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菲
(赤峰市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 赤峰,024000)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具有渐进性,老年人是高发人群。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肌强直、姿势平衡调节异常等是帕金森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1]。要想较满意地改善患者预后,关键是要让患者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持续下肢肢体康复训练[2]。有研究表明,居家康复训练期间,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训练缺乏充足的认识,具有较低的锻炼依从性,缺乏支持和鼓励等[3-4]。因此,需要临床积极采取较满意的护理措施使帕金森病患者居家康复训练的需求得到满足[5]。通过远程护理能够使护理人员更好地帮助患者,让患者能享受到最好的护理效果。本研究统计分析了2019年10月—2022年10月赤峰市医院收治的80 例帕金森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了帕金森患者行居家下肢康复训练中远程护理的运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赤峰市医院收治的80 例帕金森患者,依据居家下肢康复训练方法分为远程护理组、常规护理组,每组40 例。远程护理组患者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23±7.14)岁;女性14 例,男性26 例;病程1~4年,平均病程(2.60±0.41)年;在Hoehn-Yahr 分级方面,2 级12 例,3 级16 例,4 级12 例。常规护理组患者年龄45~75 岁,平均年龄(60.58±7.36)岁;女性16 例,男性24例;病程1~4年,平均病程(2.54±0.40)年;在Hoehn-Yahr分级方面,2 级13 例,3 级17 例,4 级1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赤峰市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病情稳定;②符合帕金森的诊断标准[6];③经CT 或MRI 等检查确诊;④具有正常的言语沟通能力。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器质性疾病;②活动受到限制;③有血液系统疾病;④合并恶性肿瘤。
1.3.1 常规护理组
在患者出院前常规指导患者用药及饮食,并培训患者及其陪护人员、专职护士,使其熟练掌握下肢康复训练方法。在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1 次/周。
1.3.2 远程护理组
同时采用远程技术定期对患者进行远程护理,2 次/周,30~60 min/次,具体操作为:(1)技术支撑。专职护士在手机端微信群和微信对患者的肢体康复训练方法、效果进行直观、即时观看,并双向通话,即时指导患者综合康复。(2)内容。①步态训练。指导患者有计划地高抬腿踏步、原地站立,指导家属设立行走线路标记、足印标记等,让患者在行走时依据标记指示,对步态进行控制,实时建议患者应用手杖。②下肢关节肌肉运动与抗阻训练。指导患者从凳坐位转移到站立位,身体先向前倾、站起、伸直双腿膝关节后坐下,30~50 下/次。靠墙站时伸直双腿,用力向上蹬一下,维持几秒后,用力向下蹬,伸直后弯曲,用力向上蹬,重复20~30次。如果患者小腿肌力稍弱,则在家属协助下爬楼梯。③肢体按摩。指导家属以和缓、轻柔的动作按摩患者关节僵直、肌肉痉挛部位,15~30 min/次,3~5 次/d,尽可能保持关节活动幅度。④并发症护理。帕金森病患者接受DBS 手术时间相对短,创伤性小,诱发术后并发症的概率也微乎其微,但依旧需要对患者实施术后护理来预防出现并发症。术后护理人员严密观测患者血压情况,避免血压过高,引发脑出血情况,并持续观察患者意识与肢体活动状况。术后,仍需持续给予患者生活护理,预防压疮、跌倒等不良事件发生,并保持患者营养支持与神经治疗。术后,脉冲发生器打开后,大多数患者会有言语障碍,甚至精神异常。护理人员需持续关注患者病情恢复状况,并与术前进行对比,若出现异常,明确其程度后,除必备的语言功能训练外,需将异常情况上报主治医师,并通过调节刺激电压来改善患者不适情况。⑤延续性护理。护理人员通过网络建立线上预后随访交流群,通过远程指导规范患者的日常行为、饮食就餐等,并时常推送帕金森病相关居家护理的注意事项,及时了解患者与其家属在居家康复时期所未解决的护理问题,并予以护理改进意见。⑥出院健康教育。离院前,护理人员需叮嘱患者按时用药,提醒家人监督,禁止擅自增、减药量,防止停顿服药。同时依据实际状况增加适当运动使脑起搏器充分发挥其协同效用,护理人员还要与患者保持远程交流,实时进行院外干预,解答患者疑惑,纠正不规范行为,加速康复。
随访1 个月。①各关节肌肉肌力。依据改良肌力分级标准[7],运用徒手肌力测定法测试股四头肌、缝匠肌、臀大肌、股后肌肉群、髂腰肌肌力。②机体功能、平衡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机体功能采用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估,总分为0~34 分、0~4 分、第Ⅱ部分(日常功能)0~52 分、第Ⅲ部分(运动功能)0~56 分,评分越高越严重;平衡功能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评估,总分0~56分,评分越高平衡能力越好;认知功能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总分0~30 分,评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BI)评估,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8]。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不良事件包括跌倒、坠床、烫伤、误吸和压疮。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跌倒+坠床+烫伤+误吸+压疮)例数/总例数×100%。④护理满意度。很满意:护理后患者具有基本正常的运动机能,身体基本康复;较满意:护理后患者具有较轻的震颤、强直等症状;不满意:护理后患者的震颤、强直等症状没有减轻或加重[9]。护理满意度=(很满意+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股四头肌、缝匠肌、臀大肌、股后肌肉群、髂腰肌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股四头肌、缝匠肌、臀大肌、股后肌肉群、髂腰肌肌力均强于护理前(P<0.05),且远程护理组患者的股四头肌、缝匠肌、臀大肌、股后肌肉群、髂腰肌肌力强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肌肉肌力比较 (±s)
表1 两组各肌肉肌力比较 (±s)
臀大肌肌力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远程护理组403.03±0.434.63±0.582.34±0.323.94±0.432.76±0.344.28±0.57常规护理组403.02±0.473.94±0.462.30±0.333.31±0.412.74±0.373.63±0.51 t 0.099 5.8950.550 6.7060.252 5.375 P 0.921<0.0010.584<0.0010.802<0.001组别例数股四头肌肌力缝匠肌肌力
续表1 两组各肌肉肌力比较 (±s)
表1 两组各肌肉肌力比较 (±s)
组别例数股后肌肉群肌力髂腰肌肌力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远程护理组402.45±0.314.07±0.522.80±0.404.23±0.60常规护理组402.43±0.363.46±0.362.82±0.443.70±0.53 t 0.266 6.1000.213 4.187 P 0.791<0.0010.832<0.001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UPDRS 评分、BBS 评分、MMSE 评分、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BBS 评分、MMSE 评分、BI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UPDRS 评分低于护理前(P<0.05),远程护理组患者的BBS评分、MMSE 评分、BI 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UPDRS 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机体功能平衡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s,分)
表2 两组机体功能平衡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s,分)
远程护理组 4017.24±2.5313.77±1.5242.02±3.6549.14±2.0222.55±3.8426.83±2.5254.12±3.2377.32±5.36常规护理组 4017.22±2.1415.97±1.6442.23±3.3644.05±1.8922.67±4.0024.75±2.6553.75±3.7468.74±4.71 t 0.038 6.2230.268 11.6370.137 5.3270.474 7.605 P 0.970<0.0010.790<0.0010.892<0.0010.637<0.001
远程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2.50%(37/40)高于常规护理组60.00%(24/4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n(%)]
远程护理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32.50%(13/40)低于常规护理组62.50%(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n(%)]
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股四头肌、缝匠肌、臀大肌、股后肌肉群、髂腰肌肌力、UPDRS 评分、BBS 评分、MMSE 评分、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股四头肌、缝匠肌、臀大肌、股后肌肉群、髂腰肌肌力强于护理前,BBS 评分、MMSE 评分、BI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UPDRS 评分低于护理前;远程护理组患者的股四头肌、缝匠肌、臀大肌、股后肌肉群、髂腰肌肌力强于常规护理组,BBS 评分、MMSE 评分、BI 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UPDRS 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远程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2.50%高于常规护理组60.00%(P<0.05)。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远程护理能够对患者的康复训练方式进行直接观看,使患者持续、规范、专业训练,实时督导、纠正患者,弥补传统院外指导的不足,并让患者将康复训练的习惯培养起来,从而获取临床预期效果[10-11]。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远程护理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32.50%低于常规护理组62.50%(P<0.05)。究其原因,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 岁左右,40 岁以下较少见。我国65 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大约是1.7%。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为散发病例,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 含量显著减少而致病。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帕金森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肢体的震颤或活动笨拙,进而累及对侧肢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传统院外指导主要通过电话随访患者,通过语言交流了解患者的训练效果与进度,无法及时找到问题,也无法达到早期康复训练的理想效果[12]。而远程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服务模式,其以现代通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将远距离交互式护理信息服务与护理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给患者[13]。远程护理将患者及患者家属作为一个整体,从活动的强度、健康教育等方面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使患者家属协助患者准确康复锻炼,将获取最大化的训练效果,降低临床风险,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4-15]。
综上所述,帕金森病患者行居家下肢康复训练中远程护理的运用效果较常规护理更好,更能促使患者各肌肉肌力、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肌张力、机体功能、平衡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