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导向与范式研究

2023-09-15 21:10:32宋立丰王静张艳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宋立丰 王静 张艳

【摘要】本文基于创新导向视角归纳提出具有鲜明的使命性、 系统性和社会性特质的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 初步构建“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推动力, 在党的领导下, 引导更广大群体形成契合自身的创新模式, 探索更多样化、 具有共同精神内核的, 更加注重伦理性、 意义性和使命性的创新模式, 推进实施更加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创新模式, 在实践层面以数字创新、 新型举国体制以及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抓手, 守正创新地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这一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范式, 并对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体系构建进行理论展望。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导向;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3)17-0130-7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面向共同富裕, 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全体人民共创、 共治、 共享导向下的现代化发展导向。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新时期力争实现的全新阶段性目标, 统筹高质量发展、 共治、 共享、 可持续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观念, 在实现的道路上面临着一系列新矛盾和新挑战。要突破新挑战、 贯彻新观念、 实现新时期的新目标, 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创新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的第一发展理念,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 是成果落实和研究共同富裕的重要议题。

创新既是一种发展理念和实践行为, 也是一个理论构念。其内涵丰富、 外延模糊, 导致已有研究多认可创新对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意义, 但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认知以及作用机理却持不同观点。面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的根本导向。搭建创新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理论桥梁, 明确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导向, 探索明确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范式, 是构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论道路的重要议题, 也是中国创新理论呼唤的答案。

二、 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研究回顾与评述

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新时期的新目标和新任务,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必然要求在推进和落实中全面创新。归纳和整理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研究, 是探索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范式的理论支撑。对此,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分析法对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研究进行回顾和整理。采用中国知网作为检索库, 选定CSSCI为来源类别, 时间截至2022年12月7日, 以“共同富裕”为主题共检索到4832篇文章, 而其中涵盖“创新”这一主题的文章共有702篇, 占到14.53%。在剔除会议综述、 书评、 征文和新闻报道等非研究性文献以及非创新问题文献后, 本文将595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 进行相应的指标设置,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依据关键词相似度对其进行聚类, 得到共同富裕与创新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可以发现, 共同富裕研究中关于创新的论述极为丰富, 但所表达的内涵存在一定差异。其中, 最多的一类是强调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 需要进行理念、 思想、 逻辑等方面的改革和变化, 这里的创新外延较为模糊, 并没有明确的理论根源,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新旧变化的语义表达。另外, 也有部分研究强调科技创新, 以创新赋能经济总量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 增强国有经济创新能力, 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陈曦,2022)。还有部分研究将创新的内涵界定于上述两者之间, 强调具现的创新行为, 认为创新的对象是相对软性的客体, 如“制度创新”“创新治理”等, 通过持续创新社会力量和政府合作参与生产和社会治理的互动方式, 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雷琼,2022)。此外, 也有研究将创新视为一种实现共同富裕的结果属性, 如以创新为引领加强人才培养、 激活创新活力, 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 建设创新型社会以及创新型国家(黄祖辉和傅琳琳,2022)。

综合来看, 大多数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研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涉足创新理论, 而是应用“创新”这一构念作为理念、 实践或结果层面的广义内涵, 阐述共同富裕实现与创新之间的可能或应然关联。这样得出的研究结论尽管能够在宏观理念和实践层面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大多仅停留在表面研究, 容易陷入“概念到概念”的思辨陷阱, 难以真正搭建共同富裕与创新之间的理论桥梁, 对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贡献有待提升。

为更进一步地分析以创新理论视角探究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研究, 本文在上述595篇文献中, 根据文中是否出现熊彼特理论、 创新范式、 创新过程等创新理论分析内容为标准, 通过详细阅读分析题目、 摘要、 关键词、 文章目录以及内容, 人工筛选出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 进而根据这些文献的引文和引证, “按图索骥”追溯更大范围(包括CSSCI、核心期刊、普刊、报告、报道等类型)的阐述多样化主体参与到推动共同富裕的创新方式、 行为和路径的研究成果。在剔除报告、 报道、 实践分析类以及理论性分析不强的文献后, 最终筛选出10篇论述较为完整并在创新理论方面具有贡献的代表性研究, 进行解构性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的归纳整理可以发现, 从创新主体视角分析, 这类研究部分关注单一传统创新主体的创新实践变革, 如企业主体如何进行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 还有部分关注本没有却可能在共同富裕推进中发挥更重要创新作用的主体及其行为, 如人民大众的用户创新等; 另有部分关注不同创新主体间的新型结构、 关系和互动行为以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从创新范式视角分析, 这类研究明显开始反思我国已有或现有创新模式、 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更有可能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应然创新实践, 如融通创新、 负责任创新、 自主创新、 协同创新等。从创新结果视角分析, 这类研究建立了某些创新主体和创新模式产出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理论联系, 如推动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关注人的发展与社会意义、 提升幸福感等。

这类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理论研究, 理论性大幅增强, 讨论的重点在于创新理论发展, 具有清晰的脉络, 在探索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然而, 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 这类研究还没有完成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这一任务, 存在一些缺憾。一是这些研究所提出的新型创新模式、 创新结构和创新关系等与经典创新理论中的理论有何根本区别, 为什么这些创新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 其中的原因是一个还是多个, 这些问题尚未明确。二是这些多样化的创新主体、 创新模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冲突, 如果存在该如何解决, 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讨论。三是没有充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特征、 愿景和原则, 构建出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体系。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分析, 也明确了本文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需要探索的关键问题: 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与经典理论中的创新是什么关系, 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范式是什么以及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的内涵与实践是什么?

三、 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

面向共同富裕是从创新导向视角对创新理论体系的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创新导向, 也有部分文献称之为创新逻辑, 是指创新主体出于何种目的、 秉持何种认知、 受到何种约束实施创新行为, 参与创新过程的方向性共识。从这一视角出发, 既可以明确共同富裕与创新理论的交叉, 同时也可以定位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与经典创新理论的异同。

(一)经典创新理论的导向演进

1. 面向市场竞争的创新理论。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界定为生产手段的新组合, 首先从经济学视角拉开了创新理论研究的帷幕, 之后经过一批学者的解读和丰富, 形成了早期的经典创新理论体系。熊彼特认为, 创新主体进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开发新商品、 新生产手段、 新市场、 新原材料供给商、 新组织形式, 以谋求获取潜在利润(Schumpeter,1934)。这一理论体系总体上可以归纳为面向市场竞争视角的创新理论, 主要关注要素稀缺性、 需求拉动性等对创新活动的影响, 强调创新实践在市场竞争中对整体经济的“破坏性创造”影响(Christian等,2018)。

2. 面向科学研究的创新理论。20世纪中后期, 对创新的讨论开始“下沉”到更加微观的层面, 关注创新过程和创新管理的理论开始涌现。1945年, Bush向罗斯福总统提交了名为《科学: 无止境的前沿》的报告, 他提出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的创新活动模式, 开启了面向科学研究的创新理论发展(Bush, 1960)。这一导向的理论更注重具现的技术创新, 从科学研究、 技术创新、 产品开发和商业化之间的关系角度研究了创新管理、 创新动力、 创新生态、 创新扩散等问题, 形成了面向科学研究的创新理论体系(Johannessen和Jon-Arild,2013)。

3. 面向社会价值的创新理论。随着创新活动以及创新成果的爆发, 创新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国家竞争的第一要素, 而且全方位融入行业生产和大众生活的各个角落。到这一阶段, 部分学者超越效率、 竞争等视角, 开始关注创新与社会、 人民、 文化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创新伦理的研究开始出现。部分研究从创新意义、 创新动机、 创新逻辑、 创新目的等角度对创新理论进行了重新演绎, 提出了与现代化社会更加契合的负责任创新、 有意义的创新、 共益创新、 可持续创新等理论, 形成了面向社会价值的创新理论体系(陈劲等,2019)。

(二)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内涵

面向共同富裕这一创新导向, 与过去的几类经典创新导向存在同质成分, 但却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质。

1. 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具有鲜明的使命性。在尊重创新是科学研究产物, 同时注重效率的基础上, 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更加强调创新活动的精神文化属性。该导向是将创新这一越来越普适和重要的活动, 置于社会、 国家甚至人类发展中进行的, 超越了单一经济性、 商业性和竞争性范畴, 追求兼顾物质与精神、 人与自然、 各类群体和阶层的发展。这就决定了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 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向未来并追求马克思等哲学家设想中理想世界的使命性创新。这种使命既远大又在各个历史阶段具有具现的创新内涵, 既模糊又在具体领域有明确的创新原则逻辑, 既艰难又具有极强的创新驱动力。

2. 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具有鮮明的系统性。面向共同富裕具备的使命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再仅仅依靠企业家、 发明家、 研究者甚至科学技术共同体实现, 必须进行前瞻性、 战略性布局谋划, 统筹大学、 研究机构等各类科学技术联合体, 凝聚生产者的各类性质企业和消费群体等的全部创新主体力量, 全面激发创新合力。不能只注重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 更要重视社会整体的精神追求、 高层次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协调技术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 产品服务创新、 制度创新等多种类型的创新融合, 更高效地配置整体创新资源, 提高创新普适性, 激发创新的效用, 切实实现全面的创新驱动。此整体性的创新逻辑就是面向共同富裕创新导向鲜明的系统性特质。

3. 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从供给侧来看, 随着商业创新的繁荣激发了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单纯依靠生产者创新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定制化需求, 因此, 需要用户、 消费者等创新受众也加入到创新活动中。从需求侧来看, 面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 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核心在于激发全体人民创新的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 实现创新为了人民、 创新依靠人民、 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 由少数群体参与创新转向全社会参与创新,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质。

综上所述, 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是从创新导向视角对一类创新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构建, 其尊重创新本质上的科学研究属性, 在市场竞争中提升创新效率的基础上, 更大程度上兼顾创新的社会价值, 具有鲜明的使命性、 系统性和社会性特质, 坚持以人民为创新主体, 系统性协调统筹创新力量, 不懈追求高质量、 全面、 美好的创新成果, 如图1所示。

四、  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范式

面向共同富裕虽然是理论层面的一种创新导向, 但源起于中国, 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扎根于中国情境, 探索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范式, 既具有合法性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是必须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一)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核心逻辑

中国是否可以自然形成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这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创新范式的首要问题。首先, 根据相关的理论研究, 实现共同富裕是长期的、 艰巨的、 复杂的, 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推进了几百年, 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发严重, 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其次, 根据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理论研究, 我国的科研单位、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等多种主体虽然是实施面向共同富裕创新的主要力量, 但现有创新导向仍然与此相距甚远。最后, 虽然部分研究关注到了我国一些特有的用户创新、 整合式创新、 融通创新等现象和个案, 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样的现象虽然存在但远没有形成趋势, 甚至没有社会化。综合分析可以发现, 面向共同富裕创新导向在世界范围内难以自发形成, 甚至在我国也难以实现自然演化。那么, 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的核心推动力源自哪里?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握的首要重大原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而这也是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的核心推动力。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推进面向共同富裕创新导向具有更优越的土壤,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而其本质特征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与推动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相契合, 其具有的极强的内生动力推进落实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而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实践难点就在于不同时期、 不同主体、 不同领域等如何统一思想, 如何协调统筹, 如何形成合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解决这一系列难题上具有唯一的合法性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从意愿、 可能性、 可行性等方面来看, 党的领导是推进落实面向共同富裕创新的核心推动力, 也是我国独有的禀赋优势。

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国家整体在创新环境与创新主体之间, 通过物质流、 能量流、 信息流的联结传导, 形成实现创新总体目标互利共生、 价值共创、 适应依存、 协同演化的开放复杂系统(Watanabe,2008; 李万等,2014)。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而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既不是对现有系统的全盘接受, 也不是通盘颠覆, 而是守正创新。现有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在创新导向上并不明确, 创新主体间导向冲突明显。因此, 需要在现有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 不断吸收、 转化和接纳新的创新主体, 促使更加广泛的人民群众融入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中, 形成多样化的新型主体, 并逐渐形成覆盖全体人民的社会化生态(宋立丰等,2022)。同时, 在党的领导下应逐渐凝练国家创新生态系统面向共同富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弥合创新主体间导向冲突, 在这一过程中优化创新生态整体结构。

综上, 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核心逻辑就是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推动力, 在党的领导下守正创新地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二)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模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在更加微观层面则需要推动契合面向共同富裕导向的创新模式成为生态系统的主要运行机制。

党领导构建囊括更多主体甚至全面覆盖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既是面向共同富裕创新导向的本质要求, 也是面向共同富裕创新导向得以推进的必然选择。那么, 如何引导更广泛的新型创新主体融入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关键, 部分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理论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索。后熊彼特创新范式强调了非生产者在创新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 以用户为主体的用户创新模式开始兴起, 成为降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整体创新成本风险、 提高创新效用的重要抓手。更多原本非科研领域的人民大众也具备了加入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动力和可能, 部分特殊群体的专属创新模式开始涌现, 如在家庭情境下以关爱驱动、 应用为导向的居家创新模式, 具有简单、 免交易过程、 草根性等特点(魏巍和陈劲,2021); 患者或其护理者通过开发新设备、 新疗法、 新方法来治疗以更好地应对他们的健康状况, 缓解疾病带來的不适感, 即以提升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患者创新模式等(Minna和Allarakhia,2015)。可以发现, 新型创新主体具有差异化的创新禀赋, 创新特质与传统创新群体明显不同, 需要引导更广大群体形成契合自身的创新模式, 才能真正融入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合力。

如果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区分创新导向, 面向科学研究的创新导向处于中立位置, 更注重客观规律的探索发现, 面向市场竞争的创新导向则更为注重经济价值创造。党领导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在重视经济价值的基础上, 应探索更大范围实现社会价值创新的创新模式, 部分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理论研究对此进行了有益思考。例如出于对区域、 国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 由创新主体、 价值主体、 创新客体、 理念和政策共同进行决策、 实施行为和承担结果的负责任创新模式(Tomas,2003);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融合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对利益相关方和社会负责任的要求, 创造出涵盖经济、 社会与环境的综合价值与共享价值, 寻求价值主张、 价值创造和要素获取、 价值网络全面创新的可持续创新模式等(Mcelroy,2003)。可以发现, 这些创新模式与共同富裕导向比较契合, 但较为碎片化, 党领导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必须探索更多样化、 具有共同精神内核的, 更加注重伦理性、 意义性和使命性的创新模式。

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是创新的本质要求, 更大范围、 更加多样化的创新主体如何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中具体实践协同性的创新, 是面向共同富裕创新得以运行的关键一步, 部分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些方案。例如: 以社会实际需求和价值创造为导向, 通过资源融合互补、 知识协同共享、 价值共创共享而实现产学研、 大中小企业、 国有民营企业跨组织协同合作的融通创新模式(Najafi-Tavani等,2018); 通过统筹全局的战略创新驱动, 创新全要素在创新全主体参与以及全时空域的框架下, 为实现技术范式突破, 以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为辅助手段、 原始性创新为主要手段, 进行知识分享、 资源优化配置、 行为同步优化等全方位的协同匹配, 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从而形成整合式创新模式等(胡琳娜和陈劲,2020)。可以发现, 这些方案都强调创新的协同性、 公共性和开放性。因此, 党领导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需要进行更合理的“创新公地”治理, 推进实施更加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创新模式。

综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需要在更加微观层面引导更广大群体形成契合自身的创新模式, 探索更多样化、 具有共同精神内核的, 更加注重伦理性、 意义性和使命性的创新模式, 进行更合理的“创新公地”治理, 推进实施更加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创新模式, 促进在更加社会化的系统内多样化的创新主体能进行更高效的价值共创, 形成更大的创新合力, 使契合面向共同富裕导向的创新模式成为生态系统的主要运行机制。

(三)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实践

扎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创新发展成果和经验, 基于中国的体制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存在诸多可以发挥禀赋优势的实践抓手。

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 以物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为主要内容的数字技术创新成果不断衍生出新经济、 新业态、 新模式(Yoo等,2010)。中国近30年取得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果, 具备通过数字创新实践推动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土壤。数字创新具有边界模糊性、 创新主体分散性以及创新过程和结果的互动性特征, 可以降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主体间创新实践融合, 增强系统创新开放性, 激发赋能创新生态的自组织和自生长(Yoo等,2012)。党通过领导数字平台、 数字基础设施以及数据要素治理导向, 激发面向共同富裕的数字创新, 能够加速促进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形成。

2022年9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關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新型举国体制是党领导下能够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能够将政府、 市场、 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统筹、 集中力量、 优化机制、 协同攻关的中国式创新组织实施。新型举国体制的创新组织实践以重大科技项目、 工程为抓手, 以最高效的方式统筹聚合最大范围的创新力量, 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摸索出多种落地模式, 创新成果具有极强的公共属性, 惠及人民大众, 并具有较强的战略性, 是面向未来的使命性创新。基于新型举国体制的创新组织, 创新主体、 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的导向都与共同富裕相契合, 是党领导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重点实践方式。

2021年6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是以区域为单位, 集中力量进行制度创新、 支持科技创新、 促进模式创新等试验的重要创新组织实践。浙江省在推进共同富裕建设中, 已探索出开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科技伦理元治理路径, 形成了数字一体化、 具有地方特色、 基于公共平台的科技创新多维治理模式。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能够为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探索路径、 积累经验、 提供示范, 是中国创新发展的“法宝”, 也是党领导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试验田。

面向共同富裕虽然是理论层面的一种创新导向, 而扎根中国情境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模式则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的关键, 创新逻辑、 创新模式和创新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了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范式, 如图2所示。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推动力, 在党的领导下, 引导更广大群体形成契合自身的创新模式, 探索更多样化、 具有共同精神内核的, 更加注重伦理性、 意义性和使命性的创新模式, 推进实施更加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创新模式, 在实践层面以数字创新、 新型举国体制以及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抓手, 守正创新地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五、 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体系展望

本研究在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相关研究基础上, 根据经典创新理论脉络, 总结提出了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 结合中国情境和实践提出了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范式。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大意义。首先,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我国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 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是重中之重, 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共同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创新发展的现代化(韩保江和李志斌,2022)。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从创新理论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解构和丰富。其次, 中国呼唤本土化的创新理论。面临新形势, 创新理论发展又到了重要的跨越性节点, 我国很多杰出学者纷纷探索未来的新型创新理论, 如后熊彼特范式、 第六代创新理论等, 并且这些理论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构建正当其时。最后, 为什么是面向共同富裕而非从其他方向“接着讲”中国创新故事。《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 深化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面向共同富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相对于从其他视角开拓下一代创新理论, 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是更加继往开来的“中国理论”。但本文仅仅是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初步探索, 远远没有得到完整的答案, 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以形成完善丰富的理论体系。

(一)深化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内涵逻辑辨析

本文初步归纳了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内涵, 但尚需更精确地界定和辨析这一概念。共同富裕具有效率和公平两个基本属性, 那么: 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是否是牺牲效率而侧重公平的创新; 面向共同富裕能否相对于面向市场竞争导向获得更高的创新效率; 面向共同富裕具有社会化内涵, 但社会化的边界是什么, 个人、 组织甚至区域创新效率降低换取更大范围创新效率的提高是否是面向共同富裕。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面向共同富裕这一创新导向从多种理论视角进行更准确的内涵和外延界定才能得以解决。

(二)强化基于面向共同富裕视角的经典创新理论本土化

经典创新理论是在传统创新导向下诞生和适用的, 那么如何在面向共同富裕这一新导向下重新认识这些理论, 更重要的是这能否成为经典创新理论中国化、 本土化的抓手。例如, 技术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 内容创新之间的关系和融合问题能否在面向共同富裕导向下得到系统性解释; 社会创新、 共益创新等在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体系中衍生出新的内涵; 后熊彼特创新学派能够以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体系为契机焕发生机。因此, 强化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与经典创新理论对话既是对其的发展, 也是形成创新中国理论的机会。

(三)丰富微观层面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

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 本研究仅在宏观层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微观层面尚存诸多问题。例如, 要想落实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 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创新主体都需要彼此交互, 甚至多方交互, 那么不同主体在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方面各具有什么样的禀赋, 哪些主体更可能形成合力, 通过什么样的创新模式更可能实现多方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价值共创, 如何与原有传统模式融合。因此, 丰富个体、 企业、 科研组织、 城市、 区域、 产业等各个层面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理论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体系的必经之路。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陈曦.以科技创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机理和现实路径[ J].经济纵横,2022(11):8 ~ 14.

陈劲,张月遥,阳镇.共同富裕战略下企业创新范式的转型与重构[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2a(2):49 ~ 67.

陈劲.共同富裕视野下的科技创新[ J].中国经济评论,2021(9):52 ~ 54.

陈劲,阳镇,张月遥.共同富裕视野下的中国科技创新:逻辑转向与范式创新[ J].改革,2022b(1):1 ~ 15.

陈劲,曲冠楠,王璐瑶.有意义的创新:源起、内涵辨析与启示[ J].科学学研究,2019(11):2054 ~ 2063.

雷琼.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内涵、困境与制度创新:基于乡村治理视角[ 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2(4):44 ~ 55.

潘霄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 J].商讯,2021(30):25 ~ 27.

宋立丰,王静,张艳.面向共同富裕的企业生态系统治理机制探究[ J].财会月刊,2022(15):153 ~ 160.

王黎萤,高鲜鑫.新时代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为推动共同富裕注入活力[ J].科技中國,2022(8):24 ~ 27.

王程.科技创新赋能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先行[ J].今日科技,2022(1):27.

王楠,裴童心,陈劲.共同富裕框架下的科技创新实现路径:共创—共享—共益[ J].创新科技,2022(4):1 ~ 9+101.

阳镇,陈劲.迈向共同富裕:企业社会责任的底层逻辑与创新方向[ J].清华管理评论,2022(Z1):68 ~ 76.

张晨,孙玉涛.成为中坚力量:科技型企业如何通过创新推进共同富裕[ J].清华管理评论,2022(Z1):89 ~ 95.

张敏,董建博,段进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能够促进共同富裕吗?——来自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35 ~ 149.

Johannessen, Jon-Arild. Innovation: A systemic perspective developing a systemic innovation theory[ J]. Kybernetes,2013(8):1195 ~ 1217.

Mcelroy M. W.. The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 Complexity, learning, and sustainable innovation[ J].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2003(1):64 ~ 66.

Schumpeter J..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Tomas H.. Systemic innovation and risk: 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J]. Technology in Society,2003(3):369 ~ 384.

Yoo Y., et al..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in the digitized world[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12(5):1398 ~ 1408.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02:18:59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