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雅
(河南工程学院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1191)
当前在高校,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教学工作均呈现明显的学科融合特征,跨学科已成为目前高校知识活动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需要高校图书馆解决跨学科知识的存取问题,辅助用户发现各种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由此可以看出,跨学科知识服务正是当下用户亟须满足的一种知识服务模式。同时,数据驱动下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日益发展与普及应用,为用户获取不同知识资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渠道,传统高校图书馆“资源为王”的功能定位已与时代发展不相匹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使各类用户群体对跨学科沟通的需求有了很大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开始从“资源为王”转变为“用户为先”,其功能不再局限于提供文献资源,而是同时在促进知识的创新创造、交流共享,推动学术组织深入交流,强化社会参与度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怎样在数据驱动环境下为用户学习、工作与科研等提供跨学科知识组织与智慧服务,有效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教育、工作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是高校图书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辞海》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将“学科”定义为“特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知识分支”,从传递知识角度将“学科”定义为“教学科目的简称”,而《学科与知识分类代码》也提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以上观点都体现了学科的概念基础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而“跨学科”的概念是建立在学科的基础之上,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学科之间的交流共享,只要是超过一个特定学科界限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的实践活动都属于“跨学科活动”[1]。
目前,知识组织获得了广大学者的重视与关注。有的学者认为,知识组织是知识资源的序化,即揭示事物本质及事物之间关系的有序结构;有的学者认为,知识组织是对知识资源的一系列处理过程与方法,即以知识为对象进行的收集整理、优化整合、存储应用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还有的学者认为,知识组织就是实现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与资源应用。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知识组织就是依据一定的规则,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等手段,以知识为对象实施有序化的过程[2]。而跨学科知识组织就是利用文献计量、知识挖掘等方法,突破不同学科的知识壁垒,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有效挖掘学科概念间的跨学科关联,构建跨学科知识组织系统的过程。
关于智慧服务的概念,从“知识理论”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智慧服务是一种“转知成慧”,即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优化整合、应用创新,实现二次建构甚至是多次建构,形成知识增值产品并实现生产力转化,最终实现知识的可持续价值。从“信息技术”角度出发,就是在数据驱动环境下,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利用智能设备和软件算法,实现“服务时空泛在化、服务手段智能化、服务方式智慧化”的知识服务模式[3]。跨学科智慧服务是一项以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智慧服务为基础的独具创新的服务内容,其核心任务是创新整合多学科知识,辅助用户的跨学科创新,专门处理用户在跨学科活动中所面临的与多学科知识相关的各种问题。
知识关联组织法使本来无序的知识变为有序并易于控制,把本来孤立、松散的不同学科知识数据形成有机逻辑关联,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实现这种逻辑关联,为提供跨学科智慧服务奠定基础。跨学科知识关联就是建立不同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的链接,重点关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性质或类别。跨学科知识关联组织就是把不同学科知识及相互联系关系有效存储于数据库之中。因此,跨学科知识关联组织方法就是对不同学科数据、信息、知识关系的建立、揭示和组织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和组织过程。笔者从领域知识组织角度出发,把跨学科知识关联组织方法分为以下3种。
分类关联作为领域大数据的重要特征,可以呈现领域大数据中不同概念之间的层次结构。不同的层级结构与网络分布为不同学科用户从不同学科的海量知识数据中精准选择自身所需要的知识数据条目奠定了基础。分类关联组织法可以分为聚集关系和拓展关系。前者是由人物、事件、领域的行为活动、组织等构建的聚集关系,如以高等教育领域为例,高校教师、高校学生等因教育活动归属于聚集关系;后者是由归属于不同类别知识但由事件驱动而关联,不同类型知识归属的聚集关系导致形成关联传播拓展关系,如以科学研究领域为例,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也承担着科研工作,因科研工作将高等教育领域与科学研究领域相关联(见图1)。
图1 跨学科知识分类关联示意图(以高等教育领域、科学研究领域为例)
时空关联从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二维特征出发,将领域知识准确描绘事物结构和状态的密切联系与转化过程。例如,以旅游管理领域为例,旅游管理领域知识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和空间二维特征。从时间维度看,旅游管理领域知识在时间上具备记忆性和延续性,通过追溯历史信息可以回顾旅游管理全过程,依据旅游管理相关知识在时间序列的演变规律预测领域知识所描述旅游事件的可能趋势。从空间维度看,旅游管理领域知识描述了旅游管理领域空间特征的有关信息,由物理空间维度如地质地貌、交通位置等和人文空间维度如法律政策、经济环境、风土人情等构成(见图2)。旅游管理领域大数据所蕴含的知识时空关联性,有效描述了知识数据的动态演变,如针对某一地区的旅游管理,就需要密切结合政策变化如新冠肺炎疫情前期、中期、后期,旅游时间如旅游淡旺季,景区特色如山区、湖泊等时空关联性因素,选择适当的管理措施。
图2 跨学科知识时空关联示意图(以旅游管理领域为例)
不同领域的知识集合都有其不同规律,以应急救援领域为例,其知识来源于常识、经验与推理等,而应急事件防控大多直接与医疗救治相关联,因此,应急救援领域与医疗系统领域关联,医疗系统领域所需要的知识来源于经验案例、技术规范等。因而,应急救援领域所需要的知识服务一般要求具备学科融合、领域交叉等特点,这些知识集合基于领域的不同事件构建密切关联,呈现明显的学科融合性和领域交叉性,实现事件发展动态关联。例如,用户在获取应急常识的基础上,会产生获取相关系统案例描述的知识需求,而应急救援须在具备一定应急救援经验,掌握施救位置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医疗资源分布、物资匹配信息等知识的背景下开展[4]。
高校图书馆的跨学科知识服务基于数据驱动背景下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进行。“数据就是服务”“分析就是服务”将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趋势之一,这是一种系统性、多元性、综合性的集成服务创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涵、服务模式、服务结构等都将出现较大转变。高校图书馆以本馆资源为基础,利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用户提供跨学科知识智慧服务,是对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基于概念视角的跨学科知识智慧服务,是通过情景感知、创客、协同等特定理论,指导跨学科知识智慧服务构建的全过程。情境感知理念是指利用可穿戴设备的传感器感知用户目前所处的现实情境,提前预测用户的行为动机,并通过计算机实现用户基础数据搜集,进而满足用户的跨学科知识需求;创客理念是指依据用户自身的创意想法,通过动手实践创造为现实产品的跨学科知识智慧服务;协同理念是把本来相对独立的系统或流程,通过优化整合实现统一管理,进而满足用户的跨学科知识服务[5]。
以用户为中心,把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重要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使用大数据技术动态串联文献资源数据、用户行为数据及业务流程数据,通过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用户画像等技术,全方位、立体化掌握用户的跨学科知识需求,深入挖掘数据之间的隐性价值,获取用户的隐性需求,预测分析与用户需求相关的知识领域,从而构建精准的跨学科知识智慧服务,实现资源、空间与用户之间的有效融合[6]。高校图书馆还能够利用相关系统对用户的信息行为实施持续跟踪,重视用户获取知识的主动需求,构建针对用户知识需求的预测模型,通过提高用户知识建设精准度,进一步揭示知识的内在关联,为用户提供精准的跨学科知识智慧服务。
构建跨学科知识智慧服务需要先进技术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基于技术视角的跨学科智慧服务模式,一定要紧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的步伐,实现先进技术、智能设备与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深度融合,构建一站式跨学科知识智慧服务平台,满足用户的跨学科知识需求。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有效整合高校图书馆各种类型的学科数据资源,深度挖掘不同数据库中不同学科数据信息间的有效关联,制订统一的数据标准,构建不同学科数据间对应的关联关系,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实现海量数据的统一管理,为高校图书馆跨学科知识智慧服务提供技术支持[7]。高校图书馆要依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利用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跨数据库、跨平台的一站式检索服务,把不同学科知识资源与智慧服务有效统一,方便用户获取所需的跨学科知识资源。
跨学科是目前高校知识活动的一大特征,基于数据驱动背景,面对日益变化的技术环境与个性鲜明的用户需求,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高校师生和校外用户的综合性学术中心,应特别重视用户跨学科知识的特殊之处,尤其是在跨学科知识组织与智慧服务方面要作出适应性改变。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资源存储中心,存储有各种类型、不同学科的知识资源,具备天然的跨学科服务优势,是实现跨学科知识组织与智慧服务的基础条件。高校图书馆要想真正发挥支持与促进功能,打破不同学科之间交流的资源藩篱,为用户提供虚实资源流动的有效条件和机制保障,就一定要进一步强化知识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资源流通渠道,有效推动馆藏资源数字化进程,同时还要根据本馆需求购买学术、科研价值高的数据库资源,从而实现学科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均衡发展和有效提升[8]。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时,既要考虑知识资源的广泛性,也要考虑知识资源的学科特色和专业性,还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与管理经验,构建学科资源数据库,有效发挥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平台和知识智慧服务的协同作用。
高校图书馆跨学科知识共享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学科服务平台、技术支撑和新媒体平台建设三大部分。现在,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模式主要有商业模式、学科博客模式、本馆自建模式等,并在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中普及推广。在技术支撑方面,高校图书馆通过利用不同的信息推送技术和即时通信技术如新闻聚合器、邮件、标签等,尤其是利用目前使用群体庞大和使用频率较高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创建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入口,为跨学科知识服务提供更为坚实的平台保障。除了使用常规知识资源共享方式如资源传递、馆际互借、区域联盟等,还要重视知识资源共享空间的质量建设和功能优化,从而进一步强化跨学科知识资源的应用价值[9]。
数据驱动的高校图书馆跨学科知识组织与智慧服务,就是通过协调技术、资源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辅助创建一个能有效激发用户创造力的智慧生态环境,吸引潜在的用户群体,把高校图书馆建设成为一个汇聚知识、分享智慧的智慧服务空间。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在外部拓展与政府部门、企业公司、公共领域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文化组织的环境融合,推动微观层面知识资源的跨界、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和转化,促进宏观层面高校图书馆与智慧城市等各种智慧项目的对接,还要在内部强化智能感知体系等方面的软硬件应用,进一步完善用户行为基础数据,精准掌握用户的跨学科知识需求,为高校图书馆跨学科知识组织与智慧服务提供全面、系统的设施支撑,为高校图书馆创建一个技术、资源与人三者协调,内外环境深度融合,提供虚实结合智慧服务的智慧生态环境[10]。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跨学科知识组织与智慧服务方面已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依然存在不足,如缺乏对智慧馆员的培训与教育,智慧服务质量不高;缺乏系统化的用户需求分析工作,使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智慧服务内容与用户知识需求不相匹配等问题,不利于高校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校图书馆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发展,逐步完善,以期能够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跨学科知识组织与智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