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倩茹
【摘 要】对甘肃红色音乐的初始形态、精神内涵、艺术特色及对当代甘肃音乐创作影响力进行深度解析,重新审视甘肃红色音乐的文化价值、艺术特点、创新活力及蕴含的先进性、地域性、人民性、时代性特质, 探讨传承甘肃红色音乐文化、赓续红色精神之策略,为新时代新征程繁荣文化艺术、奋进民族复兴开掘精神动力。
【关键词】甘肃红色音乐;内涵;特质;创新传承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0—166—03
“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陇原大地到处镌刻着中国革命历史的红色文化印记,与歌曲《东方红》同期产生的陇东歌曲《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等,就是壮阔的革命历史留给陇原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红色文化引领下,甘肃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创建的卓越艺术成就,无不赓续着红色音乐精神。本文通过对19世纪40年代期间诞生于陇东陕甘边区的红歌、红色戏曲舞蹈音乐思想价值、艺术特点,及红色音乐对当代甘肃艺术创作的影响、传承脉络进行研究,探讨甘肃红色音乐的创新传承策略,为弘扬红色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复兴伟业开掘精神动力。
一、甘肃红色音乐的初始形态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标志着延安文艺时代的开始。期间,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等文学作品,作为“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坛发生彻底变化的报春花”,是延安文艺的文学呈现;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團创演的秧歌剧和秦腔现代戏等,创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崭新范式;《黄河大合唱》《延安颂》等艺术歌曲,开启了吸收西洋作曲技法创作中国红歌和红色交响之先河;由民歌改编的《东方红》《绣金匾》等一批红色民歌,以活泼艳丽的姿态盛开于延安革命文艺的百花园……延安文艺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有力推动了革命事业的汹涌发展。
诞生于陇东革命老区的《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红歌,是延安时期的甘肃红色文化标志。其中《绣金匾》是40年代初甘肃新正县民间木匠汪庭有根据小调《绣荷包》改编。后经作家艾青建议,《绣荷包》几经修改成为结构紧凑、旋律流畅的商调式民歌《绣金匾》,经郭兰英、李谷一等歌唱家跨世纪传唱,成为人民群众最喜爱的红歌之一。红歌《军民大生产》是音乐家张寒晖1942年随抗大七分校七七〇团进驻甘肃华池县东华池镇时,与当地的掌夯把式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背景编出的打夯歌《边区十唱》,后精编成为五段歌词的商调式民歌《军民大生产》。1964年,《军民大生产》选入国庆15周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至今唱响于大江南北。
产生于陇原的红色歌曲还有歌颂红军主力胜利会师甘肃会宁的《会师歌》,以及大量反映打土豪、分田地斗争的歌曲、民谣,包括新宁县刘志仁等创作的新秧歌剧《减租》等。边区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红色艺术作品,以先进的思想性、浓烈的大众气息、崭新的艺术形式激荡成中国革命文艺的红色滥觞。
二、甘肃红色音乐的文化特质
甘肃红色音乐以其强烈的革命性、先进性、现实性品格,和崭新的时代精神、坚定的大众立场、鲜明的地域特色、瑰丽的艺术特点,成为革命文艺的光辉旗帜和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甘肃红色音乐的革命性
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宗旨与使命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地宣传动员人民大众投入土地革命,推翻 “三座大山”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东方红》歌词即以通俗易懂、质朴简洁的大众语言,生动形象而又非常深刻地宣示着“共产主义就像初升的太阳,照耀中华民族开辟革命道路实现民族解放”这样一个崭新的“主义”和“思想”,吹响革命的战斗号角。《劳军歌》《交公粮》《支前应积极》《男女老少支前忙》等歌曲反映了边区军民团结、共同战斗的革命景象;《军民大生产》用“解放区大生产,军队和人民齐动员。开梢材开荒地,不分男女加油干。妇女们要争先,手摇纺车纺线线。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加紧生产为抗战。又能武又能文,人问我什么军队——八路军” 十句歌词,形象描绘着边区生产的生动画面。
2.甘肃红色音乐的地域性
甘肃陇东地区是我国革命文艺发祥地之一。边区群众用歌曲传唱发生在家乡土地上的革命故事,由当地民歌《绣荷包》改编的《绣金匾》,庆阳民间打夯号子改编的《军民大生产》等等,无不植根于古老的地方民族民间文化。发起于陕甘边区南梁镇的秧歌剧创演活动,给由南方籍红军战士传入的民间插秧歌舞,赋予了陕甘边区民众粗犷火爆的性格特征。红色音乐呈现形态新颖超脱,但始终未曾游离陕甘边区黄土地亘古孕育的乡土气息,随风飘扬的信天游风红歌,奏鸣于革命根据地上的腰鼓唢呐,如黄土高坡刮起的阵阵狂飙、徐徐清风,永久播撒着陕甘边区红色热土上的泥土芳香。
3.甘肃红色音乐的大众性
甘肃红色音乐形象而准确地传达着边区群众的革命心声。《绣金匾》《根根扎在穷人心》《红军来了花不败》《咱们的红军到南梁》等红色歌曲,质朴表达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人民领袖、革命军队的拥护和爱戴。出自人民群众的传统口头艺术,被成功转化为革命的、进步的、崭新的、大众喜爱和乐于接受的革命文艺形式,深入浅出地将革命道理传达给民众,把人民大众的革命心声真诚吐露出来,用红色文艺把人民大众发动起来,凝聚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4.甘肃红色音乐的艺术性。
甘肃红色音乐的创世纪文艺气质,首先表现在它用艺术形式阐释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革命思想,赋予古老的中华传统艺术以革命的思想品格和暂新的文化气质,使民间的、通俗的、简单以至一些私密叙事的民间小调,创新转化成进步的、大众的、动听感人富有强烈感召力的革命思想武器。甘肃红色音乐创作方式上的推陈出新、兼容并蓄,创立了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借鉴西方艺术手段、富有时代气质的新型艺术范式,建构了中国民乐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旋律行进、和声织体以及呈现方式等先进的作曲技术体系,对当代中国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产生着跨世纪影响。
三、新时代甘肃红色音乐的传承视角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甘肃文艺工作者赓续红色文艺精神,围绕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扎根民族文化沃土,创新甘肃红色音乐的主题内容、艺术样式,努力繁荣文艺事业,筑起一座座地方艺术的高原高峰。面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新任务,继续弘扬革命文艺精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甘肃红色音乐,对于助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擎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思想火炬
在延安杨家岭瞻仰路上,党中央听取讲解员讲述歌曲《东方红》改编传唱过程后感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也是对弘扬延安文艺精神、繁荣新时期文化艺术的高屋建瓴的指导精神。新时期弘扬传承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根本要义,就是秉承甘肃红色音乐文化固有的坚定思想信念,用文化艺术形式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擘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愿景,激发人民群众自强不息奋力开创民族复兴的宏图大业。
2.坚守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人民立场
按照党的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要求,牢记和奉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宗旨,使文艺创作永远扎根人民群众,讴歌人民群众的火热生产生活,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反映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激情、干劲、信心,用民族的、大众的新时代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凝聚起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信心和力量。
3.秉承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创新精神
甘肃红色音乐艺术的创世纪文艺气质,高度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要传承和创新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思想革命性、主题丰富性、形式多样性、风格时代性以及创作手法的科学、兼容、精湛等特点。以历久弥新的甘肃红色音乐文艺气质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当代艺术创作,使新时期的音乐创作与时俱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满足群众新的需求,激发群众中蕴藏的创新活力。
4.拓寬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播途径
在专业艺术工作层面,应当结合长年开展的革命纪念活动,重视安排红色音乐作品演唱,持续展示红色音乐的现实感召力;用新型手段创新红色音乐呈现方式,展现红色音乐的时代活力;用当代思维创作与红色音乐血脉相通的艺术新作,为新时期艺术繁荣增色添彩;将红色音乐文化传统作为艺术团体的立团树人之本,发挥红色音乐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在社会文化建设层面,利用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载体,重温甘肃红色音乐经典,引导群众缅怀革命历史,坚守初心使命;宣传近百年来创作积累的甘肃红色艺术作品,用红色文化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发挥甘肃红色音乐在本域高校教育中的资源作用,将甘肃红色音乐纳入高校普通专业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辅助教材,充分发挥培根、立德树人的政治资源作用;在高校艺术学科教育中,将甘肃红色音乐列为艺术鉴赏、作品分析、演唱(奏)曲目、创作技法等专业教辅材料,以高校艺术教育为阵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红色音乐遗产,培育艺术新人。
5.创新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
加强甘肃红色音乐研究,结合党史学习研究甘肃红色音乐的发展历史,重塑甘肃红色音乐的当代认知;梳理甘肃红色音乐现状,丰富完善甘肃红色音乐的理论体系,为弘扬传承甘肃红色文化提供理论支持;深入解析甘肃红色音乐的艺术形态与美学特色,总结红色音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音乐艺术创作的影响力、启示力,升华传承发展甘肃红色音乐的创新思维;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甘肃红色音乐的传承手段,积极实施文旅部等《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立足虚拟现实信息技术前沿,以虚拟现实新业态推动文旅产业新增长和文化经济新消费。在旅游场所、文化展馆、特色街区开发甘肃红色音乐元素的虚拟现实数字化体验产品,在红色旅游场所率先投入沉浸式体验设施建设。用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提升文旅产业链的发展韧性和活力。
四、结语
甘肃红色音乐文化富有深邃的思想性、鲜明的大众性、独特的地域性和鲜活的创新性等多样特质,具有蓬勃旺盛、感染力强、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思想与艺术活力,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精神,经久传播着鼓舞民众的正能量,激励着人民群众爱党爱国奋斗美好生活的澎湃热情。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传承弘扬甘肃红色音乐文化,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助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温,巩世峰.陇东红色歌谣[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2]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www.gov.cn/zhuanti/ zggcddescqgdbdh/sybgqw.htm.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甘肃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新时代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与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