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上看,全词围绕“愁”字展开,把年少时的愁和如今的愁进行对比,年少时无愁却偏要强说愁,如今有愁却欲语还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股愁情被写得淋漓尽致。
在思想感情方面,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词人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识尽愁滋味”中的“尽”字,它饱含着词人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本版供稿 湖北 黄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