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场域下大学生网络圈层化及其引导机制

2023-09-16 14:32:16高雪纯吴清华
互联网周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引导机制新媒体大学生

高雪纯 吴清华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受众和创造者,日益活跃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了独特的网络圈层。这种网络圈层化现象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还对其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圈层,拓宽大学生的信息视野,增强对多样信息的接纳和分辨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探讨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现象及其影响,分析其中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建立有效引导机制的可行性和方法,旨在为大学生网络行为提供更加积极、健康的引导,促进大学生在数字化时代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个人。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网络圈层化;引导机制

引言

大学生网络圈层化所引发的现象值得深入探讨和关注,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等因素在网络中聚集成各种社交群体,形成多元且自我封闭的网络圈子。正如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所指出的,社会中的“圈层”现象并未止步于实体世界,其在网络空间中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和发展趋势。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城市圈层化现象,而且在网络社交中也形成了与之相似的“圈层”结构。探讨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结构的形成原因、内在机制以及对个体社交行为和信息获取的影响,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的形成机制,能够有效引导和优化大学生网络社交行為,促进其跨越“圈层”限制,融入更广阔的社交网络。

1. 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现象分析

1.1 兴趣和需求

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形成与兴趣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爱好和需求,而网络社交平台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展示自我和寻求社交的重要渠道。随着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媒介不断拓展,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产品设计,通过参与特定的网络圈层,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与自身兴趣、价值观相符的社群,并积极融入其中。这种自主选择和定位的过程,促使大学生在网络上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交圈层。有着不同爱好的大学生迅速聚集在特定的社群中,分享最新的信息资讯,这种兴趣相关性促使大学生积极地加入网络圈层,获得深度和有趣的信息体验。此外,社交需求也是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驱动因素之一。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联系越来越多地通过线上平台实现。通过参与网络圈层,大学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建立深厚的社交关系。这种社交互动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求,还能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1]。

1.2 认同和互动

在大学生网络圈层中,成员之间会因共同的兴趣、观点或价值观建立紧密联系,形成共同体验和身份认同。这种认同感源自对共同话题的热情,或者对共同目标的追求。从理论角度来看,冯·杜能所提出的“圈层”概念为理解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框架。在经济地理学中,冯·杜能的“圈层”概念用于描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圈层结构,而这一概念在大学生网络社交中也得到延伸应用。大学生网络圈层与城市圈层类似,以同龄人为主体,形成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的社交层次。这些圈层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相对紧密,彼此间分享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认知和观点,共享情感共鸣和交流的平台[2]。

1.3 信息过滤

信息过滤是指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个体通过筛选和选择,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最具价值的信息上。在网络圈层化中,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加入特定的社群,这些社群往往以特定的主题、兴趣或领域为核心,吸引具有相似需求的成员。通过这种自主选择,大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初步的过滤,将注意力集中在最为关心的领域上。此外,网络圈层化还促使大学生进行更精细化的信息过滤。在特定的圈层中,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和信息也相对一致,这种一致性使得圈层内部的信息过滤更加精准,大学生更有可能获取到与自己需求高度匹配的内容,而减少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2. 大学生网络圈层化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孤岛化与信息过滤偏见

在大学生网络圈层化中,由于成员之间共享相似的兴趣和观点,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化现象。这意味着圈层内的成员主要接触和传播与自己立场相一致的信息,而对其他观点和信息持有偏见。信息孤岛化造成了信息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得大学生缺乏接触多样化观点和知识的机会。信息过滤偏见是信息孤岛化的一种表现,即圈层成员在获取信息时倾向于过滤掉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信息。这种偏见源于成员对信息的主观认知和选择,在网络圈层中,成员只接触与自己立场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造成认知上的偏差和认知封闭。信息孤岛化与信息过滤偏见导致大学生形成偏狭的视野和思维定式,缺乏多元性和包容性思维,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缺乏全面的认知,容易产生偏见和误解,进而影响到其决策和行为[3]。

2.2 群体极端化倾向与社会对立

在相对封闭的社群中,成员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立场,对异见持有排斥态度,形成闭塞的思维模式,甚至演变为极端言论和行为。这种极端化倾向导致成员对于其他群体产生敌意,使得不同圈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当不同的圈层持有相对立的观点时,容易引发争论和冲突,影响到网络空间的和谐发展,加剧社会对立。社会对立的加深会对大学生的社交体验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3 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念的塑造

网络圈层化促使大学生强化社群文化认同,这种文化封闭性削弱大学生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阻碍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网络圈层化还加强了特定价值观念的塑造,在特定网络圈层中,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观,使之在圈层内得到强化和传播,然而,这种强化导致成员对其他价值观的忽视和排斥,限制成员对于多样化观点的理解。另外,网络圈层化还强调了虚假一致性的价值观念。在相对封闭的圈层中,成员因为追求共同的价值观而形成表面的一致性,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立思考。这种虚假一致性阻碍大学生对自己真实想法和信仰的探索,使其更容易受到群体思维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3. 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引导机制探讨

3.1 学校课程设置与教育培训

学校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引入跨学科和多角度的课程,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观点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复杂问题的多面性,培养多元思维,避免陷入特定领域的思维框架。学校可以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价值观。通过深入了解其他文化,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超越自身圈层的限制,拓宽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文化包容性和多元意识。

此外,云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学校深入了解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与思想动态。学校可以通过分析大学生在校园卡使用、校内社交平台发言等方面的数据,了解大学生的交友状况、关注点以及思想交流。这种数据分析可以为学校提供初步的大学生思想状况信息,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提供依据。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不同领域的活动和项目,促使其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合作。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和社交体验,大学生可以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避免过度受限于特定网络圈层的观点[4]。

3.2 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应当担负起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和获取信息的责任。一方面,媒体应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媒体从业者应坚守新闻职业道德,把客观真实的报道作为首要原则。对于敏感话题和重大事件,媒体应当进行深入调查和客观分析,不偏不倚地呈现事实,避免歪曲和夸大。媒体要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信息,帮助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减少虚假信息在网络圈层中传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媒体应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审核和报道规范,严格遵守虚假信息的防范原则,避免制造和传播虚假不实的信息。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时代,虚假信息很容易迅速传播,产生不良影响,媒体应当采取严密的事实核实机制,确保所发布的内容经过严谨审查。

3.3 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

各类社会组织如青年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可以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积极健康的社交,鼓励大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分享有益信息和经验,避免过度沉浸在单一主题或立场的圈层中。

第一,社会组织可以创造多元化的社交平台和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不同领域的讨论、交流和合作,促进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帮助大学生形成更为全面和开放的思维方式。例如,举办主题讲座、座谈会、文化交流活动等,让大学生有机会拓宽视野,促进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多元化的活动,社会组织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狭隘的圈层,增强其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减轻网络圈层带来的社会隔离感,增强文化包容性。

第二,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推动大学生网络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辨析能力,包括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信息来源的评估以及舆论的理解,引导大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辨析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培养大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第三,社会组织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参与公益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大环境,减少网络圈层带来的自我封闭感。

3.4 发挥大学生党员干部的引导作用

在新媒体场域下,大学生党员干部作为大学生社交圈层中的重要一员,具有广泛的社交影响力和引导作用。通过发挥党员干部在网络社交中的引导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网络圈层的积极健康发展。通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宣传正确的社交观念和价值观,党员干部可以为其他大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引导其形成健康的网络社交习惯。党员干部可以利用自身的网络影响力,发布有益信息,参与有意义的讨论,传播正能量,从而影响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积极向上的网络圈层中。大学生干部在学校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可以组织开展主题讨论、知识分享、公益活动等形式的网络社交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将网络社交与知识学习、社会实践相结合,丰富社交圈层内容,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意识。

此外,学校可以建立辅导员助理制度,让优秀大学生党员和大学生干部担任教师的助理,为新生提供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新生更好地融入学校环境,避免陷入孤立,还可以组织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多元社交。

3.5 家庭的参与和支持

家庭是个人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重要来源,通过积极的家庭教育和沟通,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从而更好地应对网络圈层化的挑战。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持系统,家长的关心和支持对于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形成健康圈层具有积极意义。家长可以通过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在网络社交中的交友情况和社交圈层,在尊重大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前提下,引导大学生理性地选择网络社交平台,培养健康的社交模式。家长可以分享自身的经验和教训,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保持独立思考,理性对待各种信息,陪伴大学生走出虚拟社交,关心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兴趣爱好。通过线下的真实交流,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社交需求,为其提供合理的引导和建议。

结语

总体而言,解决大学生网络圈层化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资源整合与共建、加强学校培训与知识共享、联合宣传与推广等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社交圈子,增强信息获取能力,减轻网络圈层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发挥优秀大学生党员和大学生干部的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也为解决网络圈层化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引导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多元思维、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学校、社会组织、媒体、家庭等多方合作,构建多元互助的网络社交环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从而减少网络圈层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于瑞霞.大学生网絡社交圈层化的特点、影响及引导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5):62-65.

[2]万敏,武玲玲.网络“圈层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大学,2022,(30):81-84.

[3]陈小渊.网络圈层化对新生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2,(9):34-36,44.

[4]钱文霞,李宏宇,高远.网络圈层化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研究[J].现代交际,2020,(8):142-143.

作者简介:高雪纯,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吴清华,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第二批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研究课题——新媒体场域下大学生网络圈层化及其引导机制(编号:2022WSYJ10058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三批新时代党建“双创”工作重点项目——新媒体场域下高校“五型”学生党支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A1110023006)。

猜你喜欢
引导机制新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新媒体时代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9期)2016-05-01 12:38:48
社会治理视阈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创新路径
微博舆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