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云江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七农场
农村党员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目的是强化农村党员的责任意识,并提高个人素养及专业能力,会在基层群众及党建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阶段大部分地区关于农村党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所面临的影响因素较多,会对各项工作开展造成困扰,需地方政府及党建部门能在此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教育方案与管理机制,为乡村振兴发展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乡村振兴的软组织保障是乡风文明,在农村党员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阶段还需对此内容细致分析,强调新农村建设时每位党员的职责与任务,也符合乡风文明的内在要求[1]。在此基础上,发挥较强的引导作用,在农村党员自主参与过程中也能严格约束言行举止,会在基层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并在先进文化建设中起到带头作用,能主动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等,始终都会跟随党的发展步伐,贯彻落实党的方针与政策,进一步强化乡风文明。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各地区农村创新及建设力度的加强使群众生活条件及质量均发生较明显的改变,关于新农村的发展,也以生态化、自然化方向发展,在各项活动开展阶段还需农村党员有较强的能动性与责任意识,也会在实践阶段突出自身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加大对党建知识、法律法规等宣传力度,能落实到基层中,扩大生态宜居环境创建工作的影响范畴,在自身努力下能调动基层群众,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再加上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还会在农村党员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阶段落实长远化、科学化的发展观,以促进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坚持党的发展思路与方法,在思想及行为上均能发生较明显的改变,从而推动我国新农村和谐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力度持续增强条件下,多方面地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环境改善、群众经济水平提升等均带来较明显的影响,与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农村党员主动参与思政教育活动时,掌握更多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并根据自身工作内容落实到实践中,可为村民致富注入更多动力,也突出农村党员的带领作用,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农村党员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与利益观,始终都会坚持党的正确领域,重点发展特色化新农村,并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为基层群众创造更大的综合效益,使各地区农村产业发展更理想[2]。
在思政教育工作秩序开展条件下,还能强化农村党员的责任意识,会主动肩负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思想、体系等工作职责,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明确农村质量目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吸纳村内党员、退转军人、本地乡贤、五老人员等群体,开展理论宣讲、扶贫帮困、邻里互助、“三下乡”等服务活动(如图1 所示),充分意识到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及影响性,进一步夯实基层党建工作队伍的号召力。
图1 走基层服务活动
当前大部分地区均积极开展农村党员思政教育工作,但由于单一化教育方式的限制,无法保证实践成效也符合预期标准,甚至还因教育对象、任务、内容、目标等不明确,整体滞后情况较严重[3]。再加上部分地区发展落后,关于新政策的推出无法保证第一时间落实在农村党员思政教育工作环节中,使党员的能力及素养提升效果不佳,往往是以上党课的形式对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党的方针及政策灌输宣传,无法贴合实际,还严重打消党员的积极性及学习热情,以此形式长期发展会增大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难度。
因思政教育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效果不理想,无法保证每位农村党员有较高的重视度。再加上农耕文化、封建思想的禁锢,部分农村党员存在着小农意识,缺乏集体意识、合作能力等,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阶段无法保证参与度,关于新政策、新理念不能及时掌握,日常工作环节中未明确一名优秀党员的职责与形象,未得到基层群众的高度认可,基层工作的开展无法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从而引发更大的矛盾问题。
因思政教育工作在开展阶段所包括的要点较多,影响范畴较大,属于一项系统工作,因部分农村党员对此项工作缺乏正确认识,自身重视度较低,无法对新政策、新机制等及时落实,甚至会成为阻碍农村党员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再加上思政教育机制待完善,无法在实践阶段发挥较强的管理作用,教育内容及形式的设计不合理,导致思政教育工作存在更多漏洞问题,导致实践成效不理想。
农村党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需具备专业化的教育队伍,也是实践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而往往会被忽视,因教育自身素质及能力的影响,会由农村地区乡村干部兼职此项工作,因其未接受过专业化的培训,出现了业务不熟练、缺乏教育技巧、理论知识不丰富等问题,整体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会出现更大的差距。再加上兼职教育人员频繁流动,交接工作不到位、内容不全面,也是引发农村党员思政教育工作缺乏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及说服力较强,也是凝聚党员作用力的重要元素,需在教育工作开展前针对农村党员的综合情况细致分析,包括日常工作的具体表现、个人能力、职业素养等,进一步明确思政教育工作的要点,能重视新时期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需本着“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在内容选择上要以农村党员较关注的热点或难点内容,也是铸牢农村党员理想信念的“开关”。
比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教育内容,基本条件包括党史、党风、党章、党纪等,在实践教育阶段还能帮助农村党员解决理想信念模糊问题,进一步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主动学习党的方针与政策,才会在基层群众中发挥较强的职责作用;再加上教育内容有较强的感召力,也能满足农村党员的学习需求,能把自身学习阶段掌握的党章、党纪、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应用在实践工作中,也可锻炼农村党员的专业能力,有目的性地创新教育方式,如:对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能为党员获取新政策、新方针等提供便捷条件,在“线上+线下”的联合形式下推动农村党员思政教育工作秩序开展,多方面地提高党员综合能力与素养。
思政教育内容的设计也影响农村党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需在多角度分析的过程中就能充分意识到红色文化、党史学习教育等内容的影响性,经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还会在农村党员参与教育活动时主动探究及思考,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形式都会贴合实际,便于在根本上激发农村党员思政教育的内生动力[5]。再加上党员自身发展理念的转变,也能动态化地掌握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态势,众多优势政策与机制的提出均是为人民群众良好服务,自身的服务主体及目标进一步明确,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才能在基层中发挥较强的职责作用。
此外,关于农村党员思政教育内动力的激发,建议开展实践调研活动,依据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合理性的教育方案,并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激励党员及群众,共同创建特色化新农村,可在根本上改变群众的生活方式,在经济条件方面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再加上农村党员参与基层工作,还会主动维护自身与群众的良好关系,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还能解决基层难题,突出农村党员的亲切感,也能实现预期教育目标。
首先,农村党员对思政教育的研究机制制定与落实有新的认知,是在实践调研过程中掌握每位党员的素养及能力,掌握目前各地区农村党员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与措施,在党的政策及方针落实上引起农村党员的重视,也是增强农村党员能动性的主要条件。
其次,各级部门相互协作,发挥较强的教育能力,在实践阶段具备完善的保障机制,并在基础条件完善、设施更新、技术引进等方面均做出调整,降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难度,也是吸引专业化教育人才的主要条件之一,重新梳理教育方案与计划,也可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最后,长效监督机制的落实是对思政教育效果的检测,在党政部门的组织及引导下,能在监督过程中落实完善的奖惩机制,会真实地掌握每位农村党员的实际状况,关于工作态度散漫、业绩不佳的党员还需依据惩罚机制高效处理,能强化党员重视度,会积极参与实践工作,为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6]。关于日常表现积极、业绩突出、认真负责的党员还需按照激励机制有相应的鼓励,增强党员自信心,还能带动其他党员的积极性,也能突出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为提高农村党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及效率,还需具备专业化教育人才,需遵循“因地制宜”教育原则,结合各地区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细致分析,重点处理教育人员素质低、能力弱等问题,还会以组建专业化思政教育队伍工作为目标,关于各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与措施。
比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建立教育队伍,主要是由政工干部、农村专业大户、区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致富能人、科技人才等组成,能在农村党员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阶段进行层次化培养,通过编制完善的教育计划与方案,还能以新政策、重大事件等为核心内容,提高农村党员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能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理念,为我国基层党建工作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上述内容分析,能了解农村党员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符合乡风文明的内在要求、为生态宜居环境创建提供大力支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明确农村治理目标。在此基础上掌握社会治理中农村党员成为最关键的部分,其自身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影响着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在全新要求提出与落实下,还能通过思政教育活动保证党员对乡村治理新体系内容全面掌握,在法治与自治过程中还能保证农村党员的素养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