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微课程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数字素养服务调研

2023-09-15 03:42王燕荣
图书馆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馆员微信数字

王燕荣

(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1 引 言

2021年11月5日,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指出“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1],将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也为公共图书馆培训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

微课程这一概念最早于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教授正式提出[2]。在中国,“微课”一词源于2010年1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启动的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活动[3]。胡铁生[4]指出微课具有主题鲜明、短小精悍、形式多样、适用广泛等特点。笔者将其概括为依据教学规律制作的小的知识单元,时长在10分钟以内,具有交互功能的短视频,更贴合用户的移动阅读习惯。将微课程这一形式引入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培训工作,是公共图书馆在短视频浪潮下的转型之举,也是宣传、推广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的有效方式。

2 调研情况

微信是当下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也是公共图书馆主要的资源展示平台和服务宣传窗口,其准入性门槛低,受众广泛,尤其是视频号功能为微课程的接入提供了无缝衔接,贴合用户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本文提及的微课程特指公共图书馆在微信平台上发布的数字素养教育短视频课程。

2.1 调研对象和方法

调研对象为45个公共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选定标准从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上等级图书馆名单》[5]中969个“一级图书馆”中选取:29个省级公共图书馆、15个省会城市图书馆,1个国家级图书馆。

调研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网络调查法,逐一对关注的45个公共图书馆微信号(含微信小程序)进行访问,查阅其自定义菜单、推送信息、视频号中与数字素养教育有关的栏目和短视频。调研内容包括微课程内容建设、制作方式、存储模式、栏目建设等(见表1),调研时间截止到2023年2月1日。

2.2 调研结果

从表1的调研情况可以得出:1)45个公共图书馆中,有17个公共图书馆通过微信平台提供数字素养教育短视频课程,占比超过1/3,但也有13个公共图书馆尚未开通视频号,不提供任何视频服务。2)45个公共图书馆中,有32个公共图书馆提供短视频服务,视频内容集中在图书馆宣传推广(馆藏宣传、活动公告)和阅读推广(图书推荐、讲座推荐)等方面,而数字素养培训视频占比非常小,如首都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都只有1条相关的微课程。3)已开展数字素养微课程培训的17个公共图书馆中做得较好的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杭州图书馆、长沙图书馆、广州图书馆、重庆图书馆这6个,其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入馆服务、图书馆资源使用两方面,但涉及面有限,尚未看到任何专业信息检索方面的微课程。4)公共图书馆对短视频的重视程度不一。从数量上看,截至2023年2月1日,山东省图书馆发布短视频数量最多,有1 100多条(多为讲座视频、活动征集视频展播、图书荐读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视频号发布了620条短视频(多为新闻热点),而吉林省图书馆和贵阳市图书馆只发布了1条宣传视频,且之后再无更新。5)多数公共图书馆在2021年相继开展短视频服务,并发布在微信视频号上。由于视频号平台并未提供分类展示功能,导致大量的短视频没有分类,存在关键词指向模糊、搜索功能不完善等问题,用户体验度受限。6)公共图书馆大多注重短视频制作质量,视频通常精美简洁,可以看出高品质专业团队制作的影子。

3 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微课程建设现状

对提供数字素养教育微课程服务的17个公共图书馆从微课程内容建设、制作方式、发布与存储模式、栏目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

3.1 微课程内容建设

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微课程的内容建设理应涵盖线下数字素养教育课程的各个方面,但实际调研发现,其发布的数字素养教育微课程涉及面十分有限,目前仅有图书馆服务指南和图书馆资源使用两方面,对文献检索知识、数据素养[6]能力、科研素养能力等方面都没有涉及。

3.1.1 图书馆服务指南。服务指南类微课程主要面向新入馆用户,包括入馆指南及图书馆使用常见问题、图书馆空间和阅览室分布、馆区服务政策、服务内容等信息,开通数字素养教育微课程的17个公共图书馆都发布了此类课程。以河北省图书馆的“小图说事儿”为例,主要讲解馆区饮水机的位置、读者证的办理与退还、来馆路线、预约进馆、存包流程等基本服务内容,共19个短视频课程,课时长1—2分钟。

3.1.2 图书馆资源使用方法。图书馆资源分为实体资源和数字资源两大类,将各类资源的查找、获取方式制作成微课程的形式,大大提升用户服务体验。在实体资源使用上,如“国图公开课>馆员课堂”系列微课程,每堂课7—17分钟,为用户厘清保存本、基藏本、阅览本、外借本的基本概念,讲解中国国家图书馆实体资源的使用流程,介绍图书馆智能架位导航技术,并以中文报纸和民国文献为例讲述如何快速获取文献,共12讲的系列课程对实体资源的有效使用进行简单的培训。类似的还有首都图书馆“线上借阅”、河北省图书馆“小图讲馆藏#快速找书小技巧”等微课程。

数字资源使用的微课程主要介绍公共图书馆自建和购买的各类数据库、文献管理工具及其他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主要服务于使用具体数据库的新用户,是数据素养能力培训的有益补充,如河北省图书馆的“线上资源使用”、长沙图书馆的“馆员小课堂#手机使用数字资源”等微课程。

3.2 微课程制作方式

调研中,笔者发现公共图书馆非常重视短视频制作质量,兼有动画、摄影录制、屏幕录制等多种制作方式,且风格灵活多样。

3.2.1 定制短片。定制短片包括动画短片和实拍短片,适用于图书馆服务指南类微课程,一般由图书馆提供拍摄创意和脚本,专业视频公司负责制作,方式灵活多变。动画短片有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国家图书馆攻略”和首都图书馆“线上借阅”;实拍短片有河北省图书馆的“小图说事儿”、杭州图书馆的“杭图无障碍服务”等。

3.2.2 屏幕录制。通过录屏软件对PPT课件、电脑或手机演示操作等实操性技巧进行录制、讲解、编辑而成,此类微课程制作成本低,制作方便,适合资源查找、工具使用、步骤讲解等实操内容为主的检索类课程。例如,山东省图书馆的“鲁图数字资源馆外登录方法”、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中文报纸查找”、长沙图书馆的“馆员小课堂”等课程都是屏幕录制剪辑而成。

3.2.3 混合剪辑。为保障视频呈现效果,微课程制作可采取多种风格混合剪辑,flash素材和媒体制作环节可以依据授课内容灵活调整,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员课堂”是讲座录制、电脑操作录屏、实拍短片3种方式混合剪辑制作。实际操作中,除了动画短片,大多微课程会采用两种以上的制作方式,最忌采取纯讲座录制的单一方式。

3.3 微课程发布与存储

微信是数字素养教育微课程的主要传播平台,基本实现微课程发布与存储一体化需求。微课程时长短、容量小,与微信平台发布灵活、存储便利等特点相匹配,有利于数字素养培训的传播分享,缺点是视频分散、管理难度大。因此,为兼顾微课程长期保存和知识化管理,应采取“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双模式,在图书馆网站开辟同名专栏,进行网站存储备份,将所有微课程依据课程主题分类存储,同步推送,实现两种访问和存储途径。

3.4 微课程栏目建设

调研中的45个公共图书馆,只有中国国家图书馆将数字素养教育微课程作为专栏归类在微信公众号功能栏“国图公开课>馆员课堂”中,其他公共图书馆均将微课程发布在视频号中。由于视频号不具备分类展示功能,导致所有的短视频都混杂在一起,没有分类,没有主题,搜索不完备,要查找所需课程只能逐条翻阅,用户体验感较差。因此,数字素养微课程要区别于公共图书馆推送的其他视频,必须设立专栏,创建具有自身特点的品牌栏目,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功能实现。

此外,微课程视频制作完成后,公共图书馆要及时把视频整合到数字素养培训专栏中,并依据课程内容、学科、主题等类别对视频进行整理、分类,建议按照《国家图书馆MOOC元数据著录标准》[7]进行知识组织加工,依据关键词标签,最终形成某一主题的系列视频集,以方便用户开展对同一主题不同课程的案例学习。

4 数字素养教育微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4.1 提高微课程受重视程度

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国内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一直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用户数字素养教育没有纳入公共图书馆应尽的义务和工作职责中,数字素养教育处于可做可不做的模糊境况[8]。加之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培训方式,目前尚未引起公共图书馆足够的重视,导致微课程建设缺乏相应的规范,经费、人力和协调机制都受到了制约。调研发现,各公共图书馆对微课程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如45个公共图书馆中有2/3的图书馆从来都没有发布过与数字素养教育相关的短视频,在17个开展数字素养微课程的公共图书馆中有半数自开通短视频服务以来仅发布过1—2个相关作品,如山东省图书馆推送视频量为1 100多条,其中与数字素养相关仅有1条。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亟须提升数字素养服务意识,组织专业人才,加大公共图书馆微课程培训建设。

4.2 完善微课程知识库建设

4.2.1 微课程选题。调研发现,各公共图书馆发布的短视频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宣传(阅读推广、活动宣传、诗文朗诵展示等)、知识分享(馆员荐书、馆藏介绍、讲座录像等)、时事热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党员教育等)等方面,对比之下,数字素养教育微课程建设数量之少、更新之慢、内容之缺,落差巨大。没有资源的网络教学是无源之水,因此,做好课程设计与开发是微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

数字素养教育微课程的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1)定位明确,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微课程必须始终围绕用户资源需求与服务需求,教学内容以解决用户实际使用问题为主。2)微课程建设是一个分层推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既要把握微课程小而专、专而精的建设方向,又要明确教学体系和规划,有步骤、有逻辑地建设自有课程素材库,通过知识管理、知识服务,构建完备的数字素养培训知识库。3)转变选题类型,依据短视频用户浏览特点,引入社会热点话题,从公共图书馆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将话题与公共图书馆的人、文献、事相结合,更容易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关注度与影响力。

4.2.2 微课程内容定制。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微课程面向所有社会公众,受众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学习经历,这就需要授课馆员考量、分析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差别,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教学对象的数字素养需求,笔者初拟了以下几类课程:1)面向公众的“泛化”课程,提升公众数据素养能力,如提供医学数字素养的培训课程,包括如何查找医学信息、如何进行在线健康咨询等;2)面向不同专业学科的用户群体定制课程,如面向经管类用户可侧重于讲授商业信息、商业案例的检索、竞争情报理论与方法、市场需求数据分析等;3)面向家长的教育资源搜寻类定制课程,如儿童启蒙、儿童教育资源检索与获取,儿童书单、儿童网站推荐等用以提升家长搜索教育资源的能力[9];4)面向老年读者的设备操作类定制课程,如计算机及手机软件的常用操作等。

4.3 优化微课程管理服务

数字素养教育微课程知识库由一个个主题鲜明的案例视频构成,绝不是教学素材的简单堆砌[10]。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指微课程视频本身的制作,还包括资源数据的知识组织管理及后期维护。

4.3.1 微课程知识组织。短视频这一形式能很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碎片化的数字素养学习需求,与微课程的主旨相吻合。例如,金陵图书馆依托抖音短视频平台推出的“金图小课堂”以专辑连载的形式发布系列短视频,形成较好的社会传播效应[11],但限于目前短视频平台的非分类展示功能,导致微课程过于分散,不方便查找。因此,微课程若要区别于公共图书馆推送的其他视频,可以在微信公众号自定义菜单增设数字素养培训专栏,既能整合自建的微课程资源,又方便馆员管理维护,还便于用户查找获取课程。

此外,为方便用户快速定位所需课程,还应对每条微课程添加主题词、关键词等标签,进行简单的编目管理。在实际处理关键词时,应在传统知识组织方法上稍作修改,从用户角度考虑问题情境,以更加人性化的问题指向型对微课程进行归类,可设为资源使用、入馆服务两大类,每个大类下面分别设置二级类目,二级类目设置主题词并对应某一具体问题。这样读者可以在浏览专栏时更明确地定位待咨询问题的所属类别,进而浏览或检索相关微课程。

4.3.2 微课程后期维护。微课程制作完成后,应在发布之前送专家审查,审查通过的可上传至数字素养专栏发布,审查不通过的则需继续修改。技术馆员随后完成栏目维护、功能更新、存储备份等具体操作,授课馆员负责回复用户留言。在功能上,微课程支持用户浏览和检索以获取相关视频,在播放页面支持“点赞”“分享”功能按钮,馆员可以在后台对播放量、点赞量、分享量进行热度统计。另外,公共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用户的评价来获取建设和服务方面的建议,从而更好地掌握用户的信息需求,保证微课程的有效更新。

4.4 组建微课程专业团队

微课程的制作和发布包含课程设计、视频拍摄、后期制作、平台管理维护、读者答疑等诸多环节,调研发现,目前公共图书馆微课程工作主要是馆员兼职开展。馆员可以制作简单的视频课程,但复杂的视频课程则容易受专业程度、技术手段的制约。因此,公共图书馆应组建微课程专业团队,从全馆范围内征集、选拔视频专业人才构建全职人才队伍,包括学科馆员、专业检索教学馆员、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馆员、多媒体制作人员(负责视频录制与剪辑、动画制作等)、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课程发布与维护)、美工设计人员等,并逐步建立团队工作协调机制和管理机制,打通微课程制作与发布全流程环节。团队具体任务流程如下:1)授课馆员对课程内容和视频预期效果进行初步设计和脚本规划;2)制作团队知悉课程内容,沟通拍摄方案;3)录制环节应保证录制质量;4)后期剪辑要剪辑拍摄素材,穿插教学所需的特效、动画等要素,使视频更加流畅并具备一定的艺术效果。此外,还要对视频的画面、声音、字幕进行审核。专业的微课程团队能有效缓解目前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微课程开展不足、视频发布数量少的局面。

5 结 语

微课程是现代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符合当下短视频市场潮流,公共图书馆能否及时调整用户培训策略,找准发展定位,将直接关系到公共图书馆社会影响力和公众服务辐射范围。调研发现,短视频尚未引起公共图书馆足够重视,利用微信平台开展数字素养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整体受关注程度不高。公共图书馆要真正担负起社会公众的数字素养导师、知识集成者的角色,还需要在自媒体环境下积极调动自身能动性,加大建设力度,才能获得公众更广泛的认可,收获更大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馆员微信数字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答数字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微信
数字看G20
微信
微信
成双成对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