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新城第四实验小学校 曹 铃
思政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拔节孕穗期”,小学的思政课建设要激活国家课程中各门学科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研究和践行符合学生发展、有趣真实的校本课程,构建网状互联、立体协同的思政课程体系。苏州市沧浪新城第四实验小学校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为体系,整体把握思政教育的深层意义和实践价值,以“全科、全员、全程”的模式架构儿童思政教育课程,实现学生思政教育与“主要学科与其他学科,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个体与全员,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贯通,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校积极探索思政育人的新模式、新方法,在对学校思政教育的各环节、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内部优化整合,重构德育教育的生态秩序与平衡,建设系统的思政教育课程。从国家课程到校本课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验情境,使学生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德育真谛,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增强育人实效。
学校以提升学科育人质量为主要目的,将思政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和活动设计中。通过深度发掘教材的德育要素,寻找进行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和契合点,有效发挥各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学科渗透的育人目标和协同效应。另外,还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评价趋向“主体多元、内容多维、形式多样”。
思政教育根植于特定的教学环境之中,学校创设思政的教育环境,并将育人特色融入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之中,为思政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学生为出发点、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主题式、项目式活动,积极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并联合家庭与社区,为学生提供在各类博物馆、历史文博圣地、名人先贤故居等德育基地的实践与体验机会,使学生在课程实践中懂得创造美好生活,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思政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探索“思政+”教学的新模式,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为核心,全盘统筹整合各类学科课程资源,架构切合学校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小学思政课程整合的途径与策略。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在相关理论知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内在调和与关联,以及校内外教育场域的扩展、育人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能够有效地促进思政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者,思政教师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践行者。因此,学校要通过对思政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思政专业素养和开展思政教育的水平与能力,打造一个由校内外专家、行政团队、班主任及多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思政教育中心团队,为学校思政教育课程建设的构建及整体推进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思政教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课程的纵深发展需要科学完备的评价方案。通过多主体参与评价,对学生道德认知、情感、行为、体验、成果的关注与综合评定,得出教育效果的准确反馈,从而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助推学生全息成长。
思政教育是立足于人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学生学习生活为依托,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1+N”全学科育人体系,从而让学生获得高尚的道德情操,做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少年。
1.秉承“1”个核心理念
“1”是一个核心理念。学校秉承“向上向善”的核心理念,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知与行”课程思政群,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动力。学校根据学科、学段、教学内容整理了“各学科课程思政指导建议”,形成了面向小学阶段的、有鲜活生命力的思政课程体系,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开辟了新途径。
2.融入“N”个思政教育要素
“N”是指各学科融入的思政教育的要素。思政要素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基本点,在“立德树人”目标的统领下,实现“知、情、意、行”的螺旋上升发展。学校依据各学科的特点,从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的融合、思政教育与情感价值观的融合、思政教育与精神追求的融合、思政教育与道德实践的融合这四个维度出发,进行“1+N”全学科思政教育的摸索与研究。围绕语文、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的特点,着重培育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在体育课程中进行坚毅品格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塑造;在数学课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反思质疑的精神培养,如此,在学科教育中实现思政教育的融合,有效激活国家课程中各学科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
3.构建“1+N”全域育人的思政教育校本课程
“1+N”就是指以思政教育为目的、以学校育人理念为导向、以课程思政教育要素为切入点,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渗透,深挖学科教学中隐含的思政教育要素,逐步架构起“时间课程、空间课程、活动课程”三大主题思政教育校本课程框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渗透道德价值,在道德实践中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
学校基于对“1+N”全学科融合思政教育的理解,努力从时间、空间和活动三个方面构建思政教育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政治情感、意志品质与核心价值观。
1.思政教育的“时间”课程
学校以传统文化节日、常规节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每个节日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构建思政教育“时间”课程。对照学科融合教育的理念,学校在“时间”课程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要素,按照低、中、高年段,把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良好契机,设计各类节日体验式主题活动任务单,让学生在节日课程中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在体验中习得核心价值观,从而产生文化自信。
2.思政教育的“空间”课程
校园环境是学校的显性文化,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学校积极建设“一室两廊三馆五岗七角”思政文化区。“一室”指党员活动室;“两廊”指红色基因长廊、党史长廊;“三馆”指党史教育馆、党建主题馆、少年先锋教育馆;“五岗”指先锋岗、青蓝岗、爱心岗、志愿岗、创新岗;“七角”指读书角、畅想角、聊天角、动手角、暖心角、乐趣角、亮相角。系统形成“讲党史、荣校史、明信仰、植文化、培品性、树品牌”的思政文化场。
3.思政教育的“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活动中,将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文化体育节、科创周、阅读月等活动及社团活动与学科思政相融合,构建具有时效性、系列性、仪式化的“活动”课程,深入发掘学科教学中与此相契合的思政教育要素,以“活动”课程的方式进行呈现,使学科与活动、道德与体悟、实践与体验相结合,深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仪式感。
“1+N”思政教育架构体系以学科融合为基本方向,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厚其内涵,在践行中提高思政教育实效,在推行中形成辐射影响力。
1.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办好思政教育关键在教师培养。学校建立起校本研修、课堂研究、专题评价等管理制度,提高思政教师的专业能力;每学期开展各学科渗透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展示系列研讨活动,其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专题研讨项目,全员参与;强化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校本教研活动,在思维碰撞中促使思政教师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2.构建“思政云”资源包
依托学校线上教育平台,建设思政教育云课堂、云队会、云晨会等思政教育云资源包,架构起线上与线下、融通与整合的教育样态。教师经过不断摸索和尝试,形成丰富而又独特、生动而又简约的思政教育资源包。
3.打造“阶梯式”成长体系
突出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的特色,提升思政教育分享功能。通过提供和储存优质思政教育资源,逐步形成“教研组—学校—共同体—县区”四级阶梯式分享样式,实现线下资源线上化、分散资源集中化、名师资源云端化的转型,为推动形成区域影响力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思政课程体系品质如何,与课程评价息息相关。除了要深化思政教育的有效影响,加大各方参与的力度,并对其产生的成效进行评价反馈外,还要通过多形式的评价,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学校德育的长足发展,使学生在学校大思政环境中愉快成长。
1.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
基于思政课程体系架构,学校精心设计制作了“七彩奖章手册”,每个学生一本,与少先队红领巾争章相结合,全面呼应思想政治四个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方面:设立爱国章、爱党章;法治意识方面:设立诚信章、规则章、安全章;公共参与方面:设立奉献章、礼仪章、孝敬章;科学精神方面:设立健体章、乐观章。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不断细化评价标准,内容更加详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具操作性。评价人可以由自己、教师、家长和同伴共同承担。这本册子在一年级时发放,每学期进行评价,每学期末集齐6 个奖章的学生会被推荐为“上善少年”,没有集齐的学生,下学期可以继续争取,奖章可以累计。小小奖章手册伴随学生整个小学的成长过程,见证了学生每个阶段的成长。
2.对教师课程素养的评价
面对教师的课程素养评价,学校创新评级制度,开评学校思政教育“等级教师”。思政教师和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观察、教学设计检查、课程贡献及成绩取得等阶段性考核中综合表现优异的,可申请成为“基础”成员。“基础”成员经过努力,不断完成各类进阶考核,最终实现课程素养的不断超越。
以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为基准,以学校核心理念为方向,以课程思政教育要素为路径,构建小学阶段“1+N”全域育人新样态,将全面激起学科教学对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的培育功能与影响力,努力塑造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积极向上品质的新时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