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礼(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普外科)
胆囊炎是胆管系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其发病原因是各种因素引起胆囊壁的炎症和(或)结石。胆囊管开口处出现炎症,会产生大量脓性分泌物,可造成胆管炎;如果胆管狭窄则可引起梗阻性黄疸,急性期易反复发作而形成胆囊炎,慢性期易反复发作引起胆囊癌。当急性化脓性结石掉入胆管时,结石常会嵌顿并在胆囊内形成结石梗阻,造成炎症。慢性胆囊炎常由急性化脓性胆汁性胆管炎演变而来。近年来,胆囊炎发病率逐年提升,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胆囊炎根据病情分类,可分为慢性胆囊炎和急性胆囊炎两种类型,因性质不同,其疼痛的症状也不尽相同。其中慢性胆囊炎常见的症状是右上腹部的疼痛,一般是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会有右上腹的胀痛,严重的会波及到右肩和后背。而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则是右上腹部剧烈绞痛、胀痛或刺痛,这种疼痛通常也会蔓延到右肩和后背。胆囊内有一层非常薄的肌层。胆管没有,因此通常疼痛的感觉为胀痛。如果胆囊内部出现结石情况,在挤压、收缩的过程中,会引起胆囊肌肉绞痛。一般而言,绞痛是一种类似于肌肉抽筋的疼痛。这种绞痛可以是肠绞痛,也可以是胆痉挛。而右肩和后背的疼痛多指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处出现的放射性疼痛,更为直观的描述是右腰部和后背,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考虑是由于胆囊炎、坐姿不良、肌肉劳损等原因引起的疼痛。
低热,即口语所说的低烧,是诊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低热通常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胆囊炎所致,在慢性胆囊炎中较为少见。该疾病有时会出现低热、高烧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休克。此外,发热、白细胞增多,都是细菌感染的特征。低热通常将温度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和超高热四种。低热在37.3℃~38℃,而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6.5℃~37.2℃,属于口腔测量所得温度,中等热一般是38.1℃~40℃,40℃~41℃为高热,而超过41℃就叫超高热。
腹胀主要是因为肠道积气太多,临床导致腹胀的主要原因有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生理性的是由于长期不锻炼,尤其是卧床不起的人,吃饱了以后胃肠蠕动会变差,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人,会有明显腹胀的症状,可以通过局部的按摩来缓解。但引起腹胀的主要是病理因素,如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等。肠梗阻引起的腹胀要考虑病因,如肿瘤、粪便等机械性疾病,要进行手术治疗。而胆囊炎是由于胆汁不能正常排出,导致胆汁排泄不畅,由此便会引起腹部胀气,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时候,胃部会出现火烧、上翻等感觉。一般胃部在进食后撑到一定程度后,会发出一种反馈讯息,告诉人体已经吃饱了。这就是有些人在节食的时候,会出现厌食的情况,吃一口就会觉得饱,然后就不想再吃了;但如果是经常大量进食的人,那么胃就会变得非常的胀。在感染的早期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是由于局部的感染诱发植物神经紊乱,从而引起胃肠道功能的紊乱。如果恶心、呕吐症状下的胆囊炎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或者是治疗不及时,就会出现胆囊穿孔的情况,胆囊穿孔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弥漫性腹膜炎,此时腹痛会加重,同时还会出现发热、呕吐加剧的症状。
有些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不愿意多吃油腻的东西,这是因为肝脏细胞的细胞膜被破坏,会分泌出转氨酶,导致厌食症、食欲下降、乏力等症状。而胆囊炎不同,胆汁是用来消化脂肪的,所以吃油会让胆囊收缩,产生胆汁,一旦胆囊收缩,就会感觉到疼痛,难以忍受后便不再想进食较为油腻的食物了。因为胆囊炎会较大程度损伤胆囊的功能,造成胆汁的排泄能力变差,从而影响到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如果长期没有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消化不良等情况的发生,进而造成体重下降、免疫力降低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
黄疸是指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的皮肤、黏膜和巩膜(眼睛白)的黄染。胆囊疾病一般不会出现黄疸,但个别情况下会有轻微的黄疸,如果波及胆管等其他疾病,就会出现严重的黄疸。真正的黄疸必是白眼球先黄,然后身体发黄,这就是轻微的黄疸。如果是亚洲等黄种皮肤人群,出现轻微的黄疸,是很难发现的。有一种叫做胡萝卜素的假黄疸,就是指吃了橘子和南瓜之类的食物,身体的汗腺会变黄,比如手、脸部位等,但是这种情况造成的“发黄”,其白眼球并不会变黄,且血液中的胆黄素不高,因此不属于黄疸类型,不需就医治疗。
长期高脂饮食,会引起血液和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增高,同时还会出现胆汁淤积、胆盐或卵磷脂下降。高脂肪食物也会导致身体发胖,体重增加。再加之缺少锻炼等,会导致胆囊肌肉张力下降,导致排泄迟缓,形成结石。低脂饮食会导致胆汁缺乏和营养不良等情况的出现,从而导致胆结石的发生,长期低脂饮食会较大程度地影响人体对营养的吸收。维生素E 和维生素A 缺乏也会影响胆固醇的代谢,从而导致结石形成。其次,如果爱吃甜食,或是摄入过多的精制大米、面粉等,会导致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的比例失衡。摄入太多的糖分,进入人体后会转变成脂肪,使人变得肥胖,并增加患结石的风险。长期饮酒会造成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十二指肠乳头部水肿等情况,影响胆汁的排泄,从而形成结石。如果长时间不吃早饭,空腹时间过长,胆汁分泌会大量减少,胆汁成分会发生相应改变,使得胆固醇过于饱和,容易在胆囊中堆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胆囊炎。此外,过度摄入蚕豆会导致胆囊炎形成,部分患者人体内缺乏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如果吃了含有氧化物质的食物,比如蚕豆类等,就会出现溶血性贫血,如果出现逆转或缓慢溶血,随着时间的推移,胆红素会随之升高,胆汁的排泄也会相应增加,对胆内部结石形成有利。
胆囊内有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会引起胆囊的炎症反应。另外,胆囊炎还可能是由于胆汁不能及时排出,比如不吃早饭、胆囊管狭窄、胆汁淤积等引起,使得高浓度的胆汁长期刺激胆囊壁,进一步引起胆囊炎。引起胆囊炎的内部因素可通过性质不同分为结石性和非结石性两种情况。其中结石性,顾名思义是指结石在胆囊中反复摩擦、刺激,从而导致胆囊的炎症反应,这也是引起胆囊炎最常见的病因。而非结石性包括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囊排空障碍、胆囊缺血等,由于血管性病变会造成黏膜坏死、缺血,导致炎症反应,还会导致一些代谢异常,例如胆汁酸的代谢障碍、胆盐的长期化学性刺激、胰液反流等情况的出现。
如果是全身或局部感染,会使细菌通过人体其他系统如血液系统、淋巴系统等进入胆囊,因此会引起胆囊炎。感染因素也属于非结石性因素,如果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的胆囊炎,那么多因为细菌从胆管进入胆囊而导致感染,例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克雷伯菌等都是较为常见的细菌感染因子。通常来说,这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若发生感染并引发胆囊炎,一般为急性,右上腹部会出现剧烈疼痛或绞痛。
要合理的安排好作息,做到劳逸结合,不要过于劳累,不要过于紧张;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控制饮食,减少脂肪含量,多吃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蛋白食品,尽量少吃多餐不要吃得太饱。胆固醇结石患者要避免食用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鱼卵、家禽、动物内脏等,避免食用油炸的食物,避免食用花生、核仁类的食物,这样才能降低食用油的摄入量。
非手术治疗及胆囊造口术患者,要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药物,并定期复查,以决定是否手术和手术时间。对于老年群体、身体不能承受外科手术救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饮食,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消炎利胆和解痉的药物。如有腹痛、发热、黄疸等表现,请立即就医诊治。
学习自行缓解痛苦的方式,必要时应用镇痛药,以缓解不适。如有呕吐或瘙痒症状,应用对症的药物。要注意观察自身情况,如有腹胀、腹膜炎等不适症状,要立即就医诊治并处理。同时要做好饮食方面的护理,对于急性胆囊炎患者,如果病情不严重,并选择非手术治疗,建议其饮食清淡,避免高脂肪食品;对危重患者进行紧急手术,禁食及消化道减压。
胆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疾病,其症状多不典型,由于对疼痛的敏感和应激的反应比较迟缓,病情发展快,穿孔率高,并发症多,术后容易出现肝、肺、肾功能衰竭,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加强生活习惯的合理性,以有效预防胆囊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