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广义
(涡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 涡阳 233600)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作物之一,其中含有较为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以及多种氨基酸,榨油后的豆饼还是优势的畜牧饲料,因此大豆的市场需求较大,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也占据较高的地位,再加上大豆的适应性较强,对种植环境要求不高,因此大豆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着广泛的种植。在大豆种植的全过程中可以发现其在生长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病虫害频发,而且病虫害一旦发生极易造成大规模的流行,给种植户造成较大的损失。消费者对农产品食用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再加上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导致的药物残留、农业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因此必须要采用绿色无污染的病虫害防治办法,以便在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同时保障农产品的健康,并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这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涡阳县是安徽省亳州市下辖县,位于安徽省北部,总面积2107 平方千米。该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雨热同步,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光、热资源丰富等特征,年平均气温15.1℃,平均降雨量851.6 毫米左右,因此为当地的农业生产营造了良好的条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370 万亩左右。就大豆种植情况来看,其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种植地位较高,种植户对其产量要求也较高,但是由于栽培管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大豆种植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病虫害的流行情况越来越严峻,已经严重威胁到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就目前来看,种植户在大豆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误区,一是防治意识比较落后,很多种植户并没有提前预防的想法,往往是在发生病虫害以后才匆忙使用药剂进行防治,这时候病虫害大多已经对大豆植株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匆忙的防治还存在药物过量使用或者使用不当的情况,不仅会影响药物防治效果,还会影响到大豆植株的健康;二是农药施用不合理,很多种植户存在用药种类比较单一的情况,主要是种植户自身对农药不了解,往往会根据自身的习惯使用某一种农药产品作为常用药,即便有新产品出现,也难以接受新产品,这样长期使用一种农药效果不好,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并会造成大量的药物残留;三是农药的使用方法不正确,农药的使用除了要结合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来选择使用方法以外,还需要注重使用时间。比如应注意天气变化,若是晴朗天气,应及时使用农药,但是在即将要下雨的情况下不应该使用农药,避免农药被水流冲走,很多种植户并没有关注这一问题,盲目地进行病虫害防治。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当地的大豆比较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明确其常发的病虫害情况,并分析发生规律,以便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减少病虫害对大豆生产的影响[1]。
2.1.1 大豆花叶病毒病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害,病毒主要侵染的部位是大豆的叶片位置,叶片会逐渐变成黄绿相间的颜色,并逐渐出现皱缩,同时叶脉也会变得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首先会在叶肉上出现一些暗绿色的凸起,然后会逐渐侵染大豆籽粒,并在籽粒上出现一些褐色的斑点,造成种子当中的油分、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从而导致大豆籽粒基本失去商品价值。因此该病会造成大豆的减产,一般减产率能够达到10%~25%,危害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会使得大豆植株整体出现发育不良的情况,大豆籽粒的褐斑也会比较严重,并形成瘪粒,减产率更是达到了95%以上。就目前来看,该病毒的传播主要是依靠蚜虫,因此蚜虫多发的情况下也会导致该病的发生,在防治过程中还应该结合这一现状进行综合防治。
2.1.2 大豆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是对大豆生产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是由镰刀菌、腐霉菌等多种病原菌混合侵染而引发的传染性病害,病原菌一般会广泛存在于土壤、田间植株病残体中,并以此来传染下一茬大豆。感染该病的大豆植株会出现株高和茎秆直径明显下降的问题,其茎上的节数也会减少且茎节较细,因此植株看起来比较矮小,该病还会导致大豆种子质量降低,也会影响大豆产量。目前来看,大豆根腐病主要发生在大豆的种子期、发芽期和苗期,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提前做好预防,减少该病对大豆植株造成的不利影响。
2.1.3 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的发生也较为普遍,其主要会危害大豆的叶片、结荚组织和籽粒,发病后在大豆的叶片背面会出现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的黄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变成黄褐色,这时候叶片的背面还会出现一些灰白色的物质,最终会导致整个植株都受到影响。该病尤其是对大豆籽粒影响较大,不仅会影响其品质,而且大豆籽粒还会百分百带菌,如果进行下期播种则会影响大豆发芽率。该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天气湿度的变化,尤其是开花前湿度比较大,温度逐渐上升,从而加重了霜霉病的流行[2]。
2.1.4 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会影响大豆整个植株,尤其是危害幼苗的生长。在发病初期,感染该病的大豆叶片会出现一些红褐色小点状病斑,之后病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并且使叶片呈现边缘褐色,中部灰褐色的状态,最终导致叶片大量脱落。大豆灰斑病病原菌主要通过植株病残体、带菌种子进行传播,因此在防治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其发病原因进行综合防控。
2.2.1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的幼虫和成虫都会危害大豆植株,其一般常发于大豆的结荚期,幼虫会钻进豆荚里面,啃食尚未成熟的大豆种子,被啃食后的大豆种子上有槽口或凹槽状伤痕,因此基本不具有商品性,成虫也会对整个植株造成危害。一般在温度20℃~25℃、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的环境下极易造成大豆食心虫的流行。
2.2.2 豆天蛾
豆天蛾的幼虫吃大豆的叶子,使得大豆植株出现发育不良的情况,如果虫群规模较大,会将大豆植株的叶片都吃光,使其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最终使得整个植株都存在发育不良的情况。
2.2.3 大豆根潜蝇
大豆根潜蝇主要危害的是大豆的根系,其幼虫主要是以啃食植物的根部为生,让大豆根部形成孔洞,严重影响大豆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养分及水分传输功能,进而导致大豆植株矮小、荚果数及种子质量下降,而且它还会把粪便排在大豆的根部,从而引发根部腐烂,逐渐造成大豆枯死[3]。
2.2.4 大豆造桥虫
造桥虫的幼虫会啃食大豆叶片,导致大豆叶片布满连排的孔洞,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造成落花落果,进而导致大豆产量严重下降。
2.2.5 蚜虫
蚜虫一旦暴发,就会迅速遍布整个植株,造成植株营养不良,难以维持其生长,最后造成大豆减产。而且蚜虫的暴发也会导致大豆花叶病毒病大面积发生,因此该虫害会给大豆的生长造成严重的损害。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的应用也受到种植户的重视,其主要是通过采用科学的农业、生物、物理以及化学防治等防治技术手段全面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并且可以更好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因此也具有较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体分析如下。
农业防治技术的应用应贯穿整个大豆生长周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针对大豆根腐病和其他病毒病以及一些土传病害的发生,应该每隔3 年便进行1 次轮作,禁止在同一地块上进行重茬种植和迎茬种植;二是要注重土壤处理工作,由于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存在并危害下一茬的作物,因此在收割完以后需要对田块进行彻底的清理,并尽快翻地,将病残体埋在地下,加速其中病菌的消亡,而且翻地也可以让土壤中存在的害虫暴露于日光之下,破坏其繁殖环境;三是要严格挑选大豆品种并做好种子处理,种植户应该结合当地的市场需求以及气候条件选择抗病性能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针对种子的选择也要加强筛选,杂质、病粒和虫瘿的种子必须筛除[4];四是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及时进行除草,避免杂草与大豆植株争夺养分,控制病虫害的传播,还要做好灌水和施肥工作等,增强大豆植株的长势,提高其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技术的环保效益较高,在防治过程中,一是可以通过生物的食物链原理来对虫害进行治理和预防,比如瓢虫和蜘蛛等益虫可以对相关害虫产生制约,可以较好地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在放置期间,还需要种植户注意维护害虫天敌的生活环境;二是可以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生物农药具有水溶性的特征,可以通过雨水或者人工洒水的方式进行溶解,溶解后的生物农药对土壤产生的毒副作用非常小,因此具有较高的环保效益,比如球孢白僵菌、中生菌素、苏云金杆菌都可以用在一些病虫害防治中,应用价值较高。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用一些物理工具实现对虫害的防治,比如防虫网、灭虫灯、黄板等等。在具体实施中,防虫网防治主要就是在大豆上方覆盖防虫网,防虫网网眼的大小远小于害虫体积,从而避免害虫直接与大豆接触,因此可以将大豆植株与害虫隔离;灭虫灯则是通过光线和色彩吸引害虫,并引诱害虫进入灭杀区,最终直接灭杀害虫,但是这一方法只能够控制害虫种群数量,无法做到彻底地杀灭害虫[5]。除此以外,驱虫膜条的应用也比较常见,其一般为银灰色,散发出的光线和色彩能够给予害虫“危险信号”,从而达到驱赶害虫的目的。总的来说,物理防治技术所用到的物理工具对农业生态环境基本不会产生影响,但是个别方法的防治成本较高,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种植户根据大豆生产情况合理地选择科学的防治办法。
化学防治技术指的是采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由于传统病虫害防治中对化学农药的使用还存在盲目用药、过量用药等诸多误区,因此在采用该方法的时候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严格按照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选择农药,并按照其使用说明来使用农药。在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中可以使用2%的菌克毒克,按照4 ~6 g/667 m2兑水30 kg的方式进行田间喷洒,一般间隔7 ~10 d 使用一次,连续使用3 ~4 次就能起到较好的抗病毒效果,由于蚜虫在病毒病的传播中起到主要的作用,因此同时还需要选择使用50%的抗蚜威60 ~75 g/667 m2兑水30 kg 进行田间喷雾来减少蚜虫的繁殖;针对大豆霜霉病的防治,可以在其发病初期选择使用甲霜灵+代森锰锌,使用剂量分别为2000倍液或1500 倍液,连续喷雾2 ~3 次,每间隔7 ~10 d 防治一次即可,或者是使用3%的多抗霉素等生物药剂600 倍液、3%多抗霉素可湿粉600 倍液或甲霜灵等都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6];针对大豆灰斑病,可以对大豆植株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进行防治;针对大豆食心虫的幼虫、成虫的防治,可以直接喷洒2%杀螟松粉剂;针对大豆根潜蝇,可以在大豆花期用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进行灌根防治;针对豆天蛾,可以选用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 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3000 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1000 倍液均匀喷洒在大豆叶背面来起到防治效果;针对大豆造桥虫的防治,可以用5%氯氰菊酯乳油2000 倍液均匀喷洒叶片,用2.5%敌百虫粉剂或2%西维因粉剂2.5 kg 喷施叶片。
综上所述,我国市场对大豆的需求量比较高,各地区也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了种植结构,因此大豆种植面积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占比也越来越高。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种植户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严格按照大豆的生长习性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并结合当地的病虫害发生规律,针对常见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此次研究中也可以发现,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同时还能够减少传统防治措施对农业环境造成的破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