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冲 (修武县乡村振兴事务中心 河南 焦作 454350)
河南焦作是夏粮主要生产基地之一。2022年,焦作市小麦高产创全国纪录,多个小麦品种突破亩产900 kg,超过2021年小麦高产示范田亩产898.26 kg的全国纪录。焦作地区小麦稳产高产的实现离不开植保技术的全方面应用。因此,探究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在小麦整地期间,植物保护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土壤疏松,增强土壤肥力,包括松土、平地、施肥等。
在松土环节,可进行25 cm及以上深耕,确保小麦种植田土壤通透性。同时,借助松土契机,将20%井冈霉素3 kg +水225 kg/hm2充分溶解后搅拌均匀,随后拌入375 kg/hm2糠皮(或锯末、草粉),均匀撒入地表,翻耕入土,杀灭土壤中有害细菌。在此基础上,依据6000 mL/hm2的标准,将40%“毒死蜱”或30 kg/hm2“地虫净”撒入土壤,消除土传害虫,为小麦植株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施肥环节,应落实均匀施肥原则,优选腐熟农家肥,也可选择腐熟农家肥与氮磷钾化学肥料混合的方式,控制底肥含量在4.5 kg/m2以上。一般有机肥施加量为600 kg/hm2,54%氮磷钾复合肥(N∶P∶K=18∶18∶18)施加量为750 kg/hm2。
平地时应先粗平再复平,全面清除田间硬块,避免田地墒沟伏脊问题。
种子是小麦产量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植物保护技术[1]。应综合考虑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与市场需求,选择农业部门推荐的优良小麦品种。如“存麦11号”“众麦998”“存麦5号”“轮选166”等,或选择“怀川916”“郑麦113”“豫农949”等短生育期品种。在采购品种后,种植户应及时进行贮藏,确保小麦种子内部水分正常。
播种前,摊开晾晒小麦种子,杀灭表面细菌。同时,根据小麦高产栽培要求,选择适宜的药剂进行拌种,提高小麦种子抗病菌能力。可将85 g三唑酮(或3%“立克秀”、60%“多菌灵”)、6 kg水与60 kg小麦种子均匀拌合,拌种后密封6 h,提高小麦抗病菌能力。再如,利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或14%甲·戊·福美双悬浮种衣剂,在电动拌种机器内依据说明书中标注的常规用量7.5 kg/hm2与适量小麦种子拌合,提高小麦种子抗性。
播种时,应合理利用农业植物保护技术,综合考虑播种时期、气候、地点差异,选择适宜的播种模式,避免播种过早导致损耗土壤肥料营养物质以及小麦苗徒长,或播种过晚导致小麦苗根系无法发育以及抗逆性下降问题。一般河南焦作地区小麦播种日期为10月上旬(温度15~18℃)。若选择“怀川916”“郑麦113”“豫农949”等短生育期品种,则将播种日期推迟到10月中下旬,并适当增加播量,播种深度为3~4 cm,为小麦早出苗、早分蘖、多发根提供条件。根据小麦品种特点以及土壤肥力,可灵活调控小麦播种量。
在播种后,防控各种病虫草害成为植物保护技术应用的重点。
2.3.1 草害防治 草害防治可选择人工除草,连根拔除后及时清理,也可喷洒化学除草剂,避免杂草与小麦植株争夺养分,影响小麦正常发芽。如,利用5%唑啉·炔草酯、50%丙草胺乳油1050 mL/hm2,均匀喷施,杀灭禾本科及部分阔叶杂草。
2.3.2 吸浆虫防治 吸浆虫在小麦播种期出现概率较高,可以选择化学植物保护技术,在吸浆虫蛹期均匀喷洒6%“林丹”粉剂(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在吸浆虫成虫期,则均匀喷洒55%“林丹”胶悬剂(或40%氧化“乐果”乳油),降低吸浆虫对小麦幼苗的侵害。
2.3.3 纹枯病防治 对于纹枯病,可直接拔除感染纹枯病的芽苗,相关芽苗表现为腐烂、枯死、芽鞘褐变(第一叶鞘出现中间灰色且周边褐色的病斑),降低纹枯病菌对小麦出芽率的影响。
返青期植保对于小麦后续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3.1.1 纹枯病防治 纹枯病是威胁返青期小麦生长的主要因素,可选择低毒、强吸湿性、效果持续时间长的5%井冈霉素或50%多菌灵,根据说明书要求配制成1000 mg/L的溶液,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中旬,均匀喷洒到小麦田内,促使药液集中到小麦茎基部,增强药效。若小麦纹枯病发生程度较为严重,则利用生物植保技术,将2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与5%井冈霉素(或15%井冈·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8 kg/hm2)以1∶1的比例混合,混合后稀释成500 mg/L溶液,经展幅12 m自走式喷药机械均匀喷雾喷施,抑制小麦纹枯病蔓延。或利用化学植保技术,在展幅12 m自走式喷药机械的支持下,均匀喷洒18.7%丙环·嘧菌酯150 mL/hm2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 mL/hm2,降低纹枯病危害。
3.1.2 草害防治 在防治纹枯病害的基础上,种植户应追施135 kg/hm2尿素,全面灌溉,为小麦越冬提供充足水分。在追肥的同时,可借助展幅12 m自走式喷药机械,均匀喷施13%二甲二氯钠水剂3000 mL/hm2、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90 g/hm2、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600 g/hm2、5%唑啉草酯乳油150 g/hm2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375 mL/hm2,杀灭野燕麦、播娘篙等杂草。
在每年4~5月,小麦进入抽穗期,因气温上升,病菌爆发风险增加。河南焦作地区小麦田内易同时暴发叶枯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应及时利用化学植物保护技术,降低病虫危害。
3.2.1 叶枯病防治 叶枯病是一种由小麦叶枯病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叶鞘、茎秆,导致小麦叶鞘、叶片或茎秆腐烂变色,胚根数量减少,甚至整株死亡。可利用25%多菌灵进行防治,也可利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800 mL/hm2、25%丙环唑乳油750 mL/hm2、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0.75 kg/hm2或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750 mL/hm2进行防治,喷药方式为展幅12 m自走式喷药机械喷雾喷施。
3.2.2 赤霉病防治 赤霉病是一种真菌引发的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麦穗,导致小麦严重减产。作为一种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为赤霉病高发期,特别是连续3 d以上阴雨天气时,小麦赤霉病会大面积爆发。根据赤霉病特点,应优先选择抽穗扬花期集中、穗形细长、花药残留期短、灌浆速度快的品种,定期清除病残体,减少田间病菌源,增施磷肥、钾肥,促进小麦植株旺盛生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同时,开展清沟排水,降低小麦田地下水位以及小气候湿度。在农业植保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以10%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为节点,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0~1125 g/hm2+750 kg/hm2水混合物,首次喷药5~7 d后,喷施50%多菌灵1500 g/hm2+750 kg/hm2水混合液,也可以选择750 g/hm2烯唑醇+450 kg/hm2水混合液,着重喷施小麦穗部,在雨后补喷。
3.2.3 蚜虫防治 蚜虫是一种繁殖速度快、危害面积大的害虫,对小麦抽穗过程具有较大危害,甚至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2]。因此,在发现蚜虫危害后,应第一时间采用混合型杀虫剂进行植物保护。一般每公顷选择20%“蚜克星”乳油1000倍液、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5%“菊乐合剂”3000倍液、50%“马拉松”乳油1000倍液、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或3%“莫比朗”乳油1200倍液,借助展幅12 m自走式喷药机械,均匀喷洒到小麦嫩芽、嫩茎以及叶片背部,控制药液量在750 g/hm2左右。间隔7 d后,再喷洒1次,注意交替使用药剂,以达到有效的蚜虫防治效果。在蚜虫危害较为严重时,将25%丙环唑乳油750 mL/hm2、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750 mL/hm2、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150 mL/hm2均匀混合后,借助展幅12 m自走式喷药机械喷雾喷洒到小麦田内,降低蚜虫危害。除化学植物保护技术外,还可利用生物植物保护技术,按1∶100的比例向麦田内引入瓢虫,控制蚜虫源头。
此外,对于赤霉病与麦蚜虫、叶枯病混合发病区,依据一喷多防的方针,借助植保无人机,避开雷雨天、风力大于4级的天气,喷口朝向麦田,均匀喷施10%“抗蚜威”150 g/hm2、40%“叶枯灵”1050 g/hm2、磷酸二氢钾2250 g/hm2或60%“防霉宝”1050 g/hm2+750 kg/hm2水混合液,综合发挥杀菌剂、杀虫剂、补肥剂优势,实现小麦丰产[3]。
灌浆期植保决定着小麦最终产量。灌浆期高温环境导致这一时期条锈病、白粉病发生概率较高,要恰当应用植物保护技术。
3.3.1 条锈病防治 条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叶鞘或麦穗,会导致小麦遍布红褐色、鲜黄色的粉泡状病斑,影响小麦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威胁小麦产量。可利用化学植保技术,大面积喷施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如三唑类杀菌剂、烯唑类杀菌剂等。一般情况下,可利用18.7%丙环·嘧菌酯150 g/hm2、22%丙环唑混合制剂500 g/hm2,与750 kg/hm2水混合后共同防治条锈病。
3.3.2 白粉病防治 白粉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叶片,抑制小麦光合作用,进而出现抗旱性下降、大面积倒伏、麦粒瘦小等问题。基于此,可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恰当应用配方施肥技术,定量施加磷肥、钾肥,降低白粉病发生概率。若白粉病害较为严重,则利用化学植保技术,均匀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 g/hm2+750 kg/hm2水混合液。
植保技术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根据河南焦作地区小麦种植情况,种植户应合理应用物理植保技术、化学植保技术和生物植保技术,在保证小麦质量的同时提高小麦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