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星 (博兴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山东 滨州 256500)
博兴县位于山东省滨州市东南部,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县域面积900.7 km2,总人口50万,其中乡村人口41万,农业生产人员21.5万,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大县,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棉花和蔬菜等。棉花一直是博兴县境内经济作物的主体,是种植面积最大的单种经济作物,年种植面积最多超过30万亩(每亩约667m2,下同),最少10.05万亩,2022年棉花种植面积19.95万亩,亩产皮棉80 kg左右。博兴县棉花具有光泽好、纤维长、韧性强的特点。棉花的生育期相对较长,且在生长过程中易受温度、温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病虫害问题,导致棉花产量和质量下降,降低其市场竞争力,影响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防治方法以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为主,病虫害耐药性逐年增强,防控效果较差,不利于棉花生产。加快推进棉花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1.1.1 发生与危害 枯黄萎病属于真菌性土传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8~10年。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般4~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棉花现蕾期和花铃期,为病害盛发时期;病株无法根除,病菌传染速度快。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黄褐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发病严重时,整张叶片枯焦破碎,脱落成光秆,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最终植株死亡。棉花会减产10%~30%,严重时减产80%。多雨年份或高温高湿条件发病重:连作棉田、施用未腐熟地带菌有机肥及缺少磷、钾肥的棉田易发病,大水漫灌常造成病区扩大。
1.1.2 防治措施
1.1.2.1 农业防治 一旦棉花发生病害,及时清除并焚烧病根,以免病源侵害其他棉花。尽量采用大面积轮作方法进行种植,轮作农作物以禾本科作物为宜,如小麦、玉米等。棉花生长期间,做好肥水管理。根据土壤肥沃情况,定期施加有机肥,肥料亩用量10~15 kg。如后期发现棉花生长情况差,则应及时补施盖顶肥,亩施尿素1 kg,兑水50~75 kg,对准叶面均匀喷洒。合理修剪棉花枝干,减少病害发生。棉花收获后,深耕土壤减少耕作层内部病菌数量。
1.1.2.2 用药防治 病症较轻的田地,每亩喷施80%乙蒜素200倍液或枯萎康1000~2000倍液。每隔20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即可。病症较重的田地,亩用30%恶霉灵600~800倍液,每隔10 d灌根1次,连续灌根2次即可。
1.2.1 发生与危害 棉铃疫病是危害中下部果枝棉铃的真菌病害。病害侵染源为遗落在土壤中的烂铃组织卵孢子,病菌会在种子中越冬。经过腐生生活后出现孢子囊。待到棉花蕾铃期,一旦遇到雨水天气,其中释放的游动孢子会到处传播,并存活于铃壳中。该病一般发生在棉铃21~50 d时,7月下旬和8月上旬是高发期,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种植时间晚,氮肥施用量大,则更容易发病。棉花染病后,其基部、缝隙以及尖端等位置会出现病斑,3~5 d后,病斑变为黑褐色[2]。棉铃受到病菌侵蚀而腐烂,逐渐脱落死亡。如果发病时间偏早,会导致棉铃枯死进而减产;如果发病时间晚,会导致棉铃外部枯萎。
1.2.2 防治措施
1.2.2.1 农业防治 播种前清理田间杂草,减少病菌和虫害。在种子处理时,先晒种、温汤浸种、每100 kg棉花种子用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 g拌种处理,
杀灭病菌。蕾期及时修剪苗枝,同时做好中耕除草。遇到多雨水天气时,第一时间清沟排水,以免土壤含水量过高。花铃期将空枝和老叶去除,并摘除田间虫害卵块。通过优化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保证土壤湿度达标。施加氮肥时,尽量避免施加过多或者施加过晚,避免贪青徒长[3]。在容易发生病虫害的区域,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00~350倍液,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喷1次药,以后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发病初期可喷施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隔10 d喷施1次,喷施2~3次即可。一般在灌溉后或者雨水后喷药,可充分发挥药物作用。每隔3 d,喷施1次生长促进剂。摘除已经感染病菌的烂铃。
1.2.2.2 用药防治 亩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250~35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隔10 d喷施1次,喷施2~3次即可。
1.3.1 发生与危害 棉花立枯病又称烂根、黑根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所引起的病害。立枯丝核菌对环境抵抗力较强,可以在不同环境中生存;土壤中的病残体等是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常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中腐生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直接侵染,十几个小时后即可出现症状,棉花感染后,幼茎会出现较为明显的黄褐色斑点。随着病情发生,斑点扩大且连成片。发病部位因失水过多开始凹陷,并逐渐变细,根部病害部位腐烂。2~3 d后植株死亡。具有较多秕子、破子的种子,播后容易被病菌侵染。当土壤温度持续在15℃以上,或遇到寒流,或低温多雨,则发病严重。
1.3.2 防治措施
1.3.2.1 农业防治 种子消毒。浸种主要目的是消杀病菌,提高棉花抗病性。浸种方法:准备35℃温水,将种子置于温水中浸泡1 d,然后捞出种子沥干,每100 kg棉花种子用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 g混拌处理。拌种完成后,堆闷种子2 h。秋季深耕可将棉田内部的枯枝落叶等连同病菌和害虫一起翻入土壤下层,对防治立枯病有一定作用。雨后要做到及时中耕,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温度,培育壮苗。
1.3.2.2 化学防治 亩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7 d喷施1次,喷施2次即可。
2.1.1 发生与危害 棉蚜虫通常发生在棉花出苗期,伏蚜通常发生于7月中旬至8月中旬,秋蚜主要发生在9月至10月。棉花吐絮期间,棉田蚜虫密度迅速增长,造成的危害较大。成虫和若虫会啃食棉花叶片,吸取嫩枝汁液。受害叶片向背面卷缩,叶表有蚜虫排泄的蜜露,形成油光叶,阻碍光合作用,导致棉花滋生霉菌。棉花受害后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叶数减少,现蕾迟缓,蕾铃减少,影响棉花产量。
2.1.2 防治措施
2.1.2.1 农业防治 遵循“适时播种”原则,棉花种植时间不宜过早。种植前深耕棉田,做好田间消毒工作,确保田间无杂草、其他杂质以及病源等。根据土壤肥力调整种植密度。在田边种植高粱等农作物诱杀成虫,集中进行药物处理。
2.1.2.2 物理防治 在该害虫迁飞期前设置黄板进行诱杀。
2.1.2.3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亩用4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 g,或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50~80 mL,每隔7 d喷施1次,喷施2~3次。
2.2.1 发生与危害 棉铃虫主要发生在棉花蕾铃期,一年可发生3~4代,3代后成虫具有抗药性。主要蛀食棉花的花、叶、蕾、铃多个部位。成虫在白天隐藏在棉花叶背面,黄昏时开始为害棉花。取食花蜜后,将趋光性卵产于植株上部;5~6龄若虫会从植株基部啃食棉蕾和棉铃。受到侵害后,棉花叶受到污染后脱落。
2.2.2 防治措施
2.2.2.1 农业防治 秋季时,深耕虫蛹,或者将害虫翻入深层闷死。冬前翻耕土地,浇水淹地,减少越冬虫源。根据虫情测报,在棉铃虫产卵盛期,结合整枝摘除虫卵集中烧毁。
2.2.2.2 用药防治 棉花种植早期,可以在成虫2龄前选用苏云金杆菌乳剂100~150 g兑水50 kg喷施;或者用1.8%虫螨克乳油2500~3000倍液,亩喷50 kg药液进行防治。每7 d喷洒1次,喷洒2~3次即可。
2.3.1 发生与危害 棉花烟粉虱每年可发生9~11代,并且呈现世代重叠的状态。虫害发生环境温度为20~30℃,湿度为40%~80%。成虫和若虫集中在棉花叶片以及嫩茎上吸取汁液,造成叶片褪绿;或者分泌蜜露污染棉花叶片以及果实,霉菌出现于叶面和果实表面,影响叶片光合作用。
2.3.2 防治措施
2.3.2.1 农业防治 选择种子时,应挑选抗病性强、生长性能好、抗旱能力强的种子。育苗前先彻底消毒苗床,用作定植的棉苗要保证无虫。在园区内加设防虫网,以免外源害虫侵入。
2.3.2.2 生物防治 用天敌丽蚜小蜂防治,当每株棉有烟粉虱0.5~1头时,每200 m2释放15 000~30 000头丽蚜小蜂。每隔一周释放1次。
2.3.2.3 化学防治 亩用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30 g或20%呋虫胺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每隔7~10 d喷施1次,持续2~3次即可有效防治。
病虫害防治关系着博兴县棉花产量与质量,更关乎广大棉农的切身利益。在棉花生长过程中要定期观察棉花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要根据病虫害的不同类型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证棉花正常生长。相关工作人员需做好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棉花产量,促进农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