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祎阳
(西南大学水产学院,重庆 402460)
对于池塘养殖户来说养鱼的利润取决于投入与产出的差额。在鱼苗和成鱼的市场价格不变、养鱼的固定成本(池塘、水电、人工等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养鱼的投入主要指饲料成本和防治鱼病的成本,养鱼的产出主要是指成鱼的产量。降低鱼病的发病率不仅能提高成鱼的产量,也能够降低养鱼的成本。所以鱼病的防治对于养殖户来说至关重要。
病毒引发的鱼病在池塘养鱼中是常见的,病毒存在于鱼的身体细胞里。很多病毒性鱼病是只针对某一种或几种鱼发病的。病毒性鱼病的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高、治疗困难、传染性强。鱼类感染常见的病毒有呼肠孤病毒、虹彩病毒、疱疹病毒、弹状病毒等。其中草鱼出血病的病原体是呼肠弧病毒,鲤痘疮病的病原体是疱疹病毒,鲤春病毒病的病原体是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的病原体是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的病原体是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的病原体是弹状病毒科的艾格特维德病毒,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病原体是虹彩病毒。
细菌性鱼病是指由细菌引发的鱼类疾病,也是池塘养鱼中常见的鱼病。细菌性鱼病一般是由于鱼体受伤或水体水质环境较差等引起的。其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高、传染性强、易产生耐药性、不容易治疗等。常见的由细菌引发的鱼病有:由柱状黄杆菌(曾用名称有鱼害粘球菌和柱状屈挠杆菌等)引发的细菌性烂鳃病,由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假单胞菌引发的白皮病,由荧光假单胞菌引发的赤皮病,还有由一种其他粘细菌引发的白头白嘴病。
寄生虫性鱼病是由寄生虫引发的鱼病,在池塘养鱼中也是常见鱼病。在池塘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很多,寄生在鱼类身上的寄生虫分为两种,一种是寄生在鱼体体表的,另一种是寄生在鱼体体内的。寄生在鱼体体表的寄生虫主要有:鞭毛虫、孢子虫、纤毛虫、单殖吸虫、线虫,甲壳类等。寄生在鱼体体内的寄生虫主要有:红线虫、锚头鳋、钩介幼虫、舌状绦虫、鱼怪虫、肝吸虫等。不同的寄生虫引起的鱼病也不相同,主要有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的白点病,车轮虫寄生在鱼体体表或鳃和鼻孔等处引发的车轮虫病,斜管虫寄生在鱼体的皮肤和鳃上引发的斜管虫病,指环虫寄生在鱼的鳃和体表上引发的指环虫病,三代虫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鳃上引发的三代虫病。鳃隐鞭虫寄生在鱼体鳃丝前半部分,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后期引发鳃隐鞭虫病;锚头鳋将头钩在鱼体的皮肤深层,引发锚头鳋病;鱼虱先以吸盘吸附在鱼体上,再以口刺刺伤鱼体表组织,吸取血液和体液,引发鱼虱病。寄生虫性鱼病的特点是,感染后会使鱼消瘦、狂躁不安等。
养鱼池塘的选址与鱼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养鱼池塘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流入,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的重金属含量较高,这样的水质会削弱鱼的抗病机能,长期下去会引起传染病的流行。同时池塘内部的环境与鱼病的发生有关系。如果池塘长期不清塘、消毒不彻底,病菌和寄生虫就不能消灭完全,池塘底部会堆积大量没有分解的剩余饵料和鱼类粪便等物质,这些物质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水中的大量氧气,同时还可能会释放出硫化氢、沼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超量就会毒害鱼类,使鱼的发病概率大大增加。尤其夏季是水产养殖生长旺季,饲料投喂量增加,鱼类新陈代谢旺盛,残饵、粪便大量累积,同时池塘的水质老化,自净能力下降,这些情况都会引起池塘底部环境恶化,使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严重超标,从而导致鱼体的抵抗力下降,导致病毒入侵,使得鱼类暴发病毒性疾病甚至引发传染病。
首先,水的温度对鱼、病毒、细菌的生长繁殖都会产生影响,并且不同的鱼、病毒、细菌都有自己的其最适生长温度和极限耐受温度。观察池塘水温的变化,进而适时调控水温至关重要。对于鱼来说,如果水温不在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内,就会出现体质下降易生病的情况。这是因为池塘水温会影响到鱼的体温,鱼的体温会影响鱼的新陈代谢和鱼体内参与代谢活动的酶的活力。同时水温变化太快也会对鱼的生长产生影响,当水温过快变化时,鱼难以立刻调节体温从而适应新温度,那么鱼就易出现代谢紊乱和酶活力波动,这种状态下鱼就容易受到病毒及细菌的感染。尤其在鱼的运输过程中、鱼苗下塘时以及鱼越冬进入温室时是预防鱼病发生的关键时期,应关注水温温差。其次,池塘水体的溶氧量对鱼的生长也产生影响。溶氧量低时,鱼进食鱼饵的数量少,体质会减弱,就会出现浮头现象,当溶氧量过低时,鱼可能会出现窒息死亡的现象。池塘水体的溶氧量也不能过高,如果过高,鱼苗可能会发生气泡病。最后,池塘水体的酸碱度也影响鱼的健康和生长。最适宜鱼生长的水体pH 值范围大约是7 ~8.5。如果池塘水体的pH 值低于5 或超过9.5,都可能引起鱼的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首先,人工养殖中选取的饵料如果不清洁或者是变质的饵料,则有引发鱼病的可能。同时如果鱼在生长过程中缺乏维生素、无机盐也会致使鱼种体质减弱从而增加生病的风险。还有对鱼投喂如果不及时、投喂量不准确、不均匀也会增加鱼种生病的风险。另外,池塘中鱼的放养密度对鱼的生长也会产生影响。如果池塘中放养的鱼过于密集,会致使鱼缺氧,影响鱼的生长速度。同时由于过于密集,致使鱼的活动空间缩小,鱼的正常代谢由于活动少而减弱,增加了鱼生病的风险。不同种类的鱼搭配混养时,如果搭配不合理,在饲养中会出现生长快、规格大的大鱼欺负小鱼的现象,受欺负的鱼可能会出现伤口,就会增加其发病风险,很多鱼病又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导致池塘里所有鱼的发病风险都增加了。
池塘鱼苗放养的时候进行检疫、挑选及消毒是有效预防鱼病的方式。池塘鱼苗放养前先对鱼苗进行检疫,然后进行鱼苗的挑选与消毒。因为检疫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手段,然后进行鱼苗的挑选与消毒。应挑选健康又有活力的鱼放进池塘,在挑选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要对鱼造成物理伤害,这样能有效预防细菌性鱼病。同时在放养前要对鱼种进行浸泡消毒,可以用食用盐水或者浓度为20 ppm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种20 分钟。同时对于鱼苗的放养密度则要根据鱼苗的大小、鱼种的搭配和养殖规模来决定,以免后续的空间太小,不利于其生长。
养鱼先养水,水质影响鱼的健康。好的水质能够提高鱼体自身的免疫力,从而更好地抵抗寄生虫的侵害。池塘是鱼类生存的空间,池塘的水质要符合要求,在放养鱼苗之前首先要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例如撒生石灰粉进行消毒。在平时的养鱼管理过程中,也要注意定期执行清塘工作,保持池塘卫生。经过一个周期的饲养后,池塘里就会有大量的鱼粪、残渣等堆积,而这些东西又会滋生细菌、病毒,也是寄生虫的温床。所以当一个养殖周期完成后,要对池塘进行彻底清塘,彻底挖除沉积于池底的淤泥。清塘后曝晒或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搅入池塘淤泥中,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消毒。池塘注水时要注意水质,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空间,水质的好坏、pH 值、溶氧量等都时刻影响鱼的生长,也会关系到一些鱼病的诱发。隔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还要对水体消毒,改善水质,杀死病菌。养鱼还要随时注意天气的变化,夏季暴雨后要对池塘进行消毒,水体的溶氧量低了就要给它增氧,否则鱼大量浮头就会造成大量的鱼死亡。还要合理调节水温,夏日天气炎热,可以加深井水给池塘水体降温,越冬季节根据气温适时将鱼放进温室内养殖。
对于鱼病的预防和治疗应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鱼病还可以通过鱼病疫苗来预防,目前预防鱼病的疫苗有注射制剂疫苗、口服疫苗、浸泡疫苗几种。养殖户可以根据养殖的鱼种、天气等因素选择疫苗。常用的鱼类寄生虫疾病预防的药物有硫酸铜、敌百虫等。鱼种感染细菌性鱼病时,一般使用生石灰、漂白粉、三氯异氰尿酸等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也可使用抗生素、大蒜素、三黄粉等给鱼类服用,用药方法是将药物搅拌到鱼饵料中进行投喂。鱼病感染往往是混合的,有时鱼既感染了细菌性鱼病又感染了病毒性鱼病。合理科学用药既要达到治疗鱼病的效果,又要减少药物残留对池塘环境的不良影响。一般在用药过程中要合理把控疗程、剂量,不能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用药时间太短、剂量太小,不仅不能彻底杀灭病原体,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还可能给再次治疗带来困难。而用药时间太长、剂量太大,不仅会增加用药成本,还可能会导致鱼类中毒、药物残留等不良影响,同时还会对养殖水域的环境造成污染。
对鱼进行喂养的时候一到要遵循定时、定质、定量、定位的原则。要防止鱼因食用霉烂变质等不健康饵料引发中毒,防止因投喂过多造成食物残渣堆积,污染水质,防止饥饱不均造成鱼营养不良等疾病。在平时巡塘喂养过程中应注意水质变化情况和鱼的釆食情况,同时要及时捞除残渣剩饵和病死鱼等,然后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在鱼饵料里面添加生物制剂可以提高鱼的抗病能力。如果鱼类是因细菌感染发生死亡,通过拌喂抗生素,其死亡率会明显下降。合理的养殖密度以及不同种类鱼合理的混养比例会降低鱼病的发生率。因此,要根据鱼种及鱼的大小确定放养密度,合理的放养密度能保证鱼的活动空间及饵料摄入充分。合理的混养比例既可以充分利用水体又可以充分利用水体里的天然饵料,同时不同鱼种的相互竞争也会提高鱼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