻译为home sites,虽然含义比较类似,但是由于两国不同的土地制度,仍然无法做到准确表达“宅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的特点。如果没有经过深入了解,则难以得知隐藏在这类文化负载词背后的文化典故和历史渊源,完全对等的字幕翻译也就无从谈起了。
另一方面,文化负载词指同一个词在源语和译入语中代表不同概念。例如,对于目前引起翻译行业广泛讨论的dragon问题,也就是“龙”是否应英译为dragon,有的人认为龙在中文中代表“祥瑞”“正统”等含义,与dragon在外国文艺作品中“暴戾”“残忍”的形象大相径庭,将“龙”英译为dragon严重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文化负载词对于大部分国内观众来说不存在阅读障碍,甚至起到给影片锦上添花的作用,却给我国文艺作品的对外传播造成了一定的文化障碍,为国外受众体味我国优秀作品平添了一道“文化门槛”。因此,提高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这道“门槛”,是我国纪录片真正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人文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提高纪录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可以增强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在如今全球文化交流频繁的背景下,国内优秀纪录片受到越来越多海外观众的喜爱,其中字幕翻译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人生第一次》聚焦出生、上学、上班和结婚等十二个话题,以关键人生节点映衬漫漫岁月长河,串联起每一位努力生活的中国人平凡而不普通的一生,使人们感受人生的幸福与美好,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人生第一次》自开播以来,众多专业人士就其叙事风格、传播策略等方面展开广泛讨论。下面以该片为例,探究片中字幕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释译是一种解析源语的翻译策略,由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1991)先生在其著作《许国璋论语言》中提出。在书中,许国璋先生跳脱词典意义与语法范畴来理解翻译对等,提出阐译和释译的概念。在释译的过程中,译者发挥译者主体性,更多介入意义传递过程,将源语形式消解而化入译语,解析过程中源语之形不复存在,但意义不曾失减(秦洪武、王雪敏 2017)。
汉语中的四字短语、成语、习语等是文化负载词中的语言文化负载词。《人生第一次》中大量文化负载词以四字格和成语等形式出现,译者在处理这些词语时以释译为主。
例1:在陌生的环境中,王银花无所适从。
译文:She wasat a loss of what to doin a strange environment.
例2:要命的是,王银花对上海话一窍不通。
译文:Worse yet,sheknows nothing about Shanghai dialect.
例3:送走你之后,我睹物思人,肝肠寸断,魂不守舍。
译文:Since you left,everything I saw reminded me of you.It broke my heart,andI was losing my mind.
例4:这个不要忌讳,百无禁忌。
译文:It’s not a taboo topic.Anything can be talked about.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在对四字格的翻译中,译者大多用释译,力求简明、清晰地解释成语意思,而并不追求在形式上模仿源语。在例3中,老巢给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伴录制视频时,接连使用三个四字格,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没有翻译出“肝”“肠”和“魂”等具体意象,而是进行释译,用简明的语言解释其中文含义,以更符合英语母语者表达习惯的语言方式,将老巢对爱人的思念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释译将源语形式消解于译入语中,虽然造成了语言风格一定程度的损失,但是降低了目的语观众对字幕的理解“门槛”。
音译是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翻译方法,在食品翻译、中医药翻译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中英音译通常使用汉语拼音,将用其他方式难以处理的文化负载词用拉丁字母拼写。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全拼的文化负载词会造成英语母语者理解困难,令其不知所云,此时应适当添加注解,确保字幕翻译的可理解性。在《人生第一次》中,多次使用音译且适当加注的翻译方式。
例5:最好生个小姑娘,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凑成“好”字。
译文:I hope it’s a girl,so my son will be her elder brother.They two will make a “hao”(good).
在纪录片第一集中,产妇吴丽辉在生产前表示想要一个女儿,凑成“好”字。其中,“好”字在汉语中由一“女”一“子”组成,在表示“优秀”之意的同时,也是许多父母表达儿女双全的美好愿望时常用的象征。如果将其直接译为good,则传达不出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故译者将其译为hao并加注good,不仅不失源语所表达的内涵,还能够引起观众的好奇,从而使他们主动搜索hao字究竟是何含义。
例6:你结婚我要求你就要穿一套秀禾。
译文:At your wedding,I need you to wear atraditional Xiuhe dress.
例7:你身上穿的是什么?是旗袍吗?
——不是,这个是褂。
译文:What do you call this?Is it aQipao?
—No,this is aGua(Chinese style unlined gown).
在纪录片第六集中,几对新人在挑选婚纱时提到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服饰词语。在对“秀禾”“旗袍”和“褂”的翻译中,译者均采用音译的方法,译为traditional Xiuhe dress、Qipao和Gua,并给对目的语观众较为不熟悉的“褂”一词加注Chinese style unlined gown。此种译法在不失中文风格的同时,结合纪录片画面准确表达字幕含义,为译入语观众展示中国传统服饰之美。
套译法指译者在翻译时,在不影响原文语义表达和信息传递的基础上,套用译语中的固有表达模式如诗歌、习语、口号等进行翻译(郭玉超、任晓慧2013)。译者借助译入语中已有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相当的表达对源语进行翻译,在广告翻译、诗歌翻译等领域使用较多。下面对《人生第一次》中出现的套译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例8:一物降一物,妈妈来了。
译文:There’s a villain for every hero.Her mother has returned.
例9:好在虚惊一场。
译文:Luckily,it was afalse alarm.
例10:你反正两头滑。
译文:You’re afence-sitter,anyway.
“一物降一物”是汉语俗语,表示宇宙万物相生相克,生生不息。译者将其套译为目的语观众熟悉的英语习语“There’s a villain for every hero.”“虚惊一场”是汉语中常用的四字成语,指事后才知道是不必要的惊慌,与英语中false alarm的含义高度相似。纪录片中上海妈妈所说的方言中出现的“两头滑”一词,常用来比喻人圆滑、怕负责任,碰到问题绕道走,译者将其套译为英文习语fence-sitter。以上套译案例均做到既使译文简明扼要,在最大限度上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及语言风格,又充分发挥目的语的优势,引起目的语观众的强烈共鸣。
对于纪录片中一些特殊的文化负载词,如果无法使用释译和音译技巧,可以使用减译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在翻译实践中常常出现一种尴尬处境,释译的译文冗长难读,音译的译文又使人不明所以,此时不译,也是一种翻译。但是,进行减译,难免会出现语义缺失等问题,需进行翻译补偿使上下文连贯。
例11:让小王今天改个口,叫您声爸爸。
译文:Starting today,shecallsyou Dad.
“改口”是中国婚俗文化中常见的词语,指夫妻成家后,从之前称呼对方父母为叔叔阿姨改为爸爸妈妈。在此句的字幕翻译中,没有将“改口”翻译出来,也没有对其进行解释,使用了减译的技巧,直接向观众传达小王对男方父亲的称呼发生了变化这一事实。
例12:对于初来乍到的小林,岳父传授着过来人的经验。
译文:New to the family,lim is learning thehusbandly wisdomform his father-in-law.
“过来人”在汉语中指对某事有亲身经历的人,出自《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译者在翻译“过来人的经验”时,没有将其翻译为a person who has had the experience,而是对其进行减译处理,并联系上下文适当进行翻译补偿。从影片中可知,岳父所说的“过来人的经验”指教小林如何做一个好丈夫,故译者在此处添加husbandly一词。
例13:你看!长枪短炮来了,上电视了。
译文:Look!You are going to on the television.
“长枪短炮”是近几年人们对摄影器材的戏称,因其形似枪支和大炮而得名。若将其直译为long spear and short cannon,显然是不合适的,会造成极大的误解,若释译为“摄影师们来了”又不符合说话人“打趣”的说话方式。译者对其进行减译处理,译为“You are going to on the television”,既不影响原意的表达,又保留了该对话的语言风格。
例14:饺子吃得再多,没有房,照样冻耳朵。
译文:No matter how many dumpling she’s had,without a home of her own,it would still be cold.
在中国,“冬至不吃饺子就冻掉耳朵”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一句俗语,不通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很难理解“饺子”和“耳朵”之间有什么联系。此句如果翻译出“冻耳朵”一词,大部分观众会不明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将“耳朵”这一意象进行简化处理,将“冻耳朵”译为it would still be cold。此种译法使其避免陷入鸡同鸭讲的窘境,也不影响语言内涵的表达,清晰说明了房子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漫漫岁月长河积淀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不曾中断,承载着此种悠长历史文明的文化负载词也随之积聚。在文化负载词翻译实践中,释译、音译、套译和减译四种技巧的合理运用能使译文在表达清晰、行文连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汉语文化特色,提高纪录片的观赏性和文学性,从而推动我国众多优秀纪录片走出国门,为全球观众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