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探讨

2023-09-15 11:36吴水文
江西农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化学农药安溪县晚稻

吴水文

(安溪县官桥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福建 安溪 362441)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温度适宜,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几乎全年无霜,特别适宜水稻种植。安溪县目前水稻种植面积15.3 万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因地制宜推广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大力发展特色稻种植,为此安溪县在2021年—2022 年开展了安溪县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探讨研究。

1 烟后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概述

针对安溪县水稻种植滥用化肥、化学农药,造成的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应从水稻生产的源头管控,减少化学农药、化肥使用,形成以水稻生态管理(合理轮作、品种选择、培育壮秧、选择适宜栽植方式、合理控肥水)、晚稻绿色防治(物理防治、生物农药防治为主、化学农药防治为辅)、晚稻套种、轮作绿肥为核心的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

1.1 水稻生态管理是水稻绿色栽培的基础

1.1.1 合理轮作

采用合理耕作模式,轮作换茬,如烟-稻轮作模式、烟-稻-绿肥模式、花生-水稻轮作模式等。

1.1.2 品种选择

选择经当地引种试种成功的优质、特色、高产、抗病水稻品种,晚稻选择特种紫两优737 品种(闽审稻2020067),该品种是籼型两系杂交糯稻品种,由福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

1.1.3 培育壮秧

培育壮秧前需对种子进行处理,种子处理包括盐水选种、晒种、药剂浸种、催芽等措施。采用湿润育秧,控制叶片生长,促进根系发育。晚稻育秧温度高,及时通风护苗,应采用搭架遮盖防虫网。秧龄控制在25 ~28 d,2 叶1 心期,每667 m2施复合肥10 kg 作追肥,移栽前7 d 每667 m2施复合肥15 kg[1],培育叶片直立、展开、健壮、适龄、多蘖的秧苗。

1.1.4 选择适宜的栽植方式

晚稻种植时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地区气候高温高湿,应采取宽行窄株种植方式。移栽植株株行距以20 cm×26.7 cm 为宜,每667 m2移栽1.25 万丛左右,每穴插6 ~7株基本苗,保证大田每667 m2基本苗数为7.5 万~8.75万株左右。保障水稻具有高产的群体结构,促使水稻穗多粒大,以提高水稻产量。

1.1.5 合理控肥水

(1)施肥的原则是前期重施基肥,后期少施追肥,以提高水稻千粒重、增加产量。肥料的选择,应坚持绿色环保的理念,应尽量选择有机肥、生物肥、水溶肥、稀释肥[2-3]。施足基肥,在翻耕土地时每667 m2施有机肥200 kg、有机质菌肥20 kg、高效复合肥10 kg。移栽3 d 后每667 m2施水稻水溶肥5 kg 加5 kg 碳酸氢铵作分蘖肥,提高水稻有效分蘖;在水稻分蘖盛期每667 m2用速溶硅肥100 g 兑水50 kg 进行根外追肥;为控制无效分蘖,进行烤田,复水后每667 m2施含氮水稻水溶肥10 kg可增加水稻每穗的颖花数,促大穗,提高水稻结实率;抽穗前5 d 每667 m2施含氮钾水稻水溶肥5 kg,间隔10 d 一次,可增加粒重。

(2)科学灌水,农业用水必须符合国家灌溉水质标准,水稻在不同生育期对水分需求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管理[4]。寸水缓苗可以促进水稻早生长、发育;当田间有效分蘖达到要求时,烤田4 d 以控制无效分蘖;抽穗期保持3 cm浅水层,有利于整齐抽穗;抽穗整齐时,保持田间水层1 cm;生育后期采用间歇灌水的方法,生育期较长的特种稻成熟期较长,不宜过早断水,应保持适当水分,以利于稻米转色及各种有益元素形成,以在收获前5 d 断水为宜。

1.2 水稻绿色防治技术是减少农药施用量的关键

在应用水稻绿色防治技术集成模式时,应坚持病虫田间预测预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坚持专业防治,地形平坦或连片种植地区统一由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队承包,采用人工或植保无人机统一喷洒农药,减少农药使用量,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5]。

1.2.1 物理防治

①每30 亩安装一盏黑光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螟虫、稻纵卷叶螟、叶蝉、灰飞虱、蚜虫,或使用糖醋酒溶液诱杀稻纵卷叶螟、二化螟。②利用成虫的趋黄性,使用黄板+性激素可诱杀三化螟、二化螟成虫、稻纵卷叶螟,待黄板粘满需更换。③扎谷草把,引诱蛾类在草把上产卵。

1.2.2 生物防治

①利用稻田埂、水沟渠种植豆科作物并适当保留杂草,以便保护水稻害虫的天敌。②利用稻螟赤眼蜂防治,防控方法:每667 m2放置1 万个赤眼蜂虫卵,每667 m2设4个悬挂点,每个点放置2500 颗虫卵卡一张。释放时间分别为8 月上旬,9 月中旬左右,共2 次,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粘虫、稻螟蛉等害虫。③生物农药防控。使用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在插秧前3 d 每667 m2用200 g 生物农药兑水45 kg 喷雾,可防治缓苗期的稻叶蝉、二化螟、三化螟。或使用微生物农药,每667 m2用1000 亿/g枯草芽孢菌200 g 兑水45 kg 喷雾防治纹枯病、稻瘟病。在稻纵卷叶螟害虫发生初期或卵孵化盛期,每667 m2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60 mL 兑水45 kg 喷雾防治。使用抗生素类农药,在二化螟幼虫二岭期、三化螟螟卵孵化初盛期,每667 m2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 mL 兑水45 kg 喷雾防治。对于白叶枯病,每667 m2用2%春雷霉素100 mL 兑水45 kg 喷雾防治。对于稻曲病,在分蘖盛期每667 m2用2.5%井冈霉素A 水剂40 mL 兑水45 kg 喷雾防治。对于稻立枯病,每667 m2用72%链霉素5 g 兑水45 kg 喷雾防治。④推广采用稻田养鸭技术,采用本地田鸭品种,选择个头小、体重在2.5 kg 左右、抗病性强的鸭,每667 m2放养15 只为宜。稻田养鸭的优势:鸭在稻田不停觅食,可以除去稻田杂草,代替人工除草。鸭子觅食活动可以促进水稻植株发育、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可以改善穗形,增加抗病性,提高产量,鸭的排泄物还可以增加稻田里的有机肥料,稻鸭共作能减少稻田病虫草害。

1.2.3 化学防治

根据田间病虫预测预报,暴发性害虫及多种害虫发生时,应及时选择适宜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化学农药防治应遵循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原则,严格按照有关操作程序选择适宜的农药种类,确定施药适期,合理配制农药,注意选择施药器械。

1.3 稻田套种绿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减少肥料施用量的保障

在传统“晚稻-冬闲”耕作模式下,晚稻收获后,农村劳动力问题,以及山区高海拔、气温原因导致稻田冬季闲置。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采用“晚稻-绿肥”模式,绿肥可选用紫云英。紫云英是一种豆科植物,具有固氮作用,可减少下一茬作物或晚稻氮肥使用量,紫云英的根、茎、叶通过翻压、压青技术,适宜的营养物(氮素)通过腐熟菌剂作用,在一定温湿度、酸碱度、土壤透气量等条件下分解为有机质、氮、磷、钾、钙、镁等,分解产生的有机酸能使土壤中难溶解的磷、钾转化为能有效被作物吸收的磷、钾,能有效减少晚稻化肥施用量。紫云英栽培需注意的事项有:一是适时播种,秋播绿肥,在晚稻收获前40 d 左右(9 月中旬)在稻田内播撒绿肥早熟品种闽紫1 号。二是确定播种量,晚稻紫云英播种量一般每667 m2为3 kg左右。三是适时收割,为保证紫云英产量高,需分批收割后堆肥、沤肥,然后在下一茬作物整地时直接进行压青或翻压作肥料。

2 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与晚稻传统粗放种植技术的试验对比

在安溪县官桥镇石岩村、石林村、益林村,以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为处理,以晚稻传统粗放种植技术(密植、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化肥)为对照,2021 年—2022年连续两年进行晚稻产量、种植成本、农药投入、肥料投入、碾米品质、土壤养分监测等方面的试验,并进行对比分析。

2.1 试验方法

在安溪县官桥镇石岩村、石林村、益林村每年各设置1 个试验点,每个试验点进行区域重复对比试验。每个点设置重复3 次,每个重复区设置1 个处理(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1 亩、1 个对照(晚稻传统粗放种植技术)1亩,每个试验点共计3 个处理,3 个对照。

2.2 试验结果

2.2.1 晚稻产量对比

由表1 可知处理(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对比对照(晚稻传统粗放种植技术)水稻产量增长情况,石岩村在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下晚稻两年的平均产量为459.5 kg,比对照427.0 kg 增产32.5 kg,增幅7.6%;石林村在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下晚稻两年的平均产量为446.1 kg,比对照411.5 kg 增产34.6 kg,增幅8.4%;益林村在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下晚稻两年的平均产量为480.5 kg,比对照447.0 kg 增产33.5 kg,增幅7.5%。由此表明,在3 个试验点,处理对比对照均有明显增产。

表1 产量对比

2.2.2 晚稻种植成本对比

由表2 可知处理(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对比对照(晚稻传统粗放种植技术)水稻种植成本增长投入情况,石岩村第一年在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下种植晚稻的成本比对照增加4.3%,第二年在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下种植晚稻的成本比对照增加1.3%;石林村第一年在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下种植晚稻的成本比对照增加3.4%,第二年在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下种植晚稻的成本比对照增加1.1%;益林村第一年在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下种植晚稻的成本比对照增加4.6%,第二年在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下种植晚稻的成本比对照增加1.4%:由此表明,处理对比对照的种植成本投入第一年略有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第二年减幅较大,整体增加投入比例不高。

表2 种植成本对比

2.2.3 晚稻种植效益对比

由表3 可知处理(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对比对照(晚稻传统粗放种植技术)水稻种植效益增长情况,石岩村在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下两年种植晚稻的平均种植效益为1755.4 元,比对照1555.7 元增加199.7 元,增幅12.8%;石林村在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下两年种植晚稻的平均种植效益为1657.8 元,比对照1447.6 元增产210.2 元,增幅14.5%;益林村在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下两年种植晚稻的平均种植效益为1863.9 元,比对照1672.7 元增产191.2 元,增幅11.4%。由此表明,3 个试验点处理的种植效益比对照都有明显增加。

表3 种植效益对比

2.2.4 农药、肥料投入费用对比

由表4 可知,处理(物理防治、生物农药防治、有机肥、生物肥料)对比对照(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化肥),农药、肥料投入费用的减幅在8.0%~10.6%之间,第一年投入减幅在8.0%~8.7%之间,第二年投入减幅在9.9%~10.6%之间。处理比对照两年平均投入减少幅度都在8.9%以上。结果表明,处理的晚稻农药、肥料投入费用低于对照。

表4 农药、肥料投入费用对比

2.2.5 碾米品质对比

2022 年随机抽取3 个试验点的稻谷,处理、对照各取一个样本,进行加工碾米鉴定(见表5),处理两年平均糙米率79.6%、平均精米率69.6%、平均整精米率57.7%、平均长度6.3 mm,与对照两年平均糙米率79.1%、平均精米率69.2%、平均整精米率54.7%、平均长度6.07 mm 相比可知,糙米率、精米率受栽培措施影响较小,栽培措施对整精米率、稻米长度有一定影响。由此表明,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下稻谷碾米品质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表5 碾米品质对比

2.2.6 2022 年土壤主要养分监测对比

2022 年随机抽取3 个试验点的土壤,处理、对照各取一个样本,进行土壤养分指标测定。由表6 可知,处理的有机质含量平均值比对照高8.3 g/kg,处理的碱解氮含量平均值比对照高44.4 mg/kg,处理的速效磷含量平均值比对照高7.3 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值比对照高17.4 mg/kg,处理的pH 平均值为6.1,对照的pH 平均值为5.87。由此可见,处理的土壤养分主要指标明显高于对照,土壤为弱酸性,酸碱度有待改善。

表6 土壤养分测定情况对比

3 结论

试验证明,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在晚稻产量、种植效益、农药投入、肥料投入、碾米品质、土壤养分等方面都优于晚稻传统粗放种植技术。具体表现:一是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减少农药残留量。二是有机肥、生物肥料、绿肥紫云英的还田,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肥力利用率,减少化肥投入,减少环境污染。三是稻鸭共作技术可提高晚稻产量、品质,为稻田提供有机肥料,减少病虫害发生,可减少农药、化肥投入。

由上可知,晚稻绿色栽培技术集成模式能保障晚稻稻米的绿色无公害、质量安全,提高晚稻种植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促进农民增收,适合在安溪县的晚稻种植中推广应用。目前大多数农民仍然采用晚稻传统粗放种植技术,采用晚稻绿色栽培技术的不多,农技推广人员应积极加大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猜你喜欢
化学农药安溪县晚稻
游鼓浪屿
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实现使用量零增长 省植保站组员参加国家』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关键技术
化学农药在植物保护中的注意事项
化学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与防治
早熟莲藕-晚稻栽培技术
茶悟
中国梦,朴实梦
树梢上的月亮
2014年晚稻新品种生产试验
统计局:2013年11月我国化学农药产量同比增长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