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安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从作品类型上来看,中国画向“现代”转型选择的是一条“现代化”的路线,用现代化的方式改变传统画风,用现代化式的作品诠释中国画的“现代”问题。
之所以说中国画的现代是“现代化”方式,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
其一是强调“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主张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有传统也有现代性气息,这在画评或其他方面多有这样的描述和论题。所以,“传统与现代”二者相加才是主张者认为的现代之路,二者不能割裂。
刘进安/米脂枣林图 纸本水墨68cm×52cm 2021年
其二,改造“原图”(即传统绘画图式)是中国画现代化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改造原图也就保留了原图,在原图基本盘不变的情况下向现代演变和转型,这条路径实际上是早期“中西融合”与“洋为中用”的升级版,都是在“原图”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与观点。
表现最突出的实例是展览类作品,这类作品放弃了中、西各自的表现方式,却把中、西两种方式合而为一拼凑成折中的一种图景。就人物画来说,人物群像组合的密集拥挤型是这类画作的基本特点,为了烘托气氛,在具象写实系统中画家可以放弃时间、地点、人物,把想要的人物拿过来堆出同样的表情。这些画面是舞台化和亮相式的。就像是画家把所有的人间好事儿放在一块儿,把所有技法手段放在一块儿,不问东西,也不问青红皂白一通混搭混用,技法混搭,人物混搭,意思混搭。只要好就行,只要能入选就好。这类好上加好的画面是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或许说不准确,但这种改造的方法和结果却能体现出画家对于“现代”这个词的认知与理解。
其三,改造原图,必然流失艺术的原创能力和原创性作品。有人会说,中国画的历史就不是原创的历史,中国画是一个传承的画种,是继承的画种,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一代代往下传的画种,认为中国画不需要原创,那是无根无据的野路子,不靠谱,所以才不支持、不主张。
可见,改造和转型的“现代”其结果必然是技法形式上的加减法。在20世纪80年代,认为方形纸构图是现代的,大家由传统的竖条幅改成方形画;在90年代认为“构成”是现代元素,又有大批构成式的水墨画作产生,在这之后,变形、抽象和综合材料绘画伴随着时事的变化陆续登场,直至今日。
综合来看,中国画向现代转型是出于外部的影响,并非中国画自身内驱力的驱动,更像是被转型、被现代,或者是规划出来的转型和被要求的现代。这样看来,向现代转型与走向世界可以合成一个内容来理解,意思是,中国画的转型是为了走向世界与世界艺术接轨,追求与世界艺术同步。也就是说,在进入世界之前自己首先要现代起来,不然就不能与世界接轨或同步。至于怎么现代,要什么样的现代,或者我们能做出什么性质的现代反而是无关紧要的。
现代化与现代艺术不同,“现代化”的中国画不是现代艺术序列方式,它不具有现代艺术的性质,不具备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生成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国画在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情绪,是我们“也能现代”的心理和叫板式的情绪,或者把老祖宗拿出来再次证明我们也早于那个现代之前的自信。另外,还要注意在我们自己家里是一个现代艺术的反对者、否定者,一旦涉及外面世界却又表现出唯恐自己不现代的那副模样……
现代不是做给别人看的,现代也不是集百家之长拼凑出来的,现代不是做样子,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也能现代”的虚荣心。真实的现代无须对比世界,也无须要求被认可。
为了现代而现代,不仅不能实现现代意义上的转型,反而会失去原有的优势,不中不西有可能成为现代化方式的结果。事实上,现代艺术并不是艺术的目的,现代化也不是实现艺术转型的目标,没有哪种艺术可以成为恒定的艺术,它只是代表了那个时期的艺术。所以,在走向世界之前,中国画不是现代的问题,而是是否具有了表达事物观点能力的问题,表达方式变了艺术会改变,语言变了方式方法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