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
2023年夏季,全国各地出现了有史以来的极端高温。有媒体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2023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极端高温的根源在于全球气温持续变暖。
2023年3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23》显示,2011—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1850—1900年升高了1.1 ℃,全球温升的最佳估计值会在2021—2040年内达到1.5 ℃。
对环境的影响
全球变暖会导致如洪水、干旱、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增加。联合国防灾减灾署发布的报告显示,2000—2019年,全球发生气候相关灾害6 681起,环比上一个20年增长82.7%。干旱、山火、极端气温等灾害以及地震、海啸等地质相关灾害发生次数也显著增加。
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欧盟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3.1毫米。
对植物的影响
温度升高使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水分蒸发的同时带动土壤中的无机盐向土壤表面聚集,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有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稻总体呈减产趋势,且水稻中的有毒物质砷富集现象明显,对人类的健康存在很大威胁。此外,气候变暖还会使植物的分布发生变化。在我国上海引种成功的名贵植物银海枣、加拿大枣等,近年来因气温的升高导致病虫害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引种植物的繁殖。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物种生境的缩小,进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地球上一些仅能在极地或湿地等有限范围内生存,或者一些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动物,由于气温变化而面临其他物种的威胁,生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冻原面积缩小,到21世纪末,北极地区的企鹅数量将缩减一半。西班牙头号鸟类学家米格尔·费雷尔表示,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全球200亿只候鸟的迁徙习性发生改变。这种习性的改变可能对其繁殖、进食习性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又会直接作用于食物链中,直接打破生态平衡。部分迁徙物种因经受不住长途跋涉而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繁殖期是动物对气温最敏感的时期,气温不仅影响动物的繁殖力,还影响后代的成活率和性别。数据显示,春季植物返青时间每提前1天,鸟类开始繁殖活动的时间平均提前0.28天,但因缺水会导致鸟类生育力和成活率下降。海龟的产卵性别由温度决定,高温利于产雌性,低温利于产雄性。一些变态发育的物种,如蜻蜓、蝴蝶等,在高温条件下的卵化趋向于雄性,而低温趋向于雌性。气温变暖将对这些种群的长期生存产生负面影响。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全球氣温变暖使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一方面迫使一些自然疫源性的病原微生物发生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使其从不致病变成致病性或毒性更强的病原微生物,如艾滋病毒、沙门氏杆菌、结核杆菌等。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新冠肺炎,一个病种同时兼具毒性强、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征,创历史之最。另一方面气温升高为传播疾病的生物如蚊子、苍蝇等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繁殖条件,使其传播疾病的能力增强。有数据显示,全球登革热发病近50年来增加了30倍,流行区扩展到100多个国家。据世卫组织统计,每年因气候变暖而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人。
由此可见,全球变暖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世界银行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30年,受气候变暖引发的粮食减产、洪涝灾害、疾病威胁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或有超1亿人步入贫困行列。
目前,科学家还在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已有的研究成果聚焦在全球人口剧增,温室气体如甲烷、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生态环境破坏等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减缓气候变暖的政策,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碳汇、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等。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地球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保护环境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走的路。在日常生活中最好的应对方式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
作者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