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子关系一直是绘本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刻画多种类型的父子关系的同时也就诞生了多种多样的父亲形象,经分析与整理有关父子关系的绘本,发现近年来父亲形象不再仅仅是高大威猛、沉默坚毅,也出现了温柔、细腻的父亲形象。父爱也不仅仅局限于“如山”式大爱,也有涓涓细流式暖入人心的爱,颠覆了的传统父亲形象,父亲形象出现了一种去性别化趋势。本文试通过描写父子关系的典型绘本来分析传统印象之下的父亲形象、传统父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进一步分析其去性别化趋势背后的原因,并尝试为父亲形象去性别化的构建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父亲形象;去性别化;绘本
【中图分类号】I10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3-0025-04
“作为人的性别概念与动物的性别概念不同,除了基于生物遗传基因方面的自然性别外,还拥有作为社会规定性辨识的社会性别。在社会性别中,男女分别被赋予不同的行为及思维方式,以及價值观的判断。而当这些社会性别特征不再仅仅出现在某一性别群体中时,且个体不再追求其自然性别的本质要求时,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则出现了去性别化的呈现方式。”①在传统认同模式中,坚定刚强、沉默坚毅、自信勇敢等性格描述成为父亲的指代性词语。而温柔、细腻等这类带有明显母亲特征的词则很少用在父亲身上。而近几年,温柔、贴心、细腻等词汇也开始出现在父亲形象的评价体系中,探析其背后的原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全方位了解父亲这一形象。
一、传统印象之下的父亲形象
绝大多数人对于父亲形象存在思维定式,认为父亲是权威的象征,二元对立的性别分工已经成为一个既定的模式,也就造就了传统印象之下的父亲形象,主要涉及以下两种:
(一)“直面人生”,以现实的深刻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人生中的难题
此类型的父亲形象主要有以下特点:深邃、勇敢、坚毅、爱不言于表、内隐含蓄。“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可以说是传统印象之下父亲形象的真实写照,无言却用真实行动支持孩子的成长。下面借助绘本《月下看猫头鹰》来品读该类型的父亲形象。
全文仿佛一首小诗,一首冬日月光下的短歌,故事发生在白雪皑皑的寒冷冬夜,小女孩跟在爸爸那道长长的影子其后,跌跌撞撞地向森林深处走去。初读时,并没有感受到父亲对于女儿的爱。在寻找猫头鹰的路途上,父亲没有想象之中的嘘寒问暖,甚至父亲的脚步并没有因为女儿追不上而慢下来。全篇上下,父亲的话语寥寥无几,仅有的几句话还是通过女儿的话语转述出来,但笔者内心深处却与之产生了共鸣,一种“我爸爸就是这样的”感觉涌现出来,于是带着疑惑与共鸣,进行深入阅读。
将图与文字结合之后再读时,感受到了内隐含蓄的父亲背后那一份浓浓的爱意与力量。图画中的爸爸一直关注着女儿,在出发之前爸爸早把女儿的毛线帽拉低,盖住女儿的耳朵。听到猫头鹰的叫声后,爸爸脸上有了笑意,此时感觉是爸爸为实现了女儿的愿望而感到开心。回家的路上,爸爸紧紧抱着女儿,看到父女相依的背影,内心颇为触动。进一步回味该绘本,会发现四次爸爸与女儿的牵手。这一次次的牵手,一次次温暖读者的心灵,这点滴细节都传神地刻画了一位沉默却坚毅,并用实际行动表达爱意的父亲形象。图画书的最后,用诗意的表述方式向所有读者传达了一种对信念的坚持,也侧面刻画了父亲的坚毅及对子女具备重大影响的角色定位。在追求愿望的过程中,只需要勇敢地一直前行就行了,就像文中所说“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爸爸是这么说的。那个希望,会用没有声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猫头鹰的好月光下,向前飞行”。父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信仰”的化身,只要父亲在,心就安。
以中国原创绘本《团圆》来继续剖析这一父亲形象。《团圆》则选用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它没有唯美的文字,而是用平实的手法、朴实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留守儿童家庭中的父亲形象。《团圆》讲述的是过年的故事,一年只回家一次的爸爸终于要回家了。伴随着爸爸的回家,久违的家庭团圆和温暖也随之而来。故事中的“我”享受着爸爸特有的,平时完全享受不到的关爱,那枚“好运硬币”承载着父子之间的爱,是父与子之间爱的纽带所在。短暂的相聚,长长的离别,可能是众多中国家庭的常态。《团圆》描绘了一位内敛、无言,却用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对于孩子那厚重的、如山的大爱的父亲形象,父亲虽缺席孩子的成长之旅,所幸爱并没有缺席。
(二)父亲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参与教养
传统印象之下的父亲似乎并不经常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少发现父亲的身影。此处的“缺席”主要谈及“身在心不在”的情况,虽然陪在孩子身边却缺少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主要体现为父亲因工作忙等而投入时间少、父亲在陪伴过程中的投入质量不高、消极陪伴三种表现。
1.父亲因工作忙等而投入时间少
以《大猩猩》为例来解读上述类型,安娜父亲有单亲家庭教养儿女和工作难以兼顾的无力感,再加之不擅表达情感的性格,故事的前半部分给读者一种安娜爸爸忽视女儿存在的感觉。安娜一直想跟爸爸去动物园看大猩猩,每天都经过动物园的爸爸却因工作忙而一次次拒绝安娜的请求。即使父女二人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其间也无任何交流,无奈之下安娜只能靠幻想来寻求慰藉,这种种现象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位传统印象中的为生计而奔波的父亲形象。
2.父亲在陪伴过程中的投入质量不高
以《睡觉去,小怪物》为例来分析上述类型,该绘本主要讲述了“大怪物”和“小怪物”之间斗智斗勇的“睡觉之旅”,此情此景分外熟悉,睡觉之前的孩子们精力总是如此旺盛,除了不想睡,别的事情都想做。爸爸眉头紧皱,显然已经失去耐心,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满足孩子的一系列要求。这类爸爸虽然陪在孩子身边,却不理解幼儿,不能很好地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兴趣和环境对儿童实施积极主动的引导和教育,只是单纯地用诸多条条框框约束孩子的行为,一味采用“堵”的方法,控制孩子的行为,这很显然是缺乏教育机制的表现。
3.消极陪伴
“消极陪伴”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表现类型。父亲虽陪在孩子身边却无视孩子的存在,以《莎莉,离水远一点》为例,此故事中的父亲与莎莉完全存在于两个世界。爸爸装备齐全的在前面走着,莎莉在后面默默地跟着。“莎莉,水太凉了,肯定不能游泳!”完全没有考虑莎莉的感受,武断地从自身感受去控制孩子的行为。“让爸爸先休息一下,等会儿也许会跟你玩游戏”,结果却是自己“度假”之后就直接回家了。这一幕幕都刻画了一位自以为很了解孩子却忽视孩子内心真正想法的父亲形象,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站在制高点上控制着孩子的行为。此绘本全文没涉及任何一个批判的词汇,更没有批判的语气,而是通过图画、彩铅与油画棒的对比,精确地传达出孩子的所思所想,符合小读者的心理,易于产生共鸣。同时也给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如果只是一味地站在成人的角度上唠叨孩子,只会让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日后也许会造成孩子心理甚至行为上的问题。
二、传统父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
近几年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父亲形象,男权的特点不再突出,性别特征不再那么明显,父亲同样可以温柔、细腻地照顾孩子,可以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可以用多种角度为孩子解惑答疑等,颠覆与重构了父亲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丰富多彩。但这多见于西方绘本,实际上一经引入中国,由中国人翻译之后,自然而然也就蕴涵了中国人的文化倾向,深受国人喜爱这一点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普遍认同并接受这一观点,足可见中国的父亲形象正在重构,父亲们正以“全能型爸爸”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一)《给爸爸的吻》:温暖、细腻、智慧、有爱的父亲形象
《给爸爸的吻》塑造了一个注重情感表达、细腻有爱的父亲形象,给人一种温暖、智慧的舐犊之爱,熊爸爸在游戏和玩闹之中就把小熊宝宝睡觉前的一系列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
熊爸爸的话语和行为仿佛涓涓细流一样流过小熊幼小的生命和纯洁的心灵,滋润着小熊的成长。可见,熊爸爸对自己孩子的心理、个性和倾向了如指掌,在看似游戏的过程中,借助温暖的情感表达以及充满教育智慧的方式完成了对孩子的照料、鼓励和引导。相比于呵斥、强势命令的做法,这种情感交流的方式更易于幼儿从内心深处接受,效果也要好得多。
(二)《猜猜我有多爱你》:浓烈、温暖但备受质疑的父亲形象
《猜猜我有多爱你》以优美的故事、细腻的绘图风格以及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向读者传达了那份浓厚的父亲之爱,父亲那份浓烈、温暖之爱以及那种高质量的陪伴竟让笔者有一种大栗色兔子是母亲的错觉。“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似乎替天下父母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但随着该图画书广受喜爱的同时,质疑声随之而来。一位小女孩对妈妈说,“妈妈,我也想像你爱我一样多的爱你,可是我的手臂就是没有你的长!”这一段对话瞬间戳中内心深处,是呀,不能做和不想做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孩子的手臂是没有父母的长,孩子跳得是没有父母高,那孩子对父母的爱就一定比父母对孩子的爱少吗?爱是可以用如此方式来丈量的吗?这显然是一种成人视角,遮盖了人世间孩子对大人的爱的分量,爱是无法被机械的量化。
虽说如此,但此图画书中父子间温暖的对话仍是让人感动,在亲子共读时,可以改变方式,不要将重心放在爱的丈量上,而是去感受父子之间的爱,感受那份细腻、温暖的父亲之爱,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三)《我的爸爸叫焦尼》:关注、了解孩子、大胆表达爱的父亲
将视角投到离异家庭,以《我的爸爸叫焦尼》为例,来感受虽然不能经常陪伴在孩子身边,但并未因此而忽略孩子的成长,反而是用心陪伴孩子成长的父亲形象。
与爸爸团聚的这一天当中,爸爸的视线一直未离开狄姆,即使在看电影的时候,画面停住的那一刻,爸爸仍在用温暖的眼神注视着狄姆。故事的高潮是在火车上,爸爸抱着小狄姆,跟全火车上的人说:“这是我的儿子狄姆,全世界最好的儿子。”父亲将自己的爱大胆地表达了出来,极具感染力,一改传统印象中父亲爱不言于表的印象。
以上的父亲均对传统印象中的沉默厚重、羞于表达爱意的形象进行颠覆,以温暖、细腻、直言爱意以及提供高质量陪伴的形象面对读者,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颠覆与重构了传统意义上的父亲形象,为广大父亲在如何更好地成为父亲这一方面提供了借鉴意义。
三、探寻父亲形象去性别化背后原因
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父亲形象的翻转与重构的主导因素是社会因素,在社会因素的作用下,父亲自身的因素也促使当今社会父亲形象去性别化。
(一)社会因素
父亲形象并非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单一层面的形象,它包含着丰富的时代与社会内涵,显示出多重的文化意义。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父亲权威逐步分散,两性之间的关系趋于相对平和。这一趋势让父亲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促进了父亲形象的重構。
(二)自身因素
男性作为父亲的角色意识觉醒,开始意识到子女心目中的理想父亲一般兼顾身体上的照料能力和情感上的安抚能力,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于子女成长具有重大作用。加之自身担当能力的提升,促使父亲向“全能型爸爸”方向发展。
在全社会父亲参与教养这一大环境下,激发了父亲自身的角色意识,只要意识觉醒了,能够意识到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陪伴技能、担当能力都是可以随着学习而提升的,这都极大地促进了父亲形象的多样化。
四、父亲形象去性别化构建的策略探析
父亲形象的去性别化构建并不是要求父亲都像母亲似的去照顾孩子,也不是说传统印象中的父亲形象都是不好的,沉默、坚毅、爱不言语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有助于幼儿成长的。本文主要是强调父亲形象并不是千人一面的,父亲也可以多种多样的,不要思维定式。父亲形象的去性别化是一种趋势,有助于父亲更好地发挥自身独特的教育作用。为了顺应这一趋势,父亲应该更新自己的理念,增加自身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全社会和父亲自身的努力,更好地支持、帮助幼儿成长!
(一)改变传统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父亲必须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参与教养的重要性,平衡工作与家庭,并适当倾斜于家庭,孩子的成长一旦错过将无法重新来过,要定位好父亲角色,父亲对于孩子的积极陪伴无可替代,要用心倾听、用心感受孩子的需求与成长,及时回应与满足。
(二)增强技能,提升角色担当能力
大多数父亲都认为自己不具备好好照顾孩子的能力,“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如何照顾好孩子”恐怕是大多数父亲的心声,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需求,大多数情况下父亲怕是难以应对。这就需要父亲积极学习相关育儿知识,积极通过书籍、网络等平台增强育儿技能,提升角色担当能力。与此同时,家庭成员应该多给予父亲参与教养的机会,支持和鼓励父亲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引导父亲用适当的方式向孩子及时表达自己的爱。
(三)充分发挥幼儿园和社会的引导、支持作用
当前,父亲与幼儿园“绝缘”的现象已大有改善,很多亲子活动都是父亲陪伴孩子完成,幼儿园应继续加大支持父亲参与教养的措施,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定期举行“父亲成长班”,提供一个让父亲接触前沿育儿知识的平台,也给各位父亲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互通经验,互学技能。在此基础上可以针对父子开展一些亲子活动,比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类似《爸爸去哪儿》的活动,让父亲单独带孩子出去旅行,共度一段父子时光,极有利于父亲形象去性别化的构建。
社会各股力量也应该通力合作,国家应该大力宣传父亲对于孩子积极陪伴的重要作用,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帮助父亲形成准确的角色意识,鼓励父亲用各种形式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除此之外,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更多的保障让父亲陪伴孩子成长。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定期开展家长指导工作,提高父亲参与教养的意识和能力。
注释:
①赵孟营:《新家庭社会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王志英.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2]周晓云,王建.从亲子活动现状谈幼儿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定位[J].教育导刊(下),2014.
[3]金春寒.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基础教育研究,2005.
[4]董光恒,杨丽珠,邹萍.父亲在儿童成长中的家庭角色和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
[5]张青青.父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J].当代学前教育.2007.
[6]金曉芳.父亲参与教养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分析[J].幼教天地,2019.
[7]张屾.去性别化的新女性影视形象塑造手段——以日本电视剧《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
[8]梁艳,郭玲.学前儿童教育中父亲缺位及其改善[J].学前教育研究,2018.
作者简介:
于芳心(1995.12-),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潍坊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前儿童课程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