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坤,刘东亮
(中国民航大学 a.外国语学院;b.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天津 300300)
1994年,美籍印度裔学者库玛(B. Kumaravadivelu)首次提出了“后方法”的概念,宣告了语言教学“后方法时代”的来临[1]。然而,后方法并不是对教学法的否定与排斥,而是对教学法的超越与重建,最终目的是形成一种多元、灵活、自由的个人教学实践理论[2]。2020年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外语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3]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在后方法的范式下,把多种流派的外语教学法和信息技术相融合,是外语教育者亟待探索的问题。
外语教学法是依据哲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科学成果,对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作科学的解释,并总结、概括出外语教学的规律,以指导外语教学再实践的独立的科学体系[4]。然而,仅从外语教学法或信息化技术自身出发,很难厘清两者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尝试把双方统摄到一般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体系中,在更广阔的视域下观察信息化和外语教学法的定位,为二者的融合构建理论框架。
1.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对于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内涵,学界众说纷纭。潘懋元将其定义为“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5]。薛天祥将其表述为“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6]。谢安邦则认为其是“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7]。从信息化背景出发,本文借用了杨梅玲和毕晓白设定的教学方法体系[8]。该体系区分了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几个概念,构建了一个“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系统,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系统
2.外语教学法和信息化的定位
早在1986年,安东尼(E.M.Anthony)提出了外语教学法三个层次的概念:“思路”(approach)、“方法”(method)和“技巧”(technique)[9]。但后世学者对外语教学法的定义有诸多争议。理查德和罗杰斯(Richards &Rodgers)认为外语教学法体系包含教学原理、方案设计和教学程序[10]。王才仁等提出了教学法概念的五层次论[11]。袁春艳构建了教学原理、教学方案设计和课堂施教程序三层外语教学法体系[12]。可见,外语教学法涵盖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式的各个方面。
外语教学法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诸多派别。其中很多是在特定语言学流派的影响下形成的[13]。这类外语教学法具有明确的教学原理,面向教学的全过程,属于“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系统中的“教学模式”,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任务教学法等。另一些外语教学法并无完善的理论基础或不涉及教学全过程,属于“教学策略”,包括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法等。
信息技术则处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系统中“教学手段”的层面,受“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统摄。因此信息化只有在融入外语教学法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助力于外语教学。正因如此,2020年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才使用了较为谨慎的措辞,一方面倡导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避免“唯技术论”的倾向。
后方法时代强调多元教学法的综合与重构。然而,不同外语教学法对信息化的适用程度存在差异。俾便考查,我们沿着外语教学法发展的脉络,对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逐一进行梳理。
1.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和听说法
这三个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占据着重要地位。语法翻译法是中世纪欧洲人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时所采用的方法,主张把语法作为教学起点,以阅读为主要目标,遵循语法大纲,课堂教学模式为“语法讲解——翻译练习”。19世纪中期,直接法兴起,重视口语,强调在语言和真实世界之间直接建立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把外语与实物、图片和行动结合起来。20世纪40年代,听说法兴起于美国。听说法的理论基础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口语为主要目标,以句型分级列表为大纲,课堂教学模式为“句型—重复操练”。
在外语教学中,语法、翻译和句型一直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讲解、练习、直接关系和重复操练等教学方式仍然有效。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为讲解、练习、操练提供更加便利的媒介,可以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方便在语言和真实世界之间直接建立关系。实际上,从当前流行的微课、线上词汇语法练习和线上口语操练中,依稀能分辨出上述几种教学法信息化的踪影。
2.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
20世纪70年代,基于海姆斯(D.H. 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韩礼德(M.A.K. Halliday)的功能主义语言学,交际教学法迅速兴起。交际教学法放弃了传统的语法大纲,转向“功能—意念”大纲。交际教学主张通过真实的和有意义的交际学习语言,强调流畅性并包容错误[14]。
进入80年代后,交际教学法分化为弱势交际法和强势交际法。弱势交际法视交际活动为教学的手段,肯定了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必要性。强势交际法则认为语法知识可以在交际活动中自然习得,反对有意识地学习。任务型教学法脱胎于强势交际法,认为学习者的语法建构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通过创造一种条件使学习者全神专注于意义、说或做,能够最有效地促进这一过程[14]。
20世纪90年代,任务型教学法全面兴起。在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指以真实世界为参照、以形成语言意义为主旨的活动,分为“真实世界任务”和“教学任务”[15]。魏永红总结了任务的三个特征:一是重视沟通信息,解决问题,不强调语言形式;二是强调任务具有真实性,不是“假交际”;三是评价重点在于任务的完成度[16]。
交际法与任务型教学法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在做中学,重视真实、有意义的交际活动。这一方面与信息技术存在广阔的融合空间。
3.混合式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法应运而生。混合式教学法是一种将课堂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模式[17],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8]:(1)适应型混合(Enabling blends):重点是为混合式学习提供途径和便捷方式;(2)加强型混合(Enhancing blends):对教学法的补充,未从实质上改变教与学的形式,在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中加入额外的资源和补充材料,如线上材料;(3)转变型混合(Transforming blends):教学法本质上的转变,学生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变为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者(借由动态交互平台实现),如翻转课堂。
项目式教学法指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和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19]。项目式教学法强调“在做中学”,与任务型教学相似,也注重项目的真实性,强调合作学习,不进行语言控制。不同之处在于,项目往往是多个任务的结合,并且时间跨度更大,可以延续几周乃至一个学期。
以上两种教学法指向局部教学环节,属于“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系统中的“教学策略”。混合式教学本身就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教学手段”对上层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冲击的结果。
外语教学法中最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当是任务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法。在这两种教学法中,真实文本构成教学的重要材料,真实、有意义的交际和“在做中学”是教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评价与测试需要课下完成。这些都开辟了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路径。
我校自2017年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采用项目式为主、多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构教学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基于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针对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横跨整个单元的大项目(grand project)和多个面向具体知识、技能的小项目(mini-project)。现以《新大学英语习察篇》第一单元为例[20],如表2所示:
表2 项目式单元模块设计案例
单元小项目从教材内容中提炼,注重知识和技能训练;大项目取自课外,不仅与单元主题相关,还应用到小项目中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兼取时间跨度较短的课堂任务和较长的课外项目,注重真实性、交际性,融合了任务型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同时注重语言聚焦,包含一定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的要素。这种综合、灵活的教学模式,契合了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实践理论。在改革教学法的同时,也推动了外语教学信息化,普及了线上学习、测试平台,建成了包含多屏显示系统、可移动桌椅、分组投屏系统的智慧教室。基于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实践,信息技术应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为外语教学提供助力:
(1)拓展交际媒介,构建真实任务。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可以为交际提供更多媒介,丰富交际活动的形式、对象与内容,增加交际真实性。如,可以设计一个“新闻评论区”活动,学生分组设计新闻报纸,提交到网络平台,随后其他学生跨班级在评论区发表评论和建议。这种新型的评价和反馈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反馈的即时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加互动的真实性。另一个案例是“推文设计”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特定话题设计微信推文。在评价环节,由教师修改各组终稿,并推选优秀推文发表至学院的英语学习公众号。该项目可以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及新媒体编辑技能,契合任务型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采用真实性任务的基本原则。
(2)提供真实素材,促进沉浸式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教师更容易获取真实的文本和音频、视频素材,有利于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下培养文化意识和提升学习动机。例如在讲解“经济危机”时,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图片和影音片断,引导学生沉浸于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时绝望的氛围中,继而引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能够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在课外项目中,让学生分组调研大萧条时期工人、农民、退休军人的境遇,要求学生融合文本、图片、影音等多模态形式,借助智慧教室的分组投屏系统进行展示与互评。在这一案例中,信息技术重新定义了项目设计的内容与边界。
(3)提供在线课程,促进自主学习。无论是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还是项目式教学,由于交际与任务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语言知识的聚焦和输入需要学生在课下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因此,教师应提供录课、微课、练习,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在线课程提供传统教学中课上讲授的语言知识和任务或项目所需的支撑知识,以课文结构梳理、语言点讲解、听说读写译技能和项目所需技能讲解为主要内容。线上练习主要使用U校园和UTalk的在线课程,实现口语操练、词汇和语法训练。信息技术为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源平台、传播媒介和监控手段。
(4)提供线上测试,实现即时评价。由于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都以课堂活动为主,强调任务、项目的完成性和交际的流畅性,对于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有所忽略。因此,应当加强语言准确性训练,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线上测试和即时评价强化语言学习效果,主要由iWrite作文批阅、iTest线上测试和自建题库实现。在实际使用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如学生对机器批阅作文不信任、线上测试存在替考和网络中断等,需要进一步探讨应对之策。
信息技术只有融入外语教学法,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后方法视域下,面对诸多外语教学法流派,教师应当结合本校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实践,综合运用、灵活选择以项目式为主、多种教学法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方案。然而,“教无定法”,推进外语教学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二者将来必定会产生更多互通互融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