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社交倦怠与隐私边界关系研究

2023-09-16 19:31:14张庆华
华章 2023年3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大学生

[摘 要]本研究在定义社交倦怠和隐私边界的基础上,初步测定了智媒时代网媒的高风险、低安全感、低价值、高干扰,这是导致社交倦怠的成因;进而厘清隐私侵犯对社交倦怠的影响,明确隐私边界保护的重要性,并建议加快社会动员,建立隐私联合保护体系,降低社交倦怠。

[关键词]智媒时代;大学生;社交倦怠;隐私边界关系

一、研究現状

大数据智能分析的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智媒网络上超量的数据、资讯和同质信息,各种实名注册要求,形形色色的网谣和网诈,导致大量的隐私侵犯和安全焦虑,加剧了大众的社交倦怠程度,也带动了对社交倦怠和隐私保护的关注研究。

(一)社交倦怠相关研究

社交倦怠的研究目前主要在概念界定、测量问卷编制验证、成因分析和倦怠降减等方面。王文琛认为可对社交媒体倦怠的构成及测量进行研究,探索异质性社交媒体间用户倦怠的差异与共性,尝试细分以更好揭示社交媒体倦怠的“黑箱”[1]。张庆芳编制了包含“侵扰感”“焦虑感”“低价值感”“回避意向”“逃离意向”五因子的社媒倦怠量表[2]。冯晶星发现,信息的降质、泛量,隐私安全冲突、网暴,平台管理缺失、服务过载、信息冗杂,以及社交假面、多人格、认知冲突等因素加剧了社交倦怠[3]。

关于社交倦怠的影响,目前研究认为主要是体现在社交行为和心理上的焦虑、厌倦、消减、退缩、抗拒等,在社会现实中则呈现出逆潮流、去网化,人们思想浮躁、易变,易被网络舆情带节奏,质疑主流,对工作、生活有疑虑、消减和抗拒的行为。

(二)隐私及隐私边界相关研究

现有的研究集中在隐私及隐私边界的定义、保护等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Tavani定义隐私为:不侵入别人的物理空间(物理隐私);不干涉别人的选择(决定隐私);不干涉别人的想法和身份认同(心理隐私);限制别人获知自己隐私信息的权力(信息隐私)。

大数据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为各行各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新的契机,但是应用的泛化和过度化,则引发了大众的隐私担忧和安全焦虑。钟瑛通过厘清网络隐私概念,探讨隐私边界,梳理大数据的隐私侵犯,提出保护建议[4]。高禄娥指出,隐私泄露在威胁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全方位,网上更爆出了很多危及人身安全,乃至生命的案例,因此,提出构建全面的隐私联合保护机制[5]。

(三)社交倦怠与隐私边界关系的相关研究

关于倦怠与隐私边界关系的相关研究,现有成果较少。皇甫铮在针对微信隐私的研究中认为,隐私悖论和边界模糊导致社交倦怠。其研究仅触及了社交倦怠与隐私边界的关系,未对社会的隐私保护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6]。

本文希望通过明确社交倦怠的成因,进一步定义隐私及其边界,理清对社交倦怠和隐私边界二者的关系和互因,找出合适的智媒时代隐私保护措施,降低社交倦怠。

二、概念的重新界定

(一)社交倦怠定义

倦怠,最初源自医学领域,是指主观上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疲劳感觉,由心理波及生理的情绪消极、精力枯竭、厌倦焦虑等。社交倦怠,本文结合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将其定义为因社交问题、社交压力、社交数量、社交品质以及线上线下的社交落差,而产生的生理、心理上的焦虑、厌倦、消减、退缩和抗拒等状态和行为。

(二)隐私的定义、定界。

本文认为,隐私实质是不易被其他客体知悉的个人的事物情状、事情起始、关联关系等,且随着知悉客体变化、时空变化、形势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边界。简而言之,公认应知情及被主体认可知情之外的客体,对主体的不欲被知情的内容的探知、收集、转告和其他应用,即认定为侵犯隐私,被侵犯的内容即是当事人的隐私。例如,关于公民姓名、容貌、电话之类的基本信息,有关国家机关和同事、亲友等就是应知情的客体,再排除主体愿意对方知情的客体,这些之外的客体欲行探知等应用的行为,就是侵犯隐私,欲探知的姓名、容貌和电话就是隐私本体。隐私边界实质是包含隐私本体边界和知悉边界两大部分。

智媒时代,由于网络数据的搜集和存储,个人无时无处不被探知,信息被大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各种资料资讯被网络存储、转发、售卖,导致不可控的扩散,扩大了隐私侵犯的深度、广度和隐藏度。因此,界定隐私边界,保护隐私边界,在现在的智媒时代愈显重要、紧急。

三、研究方法

本调查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走访座谈。调查对象为连云港市某高校在校学生,通过问卷星随机发送问卷,最终获得550份大学生有效反馈问卷。其中,男生75名,女生475名;大一学生228名,大二学生263名,大三学生59名。

前期修正问卷,随机抽选一个班,有效反馈20份。后期针对特定问题,深入访谈7名不同方向反馈偏差较大的学生,重点访谈隐私边界和侵犯隐私的影响,以及期望的保护措施。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550名份有效反馈问卷中,对网媒有明显抵触情绪的大学生占比4.73%,明确出现心理、生理不适的占比2.73%,由此可见,只有很少的大学生真正达到心理学概念的社交倦怠。同时,统计结果还显示,约有41.45%的大学生习惯于在网媒上潜水、不回应,40.55%的网媒浏览频度仅为偶尔和抽空才做,如此高的占比,可以看出大学生有社交倦怠加剧的趋势,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社交倦怠的成因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网媒中的网暴、人肉、涉谣涉诈、涉情、公开个人信息等涉及隐私的行为,让大学生反感厌恶。通过进一步与有社交倦怠表现的大学生的座谈,显示出这些引起反感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疏离、抗拒网媒的社交倦怠的产生,乃至对涉谣涉诈、搜集个人信息等行为经常性地表现出心理、生理上的不适。由此可认定,这些与社交倦怠表现高度相关的问题,就是社交倦怠的成因。具体归纳如下:

1.网媒的高风险。过去大学生的社交圈,主体明确,情况熟悉,信任度可知,流动性小,法律道德约束明确,追责惩戒容易,容易掌控,后果可测。现在智媒时代,人们通过网媒,交往时空范围扩大,交通便利,导致网络交往时对对端主体的具体情况不明确,信任度无法验证确认,定位追寻困难,美颜、伪装、定位修改等新技术的大量涌现,更使得网络社交难以掌控。网络法律规则的不完善,网诈网谣新招迭出,最新涌现的人工智能诈骗,更是能以假乱真。如内蒙古包头一起网络诈骗案件,犯罪分子通过AI换脸和拟声技术,佯装成郭姓老板的好友,当事人完全无法区分,10分钟内就被诈骗430万元。真假莫辨,避险不易,追讨惩戒又复杂难成,直接加剧了人们对于网媒的安全焦虑,从而导致网络社交倦怠。

2.网媒的低安全感。由于网络社交对端不明,约束缺乏而且困难,导致人们在网媒上的表现不同于现实中的“我”,张扬放纵,吹嘘显摆,肆意嘲讽打击甚至是恶意攻击。而网管、网监、法规的不全面,导致追讨、惩罚缺失,网民过度攻击、编谣、追索,甚至波及线下,或主动或被动的网暴和人肉,从而造成严重后果。如成都高铁打人事件,被网媒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引流,网暴当事人,人肉现实身份,追讨个人素质和往昔行径,以图反转事件性质。网媒如此的引流反转和网暴、人肉,使得人们焦虑于网媒的低安全,导致了网络社交倦怠。

3.网媒的低价值。现代社会,智媒深入到每个角落,每个人都被大数据建模分析,根据私人喜好和搜索,海量推送类似的资讯和带货,信息量过大、高同质、高商化,就导致人们对于网媒的低新鲜感,导致标题党、跳着看,懈怠感十足。加上线上社交范围广,接触多,但有效交往、成功交流低,有结果的交友更难,从而导致淡漠、消减、退缩,抗拒接受等行为表现,厌倦社交,这些状态就是社交倦怠。

4.网媒的高干扰。智媒时代,工作平台、社交平台很多,工作或意外的社交极易侵占私人时间空间,扰乱私人事务,侵犯隐私边界,多次积累,就会导致消减、拒收,也即社交倦怠。

(二)对隐私与隐私边界的认知

本研究的问卷统计显示,大学生的隐私认知比较简单,更重视个人实际身份(高达94.18%)保护,对行踪、喜好(仅占72.55%)等隐私的认知和保护意识薄弱,没有隐私边界的时空界限意识,更没有关注到知悉边界。

(三)社交倦怠与隐私边界的关系

进一步分析社交倦怠的成因和隐私边界可以

发现:

1.网络的高风险,往往在于网诈实施方对用户信息的详尽掌握,从而精准伪装、精准施诈,而用户个人信息在网媒上的泄露和公开就是其隐私边界被侵犯。普通用户没有具备相应公信力和法律效力的认定手段,难以判断网媒上的对端和资讯的可信度,这是用户信息的知悉边界延伸缺失和错位,该知情的不知。同样,网监和执法部门难以及时发现掌控网诈、网谣方的具体信息和行踪,难以执法惩戒和追讨损失,往往就是管理、验证和执法方面的高危用户信息不足,也是知悉边界延伸缺失和错位。问卷调查显示62.73%的受访大学生对此类隐私侵犯表现出高度敏感。

2.网络的低安全感,则在于对于网上不当言论、行为管理约束不及时、不到位,部分网民自认为追讨惩罚不到自己,故而行为乖张,恶意攻击、引流,甚至网谣网暴,人肉攻击,最终酿成恶果。这里同样是隐私边界和知悉边界的错位,对网谣网暴者,该知不知,对该保护的主体,不该公布的公布,未能有效阻止无知悉权客体的肆意窥探。问卷调查显示,76.36%的大学生受访者对网暴类的行为表现出高度反感,78.73%的大学生受访者对网媒人肉类隐私侵犯表现出高度敏感,57.45%的大学生受访者对网谣类的行为表现出反感。

3.网媒的低价值。在用户被大数据建模分析后,长期海量推送偏好资讯,量大、同质、低值,最终导致用户低新鲜感,低兴趣,以致倦怠。但对此,大学生受访者未表现出明显的警惕。

4.网媒的高干扰,呈现为侵占私人时空,扰乱私人事务,事实上侵犯了个人的隐私边界,与社交倦怠存在相关性。对此,本次受访者有所反应,但戒备不足。后续的探讨分析认为与受访样本有关,学生对占用私人时间空间的敏感度,远低于成年人和职场人员,故而在其他研究中网媒的高干扰是社交倦怠的高占比形成因素。

综上所述,可确认侵犯隐私边界与社交倦怠高度相关,做好以上方面的隐私边界防护将有效降低社交倦怠的发生,减轻社交倦怠程度。

五、对降减社交倦怠和保护隐私的思考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隐私侵犯和社交倦怠高度相关,故而做好隐私保护可以有效降减社交倦怠。鉴于智媒和大数据分析的泛化使用,界定隐私本身和知悉边界虽然非常困难但很关键,需要在合法保护隐私权的前提下,从社会化管理和个人保护两方面,综合应用法律保护、政府督查引导、行业自律等手段。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隐私边界综合保护上,受访者期待的政府和社会相关举措及迫切度如下:

(一)政府主体作用的发挥

75.64%的大学生受访者期待政府能发挥管理主体职能,通过强化法治,加强网监,组建安全可信的官方网络公证平台,为网媒各平台提供身份验证和需要的行为资讯验证,严打造谣传谣诈骗,健全举报,从严从重,及时查处。

(二)法治网媒

73.45%的大学生受访者期待能做好立法立规,约束平台和软件,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收集、存储和数据分析,完善强化追讨惩罚手段,严惩信息泄露和灰色交易;62.55%的受訪者期待政府规范舆论监督,理性发声,在确保言论自由的前提下,杜绝造谣传谣,拒绝网暴。

(三)行业自律

60.55%的受访者期待能通过行业自律,结合政府监管,严防网媒各平台、各软件的信息搜集和泄露,按最小化的原则实现必要、有效的信度验证。

(四)全方位的宣传教育

69.6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强宣传教育,让所有的网民认识到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意识到侵犯隐私的危险后果,能够清楚隐私边界,明确网络行为的侵犯边界,加强自我保护。

受访大学生还有其他更多更细的想法建议,如建议严控建模分析,尽量避免定点到实体,严防数据滥用;建议规范社交,减少社交及学习工作安排对私人时空的侵犯;建议规范商业推介,自主选收,避免商业轰炸,减少低价值信息。

结束语

总之,合理利用智媒,降低社交倦怠程度,才能更好地助力社会管理,助推数字经济发展,凝聚人心,强化初心;同时,也能避免智媒乱象,以免被别有用心的人或机构乱用歪用,扰乱公序良俗,影响社会安定。

参考文献

[1]王文琛,张补宏.社交媒体用户倦怠与消极使用行为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20(3):103-110.

[2]张庆芳.社交媒体惓怠的量表编制[D].厦门:厦门大学,2017.

[3]冯晶星.社交媒体倦怠研究现状及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8):2.

[4]钟瑛,刘利芳.信息传播中的隐私侵犯及保护[J].新闻与写作,2018(2):4.

[5]高禄娥.智能时代公民隐私安全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21.

[6]皇甫铮.模糊的边界:微信隐私与社交媒体倦怠[J].出版广角,2018(7):75-77.

作者简介:张庆华(1974— ),女,汉族,江苏响水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连云港市社科基金项目“智媒时代连云港大学生社交倦怠与隐私边界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2LKT0090)。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大学生
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态圈
中国广播(2019年1期)2019-05-16 10:59:08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后移动互联时代走向智能媒体的广播
中国广播(2018年2期)2018-04-02 10:03:38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科技传播(2018年3期)2018-02-09 18:58:11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
新闻世界(2017年11期)2017-11-28 09:26:33
论融媒体形态演进与智媒时代的开启
中州学刊(2017年9期)2017-10-17 12:22:38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未来的“智媒时代”是什么样
决策探索(2017年5期)2017-03-24 21:29:01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