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世界大学校长的思想盛宴

2023-09-14 20:52:15高晓杰侯浩翔
留学 2023年16期
关键词:大学校长副校长院士

高晓杰 侯浩翔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2023世界大学校长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嘉宾现场参会,65位高水平大学校长围绕“时代变革与大学使命”主题作报告。

“大学应当携起手来,聚焦高等教育的普惠公平、内涵质量、治理体系、文明互鉴,积极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大学交流分享发展经验,以多维度改革提升高等教育内涵质量,以数字化发展促进高等教育普惠公平,以积极的行动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

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在致辞中强调,中国政府将继续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致力于打造职业教育重要增长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的策源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宇辉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始终注重发挥大学人才培养作用,期待世界知名大学来北京开展合作办学,加强大学间联合科研、人文交流,深化务实合作,为城市与大学的美好明天共同努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尼娅·贾尼尼在致辞中表示,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大学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合作与交流是高等教育变革的核心,推动着教育向包容、公平、优质的方向发展。

“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指出,面对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大学要秉持开放理念,持续促进大学师生国际流动,弘扬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坚守共同价值,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依托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研能力,主动对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共同问题。

应对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廓清大学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数字化发展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但也要求高等教育必须适时作出调整,提供应对挑战的方案。

伦敦大学学院校长迈克尔·斯宾塞表示,大学不能简单地试图禁止人工智能,这项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将继续存在。ChatGPT背后的技术很快就会无处不在,包括在基本的日常系统中,试图反对它终将是徒劳的,这也不符合大学的宗旨和特点。大学应当鼓励学生们使用ChatGPT,同时了解这些工具的局限性。

“人工智能、大型语言模型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改变现在的大学教育。”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布莱恩·施密特认为,面临这样的场景并不需要过多焦虑,大学需要做的是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并推动数字技术建设,实现传统教育方式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共生。

数字化转型为大学提质创新和内涵式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引发了高等教育的重塑和再造,但是也带来了隐私保护、知识信息污染、数字鸿沟等方面的挑战。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龚旗煌表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的潜力与局限,防止技术的误用和滥用,加强风险预警和跟踪研判,从而建立起快速灵活、包容平衡、共同参与、以人为本的动态回应机制。”

教育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过程,使得教育内容自主可选、教学方式变革创新,促使教育从工业化向智能化、由标准式向个性化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指出,“特别是ChatGPT引入到教育领域之后,将会形成以师生为核心、人机协同式的智慧教育生态。”

“大学可以利用智能教育手段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制定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变革。”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校长贾韦德·迈哈穆德·布哈里认为,大学应创建良好的教学生态系统,探究传统教育与智能教育融为一体的学习环境,明确与智能教育治理相关的数据所有权、隐私安全保护等制度体系。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夏立新,苏伊士运河大学校长纳赛尔·塞义德·阿卜杜·哈立克·曼杜尔,香港城市大学校长梅彦昌,西开普大学校长蒂龙·比勒陀利乌斯,早稻田大学校长田中爱治围绕“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与高等教育未来”议题展开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情感交流和高阶思维方面尚有差距,大学需要对其持有审慎的态度,避免被智能技术所支配,提升师生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影响,大学必须有所作为。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总结指出,“如果认识不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学可能就在历史进程之中起不到引领作用,甚至会拖历史进展的后腿。”

瞄准未来人才能力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综合素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从“教育的基本问题”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切入,回应时代变革下的大学使命。“过去,我们更重视通专结合的教育。现在,我们更强调学生要具有全球视野,承担非功利性的责任。”

里斯本大学校长路易斯·费雷拉认为,通过多元化的学生群体、国际项目、全球课程、语言学习和文化举措,大学需要培养学生欣赏多元文化的能力、知识和态度,推动建立一个更加互联互通、和谐的全球社会。

“现代一流大学需要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育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质疑与批判精神。”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學院院士杜江峰指出,一流大学需要锻造战略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力量,努力成为重要创新领域的领跑者、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的开拓者。

海德堡大学近年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贯穿高等教育的“未来素养”为着力点,该校副校长安雅·曾兹指出,大学必须注重培养师生的未来素养,让师生拥有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有主动应对不确定性问题的心态和技能,并具备前瞻性思维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副校长巴德里西奥·奥尔蒂斯认为,大学需要思考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将就业市场和高等教育紧密连接起来,帮助学生积极应对未来挑战,并成长为国际公民。

“大学应该建立通识教育、社群教育、专业教育和研究型教育四位一体的全人教育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澳门大学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华指出,大学要加强跨学科协同创新和知识迁移,探索书院制和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全人教育模式。

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顾赛认为,要适时调整学校发展战略,注重新型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围绕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环境支撑。

为应对未来社会不确定性的挑战,大学迫切需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设计更加精准的知识模块,建立团队育人的教学组织形式,创造多样化的创新实践能力锻炼平台,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开展系统化的科研训练,并赋予学生国际化的视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云鹏,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蓝钦扬,拜罗伊特大学副校长尼娜·奈斯勒,悉尼大学教务长兼常务副校长安娜玛丽·贾戈斯,博特拉大学校长莫哈末·苏莱曼围绕“未来人才能力需求与培养模式变革”议题展开对话。

嘉宾们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未来素养应该成为大学的重要事项,包括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数字素养等,为此要建立融合多方利益群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企业、高校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未来人才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并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应对未知的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天津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家俊对未来人才的能力需求与培养模式变革进行了高度概括。

明确全球大学的学术责任,以创新引领发展

当前,大学在学术责任履行与创新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一些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需要跨国界的合作与研究,这要求大学必须担负起引领全球学术研究和创新发展的责任。

“大学不能忽视新型技术在促进全球丰富性和多样性方面的作用,科学的进步需要通过信息和科学数据的公开交流而实现。”渥太华大学校长雅克·弗雷蒙指出,全球的大学必须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实验室、研究团队之间加强合作。

“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不仅涉及到教学方法的调整,大学教育也难以完全顺应社会的迫切需求。”香港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滕锦光表示,这一问题主要由于大学学科和招生规模的变化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采取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

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校长科林·格兰特认为,各个大学各自追求着独特的目标,然而亦有一些共通的愿景,无论是学府的教学或研究,皆旨在推动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也是大学承担的学术责任。

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东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黄如,柏林工业大学校长代表(副校级)弗兰克·贝伦特,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U21大学联盟教务长、奥克兰大学原副校长詹妮弗·迪克森,约旦大学校长纳西尔·奥贝达特围绕“全球大学的学术责任与创新发展”进行对话。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大学必须勇于寻求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敢于探索科学“无人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尽管这项任务异常艰巨,但大学责无旁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書记杨振斌对于全球大学的学术责任与创新发展总结指出,“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大学需要开展跨国界的合作与研究,担负起引领全球学术研究和创新发展的责任。”

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助推大学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议题。大学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者和引领者,如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大学回答的时代课题。

“大学面对现实问题时,需要注重知识的交叉融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指出,大学的专业设置应拓展基础研究的认知边界,整合学科知识与技术,打破学科壁垒。

与严纯华校长的观点类似,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程文耀表示,大学应通过跨学科教育和研究开展教学变革,不同学院、不同系、不同部门之间可以打通壁垒,实现知识融合和跨学科研究。

“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如果缺少了跨领域、跨学科的方法都无法得到解决。”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校长图伊梅巴耶夫·詹森特·坎森图雷表示,大学在今天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资源设置,使学生具备稳定的、适应创新活动的技能。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林宣宏表示,大学需要融合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追求持续变革和创新,鼓励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创造力和好奇心,以为社会不断作出贡献。

在推动和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大学应优化学科建设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围绕可持续性、包容性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发挥积极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山东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哈瓦那大学校长米里亚姆·尼科多·加西亚,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荷语)名誉副校长杰·科内利斯,玛拉工艺大学校长罗齐亚·贾诺尔,昆山杜克大学学术副校长斯科特·麦凯克恩围绕“大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创新”议题进行讨论。

与会者一致认为,大学应发挥核心作用,致力于建设可持续的未来,努力获得更卓著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之下,大学作为提供解决方案的重要参与者,须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郭广生总结提出他对大学可持续发展的见解。

维系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当今世界不确定性因素和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重要举措,大学是维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条特殊纽带。

“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各国大学带来了巨大的学术、社会和经济利益。”纽约大学名誉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提供了跨学科的新视角,也使来自不同文化、历史和政治背景的师生增进了解,扩大国际合作交流。

马来亚大学校长哈姆迪·舒克尔指出,面对愈演愈烈的全球性挑战,大学应努力打造合作伙伴关系,实事求是、客观看待事物,并在此基础上跨越国家的界限开展合作,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框架,建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

“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表示,大学合作与交流超越了国界和文化,通过彼此间互学互鉴,可以培育文化的多样性,加深全球各国的相互理解,推动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增强人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

英国伯明翰大学副校长乔恩·弗兰普顿认为,大学要积极参与教育全球化进程,努力吸引全球的人才、师资、学生以及合作伙伴,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贡献更多的创新性知识。

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会极大地造福人类社会。各国大学必须加强科研合作和交流,共同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加文·布朗,亚利桑那大学副校长王永刚,朱拉隆功大学校长班迪·厄阿鹏,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校长伊拉克·艾哈迈德·汗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大学合作与交流”展开对话。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今天人類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或机构都难以独自应对,只有合作才能应对这些挑战,大学要共同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国际产学研用的多边合作,以解决全球共性问题,增进人类福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总结时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大学的贡献。大学的知识属性和教育属性决定了大学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工具和重要力量。

(作者高晓杰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与交流部主任,侯浩翔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博士后)

猜你喜欢
大学校长副校长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两元钱“惊动”法治副校长
院士寄语
军事文摘(2022年18期)2022-10-14 01:32:44
院士寄语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4:12
中学副校长的作用与发挥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28
两个副校长的家访启思录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26
Study in Lithuania : Not a minority language country , a variety of languages can be switched at any time
留学(2017年14期)2017-08-01 00:17:04
院士速递
广东饲料(2016年1期)2016-12-01 03:42:59
怎样才能当好大学校长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