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问索真:从《西行漫记》谈人物通讯的文学性书写

2023-09-16 23:40李鹏
新闻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西行漫记斯诺

李鹏

【摘   要】作为“照耀世界”的一颗文学恒星,埃德加·斯诺所作的《西行漫记》,不仅改写了外界对于苏区红军的历史认知,更在纪实文学领域为后来的创作者提供了蓝本。书中涉及人物专访的章节,既具备人物通讯的叙事要素,又运用了细腻生动的文学笔法。聚焦文本内容,对二者进行耙梳与关联,能够为新时代的通讯创作提供经验指导。

【关键词】斯诺;西行漫记;人物通讯;文学技巧

埃德加·斯诺所作的《西行漫记》,给了当时外界民众一次了解红色思想、领略红军风貌、体悟红区精神的机会。正如那时的美国记者阿奇·斯蒂尔所言:“斯诺的这本著作,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领域的窗户,改变了千百万人的思想。”目前学界对于《西行漫记》的研究,大都以“史学取向”为核心,聚焦于斯诺写就此书的走访经历,以及作成此书后对于革命局势和共产党形象的影响,对于其中所涉的新闻要素观照不多,亦缺乏从单一新闻体裁角度对其的分析。基于此,本文回扣书中涉及“人物专访”的部分,通过对其中的文学性技法进行披拣,分析其与新闻报道的纪实性的关联,以求为新时代新闻作品中的人物通讯提供写作指导与经验参考。

一、《西行漫记》中的人物通讯要素

(一)现实性:带入问题意识

在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看来,“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1]故而对问题的追寻与研判始终是社会科学的核心着眼点,新闻学也不例外。新闻报道的目的之一,即是通过亲身采访与实地调研,破除有关社会生活的诸多假想和疑問。对于人物通讯而言,怀揣问题意识,敢于质疑社会现实,不仅能够倒逼问题的妥善解决,更能够有效地建构社会价值体系,保障公众权益,让新闻作品更具人文关怀。[2]

纵观《西行漫记》的十余章内容,大凡涉及人物专题访谈的篇目,都是以“抛出问题”作为叙事的切入点,继而通过走访、调研、接触与观察回扣问题的核心,得出最终解答。人物的形象自疑云中显露一角,又自真相中脱颖而出,真正做到了“有血有肉”,让人信服。在采访时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时,斯诺不仅没有碍于对方的身份小心胆怯,反而在一开始就戏谑地调侃自己,说“我交给毛泽东一大串有关他个人的问题要他回答,我为我的爱追根究底感到很不好意思。”在之后与毛泽东深入交谈的过程中,斯诺更继续着自己的好奇,他问及对方“如何成为国民革命的领袖,为何选择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及红军的队伍如何在行进过程中成长壮大。”[3]正是由于他孜孜不倦的采访状态与聚焦问题的现实意识,才让我们最终看到了一位鲜活的、真实的、质朴的、勤勉的领袖形象。

(二)真实性:访求一手资料

陆定一先生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阐释了无产阶级新闻学要“力求真实”的核心主张。与此对应,人物通讯的基本原则之一,即要满足真实性的前提。凡是通讯中所涉及的人员、事件,无论是外在细节、内在情感,亦或是心理活动,均应属实。在《西行漫记》中,面对国民党当局对于苏区红军的“污名指称”,斯诺心存疑虑,并未偏听偏信,反而不辞辛劳远赴西北,意欲获求第一手资料,通过亲身见闻还原事实全貌。

以其采访时任野战军司令员的彭德怀为例。斯诺为恪守新闻真实精神,求取最详实的采访记录,亲赴宁夏预旺堡的作战前线,在炮火中与彭司令同吃同住,细致地观察他的生活习惯,力求通过日常交谈向读者传递人物最真实的状态。在共同参观“工人文娱室”的过程中,斯诺用恳切的态度打动了彭司令员,了解到他藏于心底的童年之苦,获悉了为什么如他一般的中国青年要投身于红军队伍,厘清了自己起初关于“红军难得民心”的疑窦。在预旺堡的城墙上,面对着吹军号的士兵,斯诺再次通过真诚的言辞了解到最难为外人所知的红军“游击战”部署方针,采摘到极富时效性的“带露珠”的新闻。

(三)典型性:人物选取全面

人物通讯的典型性体现为受访对象必须是一定时间内或一定地区内能代表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或群像集体。身为历史的见证者与创造者,选取典型人物时需要涵盖不同的社会面向,折射多元社会身份之下的独特精神。既要有“宵衣旰食,全心为民”的党政领袖,有“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道德楷模,也要下沉到基层,关注不同工作领域的先进榜样,挖掘大背景之下平凡个体的闪光点,以求与读者同频共振。

在四个月西行北上、寻访“红色中国”的旅途中,斯诺的观照对象上达革命首领与军政要员,下抵红军战士与沿途所遇的乡绅百姓,娴熟的文字功底搭配上其多元的人文关怀,使得《西行漫记》细致地关切到了艰苦战争年代每一个典型个体的命运经历。在讲述突击队队长刘志丹的故事时,斯诺突破了惯常的写作视角,没有将重点放在人物的卓越军功与成功经验上,反而从侧面入手,通过叙述其战斗生涯的波折与挫败,以不折精神为亮点,将其刻画成一位“现代侠盗罗宾汉”。不仅如此,在遍访红军战士的过程中,斯诺还特意抓取到了“花甲士兵”徐特立的故事,这位白发老翁虽然年事已高,但在斯诺的描述下依然“健步如飞,双目炯炯”,对红色革命理想满怀信心,坚持“一边战斗一边学习”,他的故事也可以视作苏区精神的一种典型。

二、《西行漫记》中的文学技法梳理

(一)平民化叙事

平民化的叙事角度主要包含“人物平民化”与“内容平民化”两项内容,前者强调人物形象的真实普通,后者则强调报道内容的贴合可感。[4]具体而言,在典型人物的创作过程中,记者可以借鉴文学典型的写作方式,从审美意趣与精神感悟切入,摒弃“高、大、全”的叙事模式,将通讯的着眼点落脚于人物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5]

在分述多元领域的代表人物时,斯诺观照着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力求将人物打磨成因时而动、因事而行、因人而异的鲜活个体,而非不近人情、自我牺牲的抽象化身。如在书写毛泽东的革命生涯时,斯诺既关注到其勤勉好读书、持之以恒扩充思维眼界的一面,又注意到对方“好吃辣,也爱以此与身边人开玩笑,但极少生气”的生活特点。除此之外,在通过文字描绘毛泽东的形象时,斯诺同样采用朴实的写作手法,试图以客观平实的口吻展现其最真实的一面,如初次见面时,斯诺就形容对方“面容瘦削、是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

(二)修辞性叙事

通讯虽然并非文学作品,但同样可以运用多样化的修辞手法予以表述。典型的人物通讯常常寄希望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同时辅以比喻、比拟、夸张、象征等修辞对所写人物加以润色,以使其达到具体化、形象化的地步。[6]恰如其分的文学性书写,不仅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更会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同身受,提升通讯的感染力。

单就人物刻画与环境描写而言,《西行漫记》的文学性并不逊色于此前的任何一部“虚构文学”作品,多种文学技法在书中得到了炉火纯青的使用,斯诺像通晓“修辞菜谱”的顶级厨师,将各种技法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绘制成一道精美的“文学盛宴”。[7]斯诺通过直叙、倒叙、比喻、对比等手法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不同的人物经历与言谈举止,使人读起来趣味盎然,心神激荡。譬如在《再谈马》一节描述红军的行进队伍时,斯诺将其比喻为“灰色的长龙,蜿蜒经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看过去没有一个尽头。”在叙述外国智囊李德爱惜骑兵的战马时,斯诺又戏谑地调侃其“对待马好像对待狄翁尼家的四胞胎一样。”在进行人物描写时,斯诺可谓从上至下细致地打量,没有一个特点可以逃脱他的观察。他写“红小鬼”时,既注意到对方的网球鞋与灰色短裤,又关注到其的“明亮大眼”与革命热忱。

(三)浪漫化叙事

如果说20世纪30、40年代的延安曾被一层独特的光晕所笼罩,那么《西行漫记》无疑是这层光晕的重要缔造者。正是此书改写了中国的革命历史,让许许多多的年轻人确立了自己的政治认同,得以奔向延安,走上革命道路。[8]在书中,斯诺通过浪漫化的叙事手法,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红军生活,形象地复刻到读者的面前,使其时民众得以了解到苏维埃政权的真实图景。

一如拉铁摩尔在《中国震撼世界》的序言里所提及的那样,《西行漫记》“像焰火一样,腾空而起,划破苍茫的暮色。”[9]在强烈的情感加持下,斯诺将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化为对红区生活环境、典型人物、集体群像的浪漫加工,使我们能够进入到各种富有戏剧性的场面当中。感受到“汉代青铜”邓发将军的拥抱、领略到“造反者”周恩来的纯然肺腑、与“哥老会”出身的贺龙将军一道为信仰而战、与徐特立一起贴近陕北民众最质朴的民风。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斯诺跨越国民党封锁线时的不安与窘迫,体会到他与毛泽东在窑洞促膝长谈时的欢欣与满足。一切正契合费正清先生在《红色中国杂记》里的评价——“任何想了解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人都可以通过读 “红星”获益。它是个了不起的贡物。”[10]

三、由问索真:人物通讯的文学性书寫

(一)问由:详解人物行事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十分注重环境对人物思维性格的影响,此种文风体现在新闻作品中,即是要对报道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历史环境进行先期的铺垫与陈述。参考《西行漫记》中斯诺做人物专访前的背景描述不难发现,培植越宽阔的社会土壤,横贯越广阔的历史舞台,记者就越能对人物的独特性格进行高光渲染,将其精神风貌以立体的方式传递至读者眼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彭德怀崇高的革命信仰与乐观豁达的战斗精神能够流传甚广,因为他自“平江起义”而来,经历过颠沛流离的学徒生涯,唯有红军在混乱年月给予他生活的勇气与信心,所以他百忍成金,磨砺成现在的自己。

汲取斯诺实地走访以获求一手资料的精神,新时期的新闻记者在撰写人物通讯前,也应该恪守踏实负责的态度,知己知彼,做好“案头”的准备工作。既要在短时间内对采访对象做深入细致的全面了解,掌握其成长经历、求学生涯与现实背景等信息,又要对所访领域进行长时间的持续深耕,以求获悉所涉行业的变化趋势与最新动向。[11]

在搜集整理好前期信息后,记者还要怀揣着问题意识,将追问嵌入到采访的每一个环节,从感性与理性双重角度贴近受访人物的内心,以期获取更深入的背景资料。一方面,记者要藉由理性的现场观察,留意捕捉受访者的言谈举止与生活习惯,记录下眼见的文字与画面,如斯诺一般将动态的人物形象复刻于报道之中;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感性的体验式访谈,做到与被访者“两心贴近”,摒弃形式主义与官话套话,尽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访谈氛围,让受访者坦诚以待,自愿吐露自己的心声。

(二)问意:剖析人物精神内涵

作为特定历史的见证者,通讯所选取的人物一定要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能凝结各色领域的气韵风貌,体现不同行业的典型精神。如斯诺为揭开心中关于“红色中国”的种种假想而遍访根据地的各色人群一般,新时代的新闻记者在落定通讯主体时,亦要将视野不断拓宽,既要向上走,针对现实社会问题求访党政要员;又要依凭智能时代“人口下沉”的东风,挖掘多元的基层面貌,将采访的触角延伸至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社区群众、高校学生等群体,书写普通民众的奋斗篇章,真正做到“褪下耀眼光环,引发百姓共情”的愿景。[12]

除了主体选取时的基层面向以外,通讯人物的个性剖析也要着意贯彻平民视角。新闻记者在写作时要跳脱出传统叙事的“全知眼光”,多以亲历者作为报道的中心,淡化以往高高在上的疏离感,从日常点滴出发,营造具有亲和力、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将人置于更富“烟火气”的社会环境之中,化身为贴近民众的淳朴一员,在与读者同频共振中彰显个人魅力。

(三)问果:善用修辞润色表达

人物通讯不是曲高和寡的新闻独奏,其目的是藉由新闻事件与典型人物鼓舞、激励民众发挥自我的社会价值,诚如邹韬奋劝诫报社新员工时所言:“在写作的时候,不要忘记你的读者。”记者与编辑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时常换位思考,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以阅读体验为导向追求文字的明快豁达,力求在提纲挈领抓取人物“闪光点”的同时,亦能以鲜活生动的文风让读者如临其境,如感其情。

以此为基准,新时代的新闻从业者,要努力践行斯诺所提倡的“文学性书写”之风,善用比喻、比拟、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描绘人物,以细腻的笔法呈现最动态的生命力,达到笔力遒劲、见微知著的效果。叙写背景环境时,记者要工笔勾勒、徐徐展开,重视历史维度的透视与现实宽度的考量,通过情境书写揭示人物精神绽放的土壤;描摹人物形象时,记者既要展现其事迹经历,又要观察其行为表征,在相辅相成中达成立体的刻画。

如今,伴随着融媒体的发展,碎片化的新闻信息以爆发式的姿态涌入读者眼中,众声喧哗之下,人物通讯更需要记者深耕细作文本,以“讲故事”的方式傳递主题思想,通过出彩的情节与合理的谋篇布局,演绎好人物的奋斗故事,用浪漫化的加工赋予人物独特气质,让人物“自故事中走来,又在故事中被记忆”。

四、结语

作为建构国人“红色印象”的文学诗篇,斯诺的《西行漫记》不仅破除了其时南方政权对于苏维埃政府的污名化指称,指引更多有识之士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更成为后世新闻工作者汲取写作养分的深厚土壤。其中嵌设的文学精神,无论是怀揣问题意识以求揭露真相,还是实地走访以求获取一手资料,以及巧用修辞细腻刻画人物故事的笔触技法,都为人物通讯的写作提供了值得参考的蓝本。新闻从业者要以此为依托,锤炼眼力、脚力、脑力和笔力,用心谱写新时代人民群众砥砺前行的奋斗之歌。■

注释:

[1]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2]揭恒旺.问题意识为基 新闻“四力”为则——《江西余江:“1元门诊”免费医疗》创作谈[J].电视研究,2020(02):46-47.

[3]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董乐山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4]邓筱菊.媒体融合时代人物通讯的三重架构——基于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类获奖作品分析[J].传媒,2022(02):83-84.

[5]陈伟军.典型人物的报道策略与文学技法[J].新闻与写作,2018(09):108-111.

[6]单保华.如何写好典型人物通讯[J].青年记者,2019(20):64.

[7]李杨.“记录历史”与“创造历史”——论斯诺《西行漫记》的历史诗学[J].天津社会科学,2015(05):103-116.

[8]李杨.埃德加·斯诺与“西方的中国形象”[J].天津社会科学,2017(05):115-127+134.

[9]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M].邱应觉 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10]蔡丰喆.经典的知识再生产:西方对斯诺“红色中国”书写的认知及其知识系谱[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28(08):5-21+126.

[11]张玉香.通讯报道:从“感性”到“理性”[J].青年记者,2018(24):54-55.

[12]王禹洁,李滨.新时代《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新变[J].青年记者,2021(08):64-65.

(作者: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西行漫记斯诺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论《西行漫记》人物描写技法
西行漫记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图说《续西行漫记》
我的“西行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