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社会革命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2023-09-18 02:10孙振鹏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俄国列宁共产主义

孙振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01)

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命题。 作为公认的革命导师, 列宁的社会革命理论在20世纪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关于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充分证明, 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 ”[1]因此,积极探察列宁的社会革命理论, 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 对新时代更好地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俄国进行社会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在列宁主义的理论视域下, 社会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革命指由某一阶级主导的从社会低级形态向社会高级形态发展的斗争活动。 例如,列宁曾将1917年2月资产阶级取代农奴主、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阶级替代称为 “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2]。 列宁最常使用的是狭义的社会革命,它指无产阶级进行的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为目的的斗争活动。 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革命理论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深入地阐述了俄国进行社会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一)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要求进行社会革命

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列宁引用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的经典表述指出,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3]。 意思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将引发社会革命。

在观察19世纪到20世纪早期俄国的状况之后,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 “愈来愈占完全的统治地位”[4]192。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在“社会的和日益社会化的劳动的生产力大大发展的同时, 这种发展的全部主要好处却为极少数居民所垄断”[4]193。 反观工人,其状况正如被马克思称作“公正的评论家”的恩·弗列罗夫斯基所说,工人的处境异常艰难,承担的繁重劳作“使得肌肉和神经最强壮的人都感到绝望”[5],并且十分微薄的所得使他们无法养活自己和家庭。这就是说, 当时俄国的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 而矛盾产生的原因正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使俄国的生产力得到更大发展, 为了结束工人的非人待遇,列宁强调必须破除那种劳动者劳而无获、资本家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进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所准备起来的社会革命”[4]193。

(二)无产阶级争得真正的政治自由需要进行社会革命

列宁认为,社会革命的“第一个任务”,是无产阶级“为推翻剥削者而共同奋斗”[6]182。无产阶级要摆脱苦难处境,就要取得政权以获得政治自由,因为政权“会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宰”[4]193,使他们能够排除走向政治自由的一切障碍。“离开争取政治自由这一俄国社会党人最直接最重要的任务的图谋, ……是背叛伟大的社会革命事业”[7]。

无产阶级之所以要在社会革命中争得真正的政治自由,是由当时俄国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 首先,沙皇统治下的无产阶级只享有短暂的、 虚假的政治自由。 无产阶级苦于沙皇的专制统治而在1905年奋起反抗,沙皇被迫承诺建立承认公民选举权的杜马。不过,最终成立的杜马只是沙皇操纵的傀儡,并且两年后即被沙皇解散。因而,在沙皇统治下的无产阶级享有的政治自由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其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下的无产阶级只享有资产阶级允许的政治自由。二月革命导致沙皇政府的覆灭,政权本已转移到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苏维埃手中, 但当时苏维埃内部当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却将政权拱手让与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当时表示人们享有言论、出版和结社等自由,但这些自由却是被资产阶级设定和主导的。

综上所述,无产阶级要想拥有长久的、真正的政治自由,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创立新的社会制度。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掌握了创建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新机构、新制度的主导权,为自己充分享有政治自由提供了根本保障。

(三)苏维埃俄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要持续推进社会革命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贡献, 是使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革命理论实现了从理论向现实的飞跃, 创造了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革命的范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俄国只是比其他国家先行一步进行社会革命并打开了前往新世界的通道, 但是 “把它继续到获得最终胜利,……就比较困难了”[8]。 列宁认为建成共产主义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 即从过渡时期到社会主义再到共产主义, 并将此作为十月革命后判定俄国社会革命进程的总坐标。 在此基础上,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建立的新型国家所采用的 “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这个名称是表明苏维埃政权有决心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而决不是表明新的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6]275。由此可见,立国之初的苏维埃俄国距离完成社会革命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质言之,社会革命虽然可以先行,但终归要服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虽然列宁在俄国这一欠发达国家率先发动社会革命, 并开始探索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 但是苏维埃俄国建设共产主义所需的各项条件,并未随着新政权的建立而得到满足。对苏维埃俄国而言,在确立先进政治制度的同时,其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并难以短时间内补齐, 这就决定了只有遵循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规律, 持续推进社会革命,才能创造出可供“按需分配”的巨大社会财富,进而打造一个能够“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的新社会[4]193。

二、列宁社会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列宁社会革命理论的体系宏大, 不过从总体上看,它是立足苏维埃俄国立国前后两个时期,重点从政治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社会意识三个方面进行建构的。

(一)建立和完善无产阶级政权是社会革命的必要条件

列宁指出,社会革命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利用新的机器来指挥、管理”社会[9]110。 由此可见,他主张建立由无产阶级主导的新政权——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无产阶级专政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民主仅为少数人所享有的状况,使大多数人都享有了民主。 同时,它是阶级斗争的继续而不是结束, 包含着对剥削者进行必要的镇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产阶级虽然已经被击溃,但并没有被根除,并且俄国国内还存在大量的小生产者, 俄国之外还存在每时每刻都准备复辟的国际资产阶级。 因而,列宁指出,那种否认专政的观点要么是资产阶级为混淆视听而散播的谬论,要么是“极端的愚蠢和最荒唐的空想主义”[6]175。

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需要一定的载体。 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之初, 保卫它的最好方式就是暴力镇压剥削者。 不过,随着苏维埃政权的日益稳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就需要更多的载体:一种载体是作为“使无产阶级实现自己的统治的实际形式” 的苏维埃制度[10]483。 在苏维埃制度下,排除了资产阶级的劳动群众掌握了选举权, 废除了选举中的官僚主义做法并有权罢免当选人, 他们第一次真正开始管理国家事务。当时,虽然这些制度优势在实际运行中并未完全体现, 但这并不妨碍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得以实现的根本组织形式。 另一种载体是法律。 比如,苏维埃俄国初创时就通过了新的刑法, 将一切损害工人和农民利益、损害革命事业的行为都定为犯罪。具有宪法性质的《劳动人民和被剥削人民权利宣言》规定,“任何权力机关中都不能有剥削者的位置”[11]。还有一种载体是国家机关。 列宁在晚年主张精简国家机构、各国家机构之间要相互协调、要吸纳优秀人才等, 目的在于使无产阶级专政作用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是消除压迫, 实现真正的平等。不过,如果“不把平等理解为消灭阶级,反映商品生产关系的平等概念就会变成一种偏见”[12]279。 因此,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是以阶级的消亡为指向的,“没有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是不会消失的”[12]277。 只有阶级消失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成为现实。正因为如此, 列宁强调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革命的必要政治条件。 ”[4]188

(二)革新经济结构是社会革命的可靠事业

经济结构是影响社会性质改变的决定性因素。对社会革命而言,“从经济上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我们最靠得住的事业”[13]258。 因此,列宁根据革命情势的不断变化, 阐发了一系列有关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观点。

通过发展大工业扩大社会主义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苏维埃俄国立国之初,小生产还很盛行。有鉴于此, 列宁认为经济工作的核心是不断扩大社会主义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大工业占优势或十分发达,“没有这种条件, 向共产主义过渡在经济上是不可能的”[14]70。 为此,一是要通过“赎买”乃至剥夺的方式将原属于资本家的大工业收归国有;二是要推行电气化,为扩大工业化规模提供雄厚的科技支撑。对此,列宁甚至直言:“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 ”[15]

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 虽然列宁从未停止过对资本主义固有历史局限性的批判, 但他始终重视相对于落后俄国而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进因素。为此,列宁提出以下主张:一方面,要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 乃至向托拉斯组织者学习进行大生产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只有那些懂得不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就不能建立或实施社会主义的人,才配称为共产主义者”[6]289。同时列宁还要求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各种学术和技术领域专家的专长, 使他们由为资产阶级服务转而为新政权服务。另一方面,要始终将资本主义经济置于新政权的调控之下。 1921年春季至秋季,列宁在思想上经历了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再“后退”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的转变, 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设了愈加友善的政策环境。不过,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在国家的地位问题,列宁的态度一直很坚决,即不仅要确保资本主义经济在无产阶级政权的框架下运行,而且要实现个人利益与无产阶级国家利益的结合。

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 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虽然无产阶级和农民是真诚的同盟关系,但是大量农民的觉悟仍然停留在自然经济阶段, 并且其中一些投机者在社会革命面前摇摆不定。 这些原因促使列宁非常重视农民问题。首先,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宣布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将土地收归无产阶级国家,然后交给农民使用,从而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创造了重要条件。其次,“战时共产主义”时期通过建立协作社、 集体农庄引导农民由分散劳作走向集体生产。最后,新经济政策时期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允许农民将税后的剩余农产品作为商品投入流通,通过商业的集聚效应引导农民走向“生产中各种形式的联系和联合”[13]188。 同时,列宁主张将合作社作为农民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 并认为当合作社建立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和生产资料除暂时有条件地租让给剥削者一部分外全部掌握在国家手中——这个基础上时,“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16]371。

(三)确立共产主义意识是社会革命的关键环节

一场完整的社会革命必然包括社会意识的变革。 为了同旧的社会意识彻底决裂,列宁破立并举,主张从两个方面同时确立共产主义意识。

一方面, 对各类错误思潮和旧社会残留意识展开批判。 比如,针对取消主义、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 列宁指出它们的本质是否认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必要性,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张目。 针对左倾共产主义, 列宁批评它不顾现实一味主张向资产阶级发起猛烈冲击而不懂得保持革命灵活性,犯了“幼稚病”。 针对无政府主义,列宁认为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 无产阶级要维护自身利益就必须组建自己领导的政府, 否定一切政权形式只会导致社会失序。 另外,在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之后,一些源于旧社会的意识并未立即消失,比如“对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的小资产阶级天性[17],懒惰散漫、 惧怕改革、 在臆想中颓丧度日的奥勃洛摩夫习气,在行政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等。 对此,列宁强调必须尽快消除这些意识的影响, 阻断它们对群众的精神侵蚀。

另一方面, 重视能发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作用的现实抓手。 列宁认为确立共产主义意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列宁主张学习共产主义不能照本宣科, 而是要把所学所知融会贯通并与现实相结合, 使共产主义意识成为“活生生的东西”。二是要以学校和媒体为介质。列宁要求改造资产阶级的旧式学校,并从中拣选“共产主义所必需的东西”[18]333;用共产主义思想改造旧式教育工作者,将他们培养成贯彻党的精神的教育新军。与此同时,列宁提出利用报刊等传播共产主义,使共产主义意识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是要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 列宁认为,虽然新政权下的工人已经开始为新社会建设出力, 但由于新政权诞生时间较短,此时的工人“还没有变成新人,没有清除掉旧世界的污泥”[10]438,因而必须帮助工人摆脱先前所受的僧侣、地主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建立共产主义的秩序”的思想自觉,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成为“自由劳动大军的一分子”[18]346。 四是要抓住重点人群。 列宁认为青年是确立共产主义意识的重点人群, 因此他特别看重青年在共产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认为“不吸收全体工农青年参加共产主义建设,你们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18]337。 1920年他甚至乐观地认为, 当时年仅15岁的青年在10至20年后就能够看到和亲手建设共产主义。

三、列宁社会革命理论的当代启示

列宁社会革命理论不仅是俄国社会革命实践的科学指南,而且具有穿越时空的理论生命力,能够为新时代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提供丰厚的理论滋养。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列宁社会革命理论强调社会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直接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改造人民意识。 这就是说,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社会革命。 具体而言就是,第一,社会革命要回应人民关切。 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9]因而,当代中国社会革命的重要任务就是回应人民的现实关切, 推动生产力持续发展以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 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的美好生活。第二,社会革命要保障人民在发展中的共建共享权利。 一方面,不同的人虽然能力各异,但都是社会建设者的一员,理应同样获得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机会。 另一方面,“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因而,社会革命的成果应该惠及全体成员,而不能为少数人所占有。 第三, 社会革命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新时代中国的伟大社会革命通过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渐次展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基本原则贯穿其间。 其中, 经济建设重点关注“分好蛋糕”; 政治建设不断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安排,根除特权思维;文化建设着眼于缩小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发展差距, 大力扶持落后地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社会建设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更多人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更好地维护代内公平, 而且要在社会革命的长线进程中维护好代际公平。

(二)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列宁认为, 人民在社会革命过程中离不开无产阶级政党这个“导师、领导者和领袖”[9]24,并且党“要不怕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要不怕公开承认自己素养不够,本领不大”[16]137。 依此而言,我们应当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要求, 推动我们党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强健肌体,为我国社会革命提供强大的动力。

首先,要增强党的主心骨作用,统筹宽领域的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以及治党治国治军等诸多领域, 因而需要我们党统筹协调,发挥主心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21]。 当前,只有继续保持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才能将党的领导更好地贯彻到社会革命的方方面面。

其次, 要提高自身本领, 推进深层次的社会革命。 新时代的社会革命,要敢于搏激流涉险滩,革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往深里走。为此,需要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敢于刀刃向内以清除党内的顽瘴沉疴,持之以恒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将自身的本领锤炼得更加过硬, 从而在领导人民迎接社会革命中的深层次挑战时能够既有未雨绸缪的先见,又有临危制胜的高招。

最后,要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护航长链条的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锲而不舍地持续推进。而社会革命能够推进到什么程度,往往取决于我们党的自我革命能推进到什么程度。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社会革命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会遭遇层见叠出的新问题。因而,只有协同推进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 把我们党建成始终立于时代潮头的先锋队,才能持续为社会革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新颖的革命思路和敢担当能作为的干部队伍, 以新姿态开启社会革命的新征程。

(三)发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列宁重申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 强调随着社会革命的胜利,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国家也将消亡。同时,他通过对消亡之前的国家在政治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社会意识方面如何提升治理效能进行论述, 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革命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国家治理领域的突出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指明“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22]。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因而, 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基和旨归,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能进一步推动伟大社会革命。

具体而言就是, 首先, 要科学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们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应该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按照公共权力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法治化以及有效率、协调性强的标准[23],着眼于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加快制定急需的空白制度,废除落后于时代的制度,调整和完善有漏洞的制度。另一方面,完善制度体系应根据我国历史底蕴、文化习惯、国力发展水平,并且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发展方向。 只有如此, 才能既为破解社会革命的各种难题准备制度基础, 又能保证社会革命牢牢扎根中国大地而不偏离正确方向。 其次,要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要充分释放治理体系中蕴含的治理效能, 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是关键。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必须做到: 一是提升系统治理能力, 在党的领导下激发、整合各治理主体的活力与优势,集思广益、多点发力推动伟大社会革命;二是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加速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为社会革命的顺利推进提供法治保障;三是提升综合治理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治理, 理顺社会革命涉及的各种关系,解决系统性复杂性难题;四是提升源头治理能力,从基层和小事抓起,强化维护人民利益的眼力、脑力和脚力,提前一步消解社会革命可能面临的矛盾与冲突。

(四)在社会革命中科学对待资本

在列宁看来, 社会革命最终是要消除资本对活劳动的压迫, 乃至消灭资本。 不过在资本被消灭之前, 在小生产居多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尚未建立的俄国,“应该利用资本主义, ……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4]217。 因此,他主张通过对外国资本的租让和对国内资本的租借等形式, 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准备条件。

由上可见, 科学对待资本是一个国家从落后走向先进,完成社会形态跃升的关键一环。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发挥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24]。 因而,要做到科学对待资本,一是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资本天生的逐利性决定了它要占取乃至垄断各类社会资源,从而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因而,应保持高度警惕,引导资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为维护和改善国计民生提供便利,让更多民众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渐次实现共同富裕。二是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因而当前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一方面, 要将资本引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高端产业,把资本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新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遏制资本“脱实向虚”的势头。当前资本为加快循环速度,总是试图摆脱实体经济的外壳,逃避价值创造领域而涌入价值分割领域, 从而使得经济不断虚拟化。经济的不断虚拟化,又为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危机埋下了风险。因此,应引导资本更多流向实体经济, 防止经济因缺乏硬实力和稳定性而呈现“低质量”。三是要合理设置“红绿灯”。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为资本设置 ‘红绿灯’”[25]。 首先,要设置好“红灯”。要建立规范资本发展的制度体系,以“科学合理的界限、清晰透明的规则、易于判断的标准”划定资本的“禁行区”[26]。 特别是在医疗、教育等关乎群众直接利益的领域, 更应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其次,要设置好“绿灯”。要合理制定政策,破除制约市场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 进一步放宽资本的准入规则,将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混合资本等的积极作用持续发挥出来。 最后,要设置好“黄灯”。 当前,一些资本以互联网为依托,往往采取一些非常态化的运营手段, 从而既容易造成对法律道德的冲击, 又给经济运行带来不确定性因素。 对于此类资本,可以对其亮“黄灯”,让其暂缓前行,或警示其遵规守纪,进而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为其开“红灯”还是“绿灯”。

猜你喜欢
俄国列宁共产主义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