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奉儒守官”思想和“沉郁顿挫”诗风在赠李白诗中的表现

2023-09-16 13:23刘小桃
新楚文化 2023年3期
关键词:友谊杜甫李白

【摘要】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为了纪念他和李白之间的友谊写了不少的诗歌,而诗中直接涉及李白的都有十多首。通过分析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歌,可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可以领会杜甫在这些诗歌中表现的“奉儒守官”的思想及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关键词】杜甫;李白;友谊;奉儒守官;沉郁顿挫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3-0017-04

一、李杜结交:一见如故,情如兄弟

在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历来被誉称为唐代诗坛上双峰并持的两座巍峨大山。但大部分人不知道,李白和杜甫之间友谊深厚,有着中国文化史上“俞伯牙和钟子期”般的传奇友谊。

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遇是在744年(天宝三年)。那年李白被唐明皇赐金放还,由长安来到了东都洛阳。而杜甫因十年前考试不第后,就一直在外游历,恰好当时也漫游到了洛阳。当时,李白四十四岁,已经名声远扬,但杜甫只有三十岁,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虽然身份地位不同、年龄不同,但是两大诗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这时的杜甫,雖仍不能与李白并肩,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他们的友谊。此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断断续续地有过三次聚首,他们举杯畅饮,携手同游,谈诗论文,议论时事。尽管相聚的时间非常短,但是他们亲如兄弟的感情却至死不渝,万世流芳!

从两人相识到李白去世的始末,可以说,此后半生,杜甫都在怀念李白,就像怀念他的亲人,感情真挚动人。

二、纪念友谊:以诗表心,尽诉衷肠

杜甫一生为了纪念他和李白之间的友谊而写了不少的诗歌,其中直接涉及李白的就有十多首。

而在这一系列诗中,第一首题为《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这是在天宝三年,杜甫与李白第一次相会后不久,李白就要到梁园即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去了,临行时杜甫就写了这首诗赠给李白。从天宝元年(742)到天宝三载(744)这两年期间,杜甫在洛阳出入于高官显宦的府第,看到了豪奢淫逸,尝到了人情冷暖,所以当面对李白时,杜甫推心置腹,尽诉衷肠。

到了天宝四载(745)秋天,两位诗人又在东鲁(兖州)第三次重逢。虽然刚刚分离不久,但彼此相顾时,却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仿佛都有诉说不完的心事似的。于是,杜甫又写了一首小诗《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不久,杜甫和李白又同去东蒙省(今山东省蒙阴县南)访问道士董炼师和元逸人。还同去兖州城北郊的范氏庄寻觅隐士范十。两人都有诗作以纪其事。杜甫则写下了《与李十二同寻范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这诗表明,两大诗人在相处的日子里,友谊与日俱增,更加亲密。

这之后不久,李白要重游江东,杜甫要西去长安,两人便在兖州城东的石门山(今山东省曲阜市)道别了。当年的冬天(天宝四年),杜甫来到长安后,深感孤独,也一直惦记着李白,写下了《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冬日想念,春日也想念。到了第二年春天,杜甫连作两首诗赠李白。比如《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就在诗中充分表达了对李白的敬仰和眷恋,也在诗中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后来,杜甫听说“竹溪六逸”之一的孔巢父要从长安到江东,便再三嘱托他给正在江东漫游的李白带去问候的口信。这便是《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引归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蔡侯静者意有馀,清夜置酒临前除。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这时杜甫初入长安,豪情未减,所以这首诗写得颇为豪放,似有李白之风。但杜甫终归是杜甫,诗中对李白的惦记和牵挂并不是直呼主题,仅仅是在诗尾用了一句“道甫问讯今何如”来表达所有想说的话和所想表达的感情。

时光流逝,又过多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和李白一南一北,都在干戈离乱中,颠沛流离,经受苦难。至德二载(757),李白因受永王璘事件的牵累而被下狱并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杜甫在避难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时听到这一消息,悲痛愤慨至极,竟至一连三个晚上都梦见了李白。可事实上李白于流放途中已遇赦放还。然而杜甫却因战乱,消息阻隔,尚不知道真相。

于是,他积想成梦,写了《梦李白二首》:“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杜甫许多怀念李白的诗歌中,这是最为真挚感人的。诗中表达了对李白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无尽的担心,表达了像兄弟一样至死不渝般的情谊。

而《天末怀李白》和《梦李白二首》当是同时之作。“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后来,得知李白流放逢赦回来,杜甫感慨万千,写了一首二百字的长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人从长安写起,一直写到李白流放夜郎和晚年卧病,历叙了李白后半生的生活遭际。可以说这是为李白所作的一篇诗的传记。全诗为“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而杜甫寄赠李白的最后一首诗,是他晚年在四川时写下的。题为《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篇字里行间寄托了思念之情,流露出相知相惜之情。然而,就在杜甫写这首诗的前后,年已六十二岁的李白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死于安徽当涂县令族人李阳冰的家中。从此,两位伟大的诗人就真的永远“不见”了。

从杜甫赠给李白的这些诗句中,我们读到了真挚,读到了赤诚,读到“如弟兄”的感情,更读到了一个年轻诗人对于先驱者的信任,追随,忠诚,坚贞。除此之外,在其他诗中提到李白的还有《饮中八仙歌》中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中的“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昔游》中的“普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遣怀》中的“忆与高李辈,论交人酒炉”等。杜甫以其无体不工的才能,记录着他和李白相識相知的深厚情谊。

三、赠诗思想:奉儒守官,时有显露

从杜甫的生平中,我们可以得知,杜甫是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在充满着诗礼文学氛围的书香门第之中,耳濡目染,承受着教育和熏陶的。“奉儒”的思想怀贯着杜甫的一生,并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他忠于封建君王,又主张施行仁政爱民的王道。他的诗寄寓了他的政治态度,也继承和发展了儒家诗教的传统。忠君、爱国和爱民在杜甫的思想中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杜甫一生始终有着“入朝为官”的理想追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也表达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然而他的政治理想却屡遭阻挠,一生坎坷多难。

杜甫赠给李白的这些诗歌中,表达了对李白的敬仰、想念和理解,描写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极富人情味。但是,只要我们在透彻了解了杜甫在创作这些诗歌的时代背景后再去读这些诗歌,就可以发现其实杜甫在其中还是不自觉地显露了“奉儒守官”思想的蛛丝马迹。

例如,在天宝四载(745)秋天,杜甫写的《赠李白》一诗:“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此时,他和李白二人在仕途上都是失意,两人相偕漫游山东,无所归宿。故在诗中用“飘蓬”为比。该诗的意思是说:一年一度又秋风了,你我二人还都像被秋风卷动的蓬蒿那样,过着东游西荡,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原离开这尘世,去炼制丹砂,寻仙访道,却又愿望落空,愧对葛洪。这样整日“痛饮狂歌”“飞扬跋扈”,也只能空度余日而已,又有什么用呢?这首诗其实是劝导李白不要太任性,应该收敛些。但是杜甫与李白始终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杜甫嗜酒,却不甘心于“空度日”;也豪放,却不以“跋扈”为然。所以这首诗其实就是表达了他的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心情。他仍然是期待着有一日可以不“空度日”,可以为君“雄”。

又如《梦李白二首》的其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如果说《梦李白二首》其一中的虚幻成分较大的话,这其二则注入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怒和思考。诗中“告归”两句其实就是通过李白的诉说写出了杜甫对李白及自己坎坷人生的嗟叹。“江湖”二句表达了对现实的认知和担心,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也暗示着李白面临的艰险和杜甫自己感到现实恶劣的处境的;“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和李白“惺惺惜惺惺”的感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直抒胸臆的沉重嗟叹中,杜甫寄托了对李白的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自己的无限心事,诗歌有着一种不平之气,其实是诗人自身无限的感慨,抒发了“仕途受阻,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无限惆怅。所以清人浦起龙曾在《读杜心解》说过:“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

杜甫和李白还是有着不同,特别是在生活和政治追求上。李白追求非同凡响但又想随意享乐,终其一生,占据他整个生活的便是任侠、求仙学道、建立功业这三件事。但是杜甫不同,杜甫追求功名的心始终没有熄灭,只要稍有条件,就强烈地显现出来。在杜甫赠给李白的这些诗歌中,其“奉儒守官”的政治思想表现得虽然不像在其他诗歌中表现得那样明显,但是也是可以在这些诗歌中看一些痕迹的。

四、赠诗风格:沉郁顿挫,起伏寄忧

杜甫创造性地运用了万转千回、反复咏叹的抒情方式来抒写内心复杂、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怀,其艺术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导。其代表作有《北征》《登高》等。但在杜甫写李白的这十几首诗中,我们也是可以领略到其“沉郁顿挫”这一诗风的。

“沉郁顿挫”的风格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而其中之一便是他百转千回,反复咏叹的感情表达方式。李白的诗是爆发式的,就像黄河落天,万里一泻;杜甫的诗却是波浪起伏,看着感情就要倾泻出来了,又忽然回流,欲纵故收。例如《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首句以秋风起兴,一个“凉”字便给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味道。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比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苍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但诗人接着并不是大言自己的心境,反而转向反问远人。接着又不叹如何惦记,却转到描述江湖多险,鸿雁不到的事实,充满着一种苍茫惆怅之感。颈联,又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而眼看其愤懑之情就要爆发了,但是却没有爆发,仿佛有一座感情的阀门,节制着他心中的感情潮水,感情回流了,联想到了被馋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感慨李白的相似遭遇,遥想着李白的内心愤懑,会向屈原冤魂从投诗倾诉。这首抒情诗由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感情十分强烈,却不是一泻千里般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明显地展现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而杜诗之所以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又是由于他常常包含着一种深沉的忧思。如《梦李白二首·其一》中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这几句,杜甫详写了梦中的情形,从描写李白在梦中向诗人倾诉思念之情的逼真画面,到诗人恐怕入梦来的不是平时的李白的精锐推算,再到“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的两次设想,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杜甫内心的沉痛和对友人的牵挂。由于此时诗人悲痛愤慨至极,所以整首诗的感情非常深沉。其文笔上的跌宕起伏和情感上的悲沉忧思融合得天衣无缝,似幻似真的笔墨衬出了如泣如诉的情感。

五、结语

在公元770年(大历五年)的冬季,这位平生壮志未酬、空怀家国之思的伟大诗人杜甫在湘江上的一只破船里,默默无闻地停止了呼吸,享年五十九岁。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从此只能在阴间再续情谊。他们两个从相闻到相识,再到相知,造就了文学史上一段佳话。友谊在杜甫坎坷的一生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从杜甫写于众多有关李白的诗歌中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的感情已经上升到亲如兄弟般的地步。细读杜甫的这些诗歌,我们会被他们之间的友谊深深感动。尽管这些诗歌并不都是杜甫诗歌中的名作,但是它们却是李杜友谊的见证者,是我们了解杜甫的重要资料,更是文学史上宝贵的遗产!同时读这些诗歌,我们对杜甫“奉儒守官”的思想和“沉郁顿挫”的诗风会有更加具体的理解和体验。

参考文献:

[1]周蒙,冯宇.杜甫[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金启发.杜甫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杜甫.杜甫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萧涤非,马茂元,程千帆,等编.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5]孙育华,编.唐诗鉴赏辞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刘小桃,广东高州人,中山大学教育硕士,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与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友谊杜甫李白
以城为“媒”话友谊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友谊之路
杜甫改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杜甫与五柳鱼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