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网络访谈节目蓬勃发展。访谈过程中,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互动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交流的过程中,权力和沉默交织其中、无处不在,且这两者都特别重要。本文结合一些实例对权力和沉默在网络访谈节目中所担当着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分别进行了讨论,以期引发网络访谈主持人的关注。
【关键词】网络访谈节目;权力与沉默;破冰之道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8-0048-04
“访谈”就是研究者“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活动。网络访谈节目,是指主持人与嘉宾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就公众关注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进行讨论,通过网络媒介在线传播,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1]。近十几年来,随着微博、微信、博客、播客等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访谈节目以其即时、互动、自主、真实的个性特征,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喜爱。访谈过程中,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互动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交流的过程中,权力和沉默交织其中、无处不在,且这两者都特别重要。那么,权力和沉默在网络访谈节目中都担当着怎样的角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本文将结合一些实例分别讨论它们。
一、网络访谈节目、权力和沉默
(一)溯源网络访谈节目
追溯网络访谈节目,应该是“脱胎”于传统电视访谈。我国的广播电视访谈节目是在西方“talkshow”基础上,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节目形态。电视访谈节目兴起于美国,以1954年NBC电视台《今夜》栏目的创办为标志,自此,主持人仅作为“串词”的一贯形象被打破。1993年,中国第一个电视访谈类节目——上海东方电视台《东方直播室》问世。1996年3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实话实说》,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由此走向兴盛[2]。2007年,中国第一档互联网脱口秀节目《大鹏嘚吧嘚》在搜狐应运而生,而近年来,伴随着新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官方主流媒体也以积极的姿态深度融合新媒体并大量生产网络访谈节目。比如自2019年起,山东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评选项目中,优秀网络视听新媒体产品增加了一项“网络访谈作品”。
网络访谈节目在诞生之初,借鉴了很多传统广播电视访谈节目的成功经验,但随着其高速发展,网络访谈节目又拥有了自身独有的特色,比如其主持人“去专业化”现象愈加明显,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王冰冰”一样的个性主播(顶级UP主)或者明星以跨界串場的方式替代。虽然大多数人更愿意认为访谈主持人最好有多年记者岗位的历练经验,如《实话实说》的崔永元、《面对面》的柴静、《高端访问》的水均益、《新闻1+1》的白岩松等,是底蕴深厚的专业媒体人的专属工作,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平台上的年轻主播们和那些没有任何媒体从业背景经验的“明星”主持人也可以制作出优秀的访谈,如米未传媒姜思达的《透明人》、腾讯许知远的《十三邀》、夏至工作室罗翔的《我的青铜时代》等。然而,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关注:他们中的不少人会认为访谈就是对话——不断地问答。但实际上,整个访谈过程,既有话语权力的主导更有沉默的配合,这两者都特别重要。
(二)关于权力和话语权力
法国后结构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者福柯认为,权力并不属于任何具体的个人、国家或组织,而是遍布社会实践的各个角落(Foucoult,1995)。通常来说,权力有两种涵义:一种是在社会结构中,个人或组织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利益所具备的行为能力;一种是指权力大的个人或组织用来支配他人的能力,使“他人”处于受支配和服从的地位[3]。本文所探讨的访谈节目中的话语权力是基于第二种涵义。在福柯的理论中,他认为话语权力是指言语的强制力量或支配力量,话语中蕴含着一种权力关系。在访谈节目中,话语权力隐含在主持人和被采访者——嘉宾之间,是通过双方的积极合作而建构起来的。
主持人在英文中常常被表述为Host,原意是主人,是在有现场嘉宾或观众的节目中引见嘉宾、调剂话题、控制主题走向和节奏进程的人。主持人拥有的这种主导权力,确切地说就是话语权力,主持人不仅要决定“怎么问”“怎么说”同时还要考虑“问什么”“说什么”。也就是说,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领域里,主持人的语言行为并非人际交流中的个人言语权,而是和编辑、记者、制片人一道共同充当“集体把关人”的社会角色,掌控着大众传播的话语权力。
对于被采访者——嘉宾来说,他们在回答主持人提问的过程中,会出现不愿回答或特别积极主动回答的情形,这实际上是嘉宾通过话语行为来构建自己权力的表现。
(三)关于沉默
何为沉默?语言学界普遍认可的是Levinson对沉默的观点:根据话轮转换位置的不同,将沉默划分为话轮内沉默、话轮间沉默和话轮沉默[4]。本文基于网络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对话进行分析,故更主要讨论的是话轮内沉默,即一个讲话者讲话过程中的暂时停顿,表示说话者需要时间思考,组织接下来的内容。
在现代视听节目中,访谈类节目是最趋近于人类日常交际行为的,主持人以话题或嘉宾为中心,以预设问题为框架与嘉宾进行交际,而在交际的过程中,沉默现象无处不在。
二、沉默定律与“黄金”沉默
(一)沉默定律
沉默是最基本的现象。它包含了其他基本现象——爱、忠诚和死亡,其中沉默多于言语,无形多于有形[5]。
美国心理学教授古德曼提出了“沉默定律”: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在一档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沉默可以显示出他们在交流中对被采访者的专注。当主持人表现得非常活跃时,受众可能会将他们定义为专业人士。但是,每次访谈都不一样,它的目标可能是引发观点或诱导情绪或收集事实,因此主持人的语气和行为也会根据每期访谈的内容而变化。除此之外,Platt(2001)和Skinner(2013)同意Talk的互动包括说和听的观点,凡涉及两个人之间的活动,都是相互的,交际也一样,说和听同样重要。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从我发出信息,能说、会说体现自我的能力;听,是接收他人信息,体现了一个人从别人那里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访谈节目主持人需要认真“听”受访者并时时观察他们,否则,他们的回答可能无法被充分理解。也就是说,除了不断地提出问题之外,主持人还必须在访谈中体现一种安静倾听的能力[6][7]。
Platt(2001)建议主持人在访谈中尽可能减少打断:
当人们最少被打断时,当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他们可以自然、自由地做出反應,并充分表达自己……
除了无声的沉默,采访者的最小反应和喃喃自语也可以被定义为沉默,表明他们在与受访者互动。主持人可以做出诸如“是”“对”“很好”和“嗯”等表达,以表明他们正在倾听与受访者的对话,并积极与他们交谈,如果他们不使用这种最低限度的回应,就会导致对话难以进行[8]。此外,Poland 和 Pederson(1998)指出,尽管沉默可能会在一些受访者中产生焦虑,但当熟练的主持人使用沉默时,他们可以在受访者的回答中引出更多细节。
美国广播公司(ABC)的一个播客访谈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主持人:是的,嗯,很可怕。但是当你回顾你一生的奋斗历程时,会觉得很有趣。你是否能告诉我们关于买车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你怎么做到的。
温迪·麦卡锡:(吃吃地笑)哦,那是很有意思。那时,我是一名一年级的美术老师,从家到学校要走相当长的路,我决定(买车)……是的,我有一个弟弟,但是他只有14岁,所以他不会(在贷款协议上)签字的。所以他说:“哦,好吧,我真的很抱歉,恐怕你不能有车了。”
主持人:嗯?
温迪·麦卡锡:所以我去了一家银行,你知道……我最终得到了一辆车,但不是从那家银行,他们只是很难对付……
此外,可以发现主持人的笑声和最小的回应确实会给受访者一个信号。因此,受访者不会感到紧张,并愿意分享更多的故事。
(二)沉默的不当运用
当然,主持人无效的喃喃自语,如“嗯”和“啊”会被看作不专业的表现。Sedorkin(2011)认为,喃喃自语、吐字和发音不佳会使受访者失去兴趣,当面对摄像机和录音设备时,这些失误尤其明显。所以主持人应该在开始访谈前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和练习发音,以提供流畅的对话。
Sedorkin (2011)还指出,有时主持人会积极地使用沉默。例如,他们会等很长时间,让受访者觉得有必要继续谈话,但在广播电视网络采访中,这可能会导致谈话“停滞不前”。
这种表现可能会冒犯受访者,会让受访者认为自己没有受到重视和尊重,或者他们可能会觉得主持人很无礼。除此之外,当被采访者是某些事件的受害者时,使用攻击性的提问方式,会使被采访者因痛苦和不愿诉说而产生沉默。这种现象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受访者的经历是在特定的历史、政治或文化背景下,可能出现的自我强加或他人强加的沉默。
因此,斯金纳(2013)指出,权力和外部环境是理解沉默的基本方法。
Charmaz(2002)也讨论了这种说法,但没有充分说明,他认为:沉默,作为定性访谈中的一个互动特征,要么来自主持人(访谈者)对权力的运用不当,要么来自受访者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以一种可能对受访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存在于访谈的互动语境中。
三、话语权不可失衡
(一)话轮内权力均衡
从对沉默的事例分析,我们可以注意到,有时主持人对权力的不当使用会造成权力失衡,导致受访者陷入尴尬或痛苦的沉默。
主持人试图在访谈中占据主动,这是他们为了从受访者那里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而选择使用权力来控制整个访谈过程。尽管如此,这可能是危险的,尤其是当面对一个脆弱敏感的受访者时。当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权力不能保持平衡时,就会导致受访者拒绝回答问题或“死气沉沉”。如网络访谈节目《透明人》有一期是对话驯兽师,反对动物表演的主持人姜思达在对“马戏团是否是保护动物的一种方式”这一话题的讨论上表现得十分情绪化,访谈过程中嘉宾提出了一些他无法认同的观点,姜思达在谈话中就变得有些咄咄逼人,给嘉宾造成了心理上的不适,谈话中也加强了防备之心[9]。由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主持人的话语权能够给节目带来思辨和探讨,但如何把握这种权力的“力道”是对主持人能力的挑战,一旦越过红线,访谈将失去原来的意义。
当然,并不是所有遭受“冒犯式”采访的受访者都不愿意讲述他们的故事,这取决于受访者的话语力量和他们分享故事的意愿。
例如,莫纳什大学澳大利亚犹太文明中心博士Noah Shenker在《采访:记者和作家指南(第二版)》中分享了对大屠杀幸存者、立陶宛犹太人Lily的一次采访经历:
在第一次采访中,Lily带着戏剧性的紧迫感讲述了她的故事,仿佛意识到她在镜头前的时间有限,而她需要讲述的内容很多……当她说“我无法相信我经历了这些,还活着来讲述”,她坐在椅子上前倾,捂着胸口,敦促采访者和观众理解她所表达的内容……
虽然阅读是有准备的,她的表达引发了一些看起来更即兴的东西。当她读台词时,随着她变得越来越活跃,她的声音因激动而提高……
我们可以从Lily的肢体语言“前倾”“捂胸”和语气变化等动作中看出,她在采访过程中正在使用权力,代表她愿意分享故事,这推动了整个采访过程的顺利进行。
然而,当面对大量受访者的辛酸故事时,主持人也需要拥有保护自己情绪的力量。Sinding和Aronson(2003)认为,在进行采访时,采访者和受访者将共同创造一个“有趣的故事”,尽管采访已经结束,这个故事仍将存在。他们还认为,受访者在讲述他们的痛苦和失败经历时,更有可能传播有害的情绪。因为访谈不同于交谈。交谈需要掌握分寸感和距离感,而访谈则是主持人要代表公众探究出受访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在访谈过程中不断试图接近受访者的内心世界。因此,采访者必须使用权力,轻松地倾听受访者的故事,既要做到理性克制,不过分窥探别人的隐私;又要做到冷静客观,不为受访者的负面情绪所左右,而是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受访者给出的答案。
(二)打破僵局的“破冰”之道
主持人的权力是破冰的工具。所有主持人都知道访谈的前几分钟是最关键的,这可能是整个訪谈成功的关键(Sedorkin,2011)。如果受访者在采访中不能敞开心扉,这个过程就会变得非常不平稳和僵硬,除非受访者非常外向和积极。研究打破僵局的“破冰”之道更可取。“破冰”依赖于主持人的知识准备和对受访者的研究结果,主持人可以提前准备;相比之下,现场“破冰”需要的是主持人的观察技巧和知识储备(Sedorkin,2011)。以笔者自己的播客采访经历为例,如果对采访对象很陌生,可以在采访开始前,先进行一些小交谈“预热”,然后,在采访的开始,谈论一下受访者感兴趣的话题——如她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爱好,这样访谈就会进行得很顺利[10]。
然而,这种当场打破僵局的做法也有可能引起受访者的不满,因为文化差异可能会违反他们的禁忌,使整个采访变得更加生硬。因此,当采访来自主持人不熟悉的文化领域的嘉宾时,他们需要研究会话中的“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Sedorkin,2011)。
四、结语
一般来说,良好的沉默有助于提供信息,而误用的沉默,如故意的或攻击性的沉默,会导致受众产生主持人缺乏专业素养的印象。话语权力的使用是同样的道理。在大多数情况下,主持人掌控的话语权可以扭转已经充满挑战的访谈局面,但在特定情况下,例如当受访者非常敏感和脆弱时,主持人过度使用权力可能会引发受访者反向使用权力——沉默或中断。总之,沉默和力量在网络访谈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同的访谈对象也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主持人和受访者如何使用它们,一旦误用,沉默和权力将会对访谈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毁掉整个访谈。
参考文献:
[1]何雨朔.我国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现状及其发展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2]田甜,秦茜.近十年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变化[J].声屏世界,2013(8):41.
[3]王娟.电视访谈节目中互动话语的权力构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3.
[4]宫琳.话轮沉默理论下日语精读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外语研究,2012(8):329.
[5] 马克斯·皮卡德.沉默的世界[M].李毅强,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10.
[6]Platt,J.The History of the Interview 2[M].In Handbook of Interview Research,2001:33-54.
[7]Sedorkin,G.Interviewing:A guide for journalists and writers(2nd ed.)[M]. Allen &Unwin.2011.
[8]Skinner,J.Interview: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M].Bloomsbury Publishing.2013.
[9]桑薇.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素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10]刘赛男.交往理性视域下网络访谈节目的话语建构——以腾讯网《和陌生人说话》为例[J].声屏世界,2021(13):29-30.
作者简介:
李知非(1998.12-),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悉尼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院媒体与传播学系,研究方向:媒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