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凌
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提出各地要高度重视小学科学教育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奠基作用,要将专职教师配备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纳入督导评价,提升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助力改进科学教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然而,不少地区的科学教育还面临着师资不足、教师发展主动性不够、学校内科学教师培训能力不强等困难。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这需要从源头抓好科学教师的培训,让科学教育在小学真正高质量发展。目前,南京市玄武区26所小学配有科学专职教师92名,其中理科和工科师范毕业生占比66.3%,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占比46.7%,科学教师队伍呈现规模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发展特点。然而,目前还是存在校内“小”学科、校际差距大、科学教育外围更新快等问题。为解决教师团体数量不均衡、发展目标迷茫、培训路径单一等问题,亟需协同区域力量,以构建“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为抓手,深化协同发展的意识。
创设联结是南京市玄武区小学科学教师团队建设的主张。“联结”是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指特定情景引起特定反应的倾向。创设联结是玄武区科学教师在团队建设上跨越传统教育学,创设团队教师心理、实践、精神多重联结的新尝试。这里的创设联结不是简单等同于教师之间物理意义上的机械联结,而是他们之间能发生化学变化的浸润融通式联结,包括高立意、新实践、源动力三重联结。
在南京市玄武区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建构中,高立意联结的温情浸润是底色,新实践联结的区域支持是路径,源动力联结的精神自由是追求。基于此,创设联结既是构建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的方法论,也是小学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教学观,而如何从教师的联结走向儿童科学学习的联结,是区域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建设的发力点。
“为志业而教”理应成为共同体走向成熟乃至成功的标准,这是“精神属性”。如何将其转化为教师内心的主动追寻?
一是确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方向,是教师成长的沃土,可以把学习者联结在一起。南京市玄武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将“为促进学习而教”作为共同愿景,“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区域教师的认同,就可以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行,来提升自己的志业之道、专业境界。提升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保证专业素养方向不偏离。
二是提炼教学主张。教学主张是专业影响力的核心,是理念落地的有效策略。基于对区域内常年积累的丰富的教学实践深入思考后,我们提出“创设联结,让科学丰富儿童”的区域教学主张,提倡科学教师过共同的教学生活。“创设联结”是基于脑科学研究向教育科学跨越的积极尝试,其中放松的警觉、积极加工和编排的浸润状态三个要素,成为科学丰富儿童的联结点。旨在打通前经验与概念、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让课堂更加灵动,将碎片的经验转化为系统概念,让分散的课程走向统整,最终实现学生科学认知与心智模式的丰富;旨在打通思维与行动、个体与他人的联系,最终实现情感体验与生活智慧的丰富。
高立意指向共同体构建的高度,新实践联结试图挖掘区域实践层面的深度。科学学科需要在“做中学”,这不仅指儿童学习科学的方式,也是科学教师共同体发展的有效路径。以优势项目引航、多元实践共研,在多维场域中亲历研究过程,在高效联动中提升发展品质。
一是优势项目引航。2001 年,玄武区成为中国“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全国第一批实验区,项目研究为探究式科学教育在中国大地的展开起到引航作用。2012 年,玄武区开展了“儿童科学概念学习进阶”的全国课题研究。2014 年,玄武区开始STEM 教育的实践探索,学科教师成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综合育人实践探索的全国第一批实践者,《促进融合的学习》一书成为区域经验的全国第一本物化成果。2017 年,“基于‘任务单’促进小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测评研究”,旨在开发一批指向小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测查与评估新工具,探索出任务测评的新模式。2020 年,“主动联结:儿童科学学习新范式的研究”,指向科学学习新样态的构建。这些实验项目的优选,创造了共同体成员互促共进的研究生活,既体现对学科的精准、科学定位,又有前瞻的科学方向把握。在项目实践中培养教师科学实践能力与科学教育教学能力,打造专业化、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同时打造区域学科品牌,打响学科团队的声誉。
二是多元实践共研。我们构建了以“实践、亲历、互动、反思”为特征的“玄武区科学教师慧做慧学工作坊”。比如“基于共同解决任务”的浸润式培训,让教师做“学生”,在亲历设计—制作—测试—改进—交流等步骤中,体验的同时体悟与反思,体现典型学科特点的思与行的联结。比如“像科学家那样”的科学研究辩论赛,教师在具体问题中实战研究,学会剖析问题、厘清原理、建立理论模型、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并且采用正反方辩论的方式进行阐述与倾听、沟通与说服,用语言、数据、逻辑进行辨析推理。要抓住学科特点,提升培训实效,帮助科学教师提高研究素养和教学专业素养。正是在其中可以平等对话、友好批判、反复磋商,共同体中个体与群体产生联结,让教师专业发展从“跟风式”“应景式”变为“内驱式”“自主式”。
三是多维场域共通。教师的学习也需要打开视野,打通场域,打破界限。我们的培训场域触及大学实验室、专业的创客空间、博物馆、文化馆等,在东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古生物所、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等地挂牌,成立科学教师培训点。我们还在玄武区少年宫成立“STEM 教育资源中心”,精心打造适应新时代学科发展要求的未来培训场域,组织校内外辅导员一起开发基于问题解决的STEM 课程,实现区域资源共享,课程融通。
四是高校联动携手。在“高校联动护航基础教育”的理念引领下,玄武区小学科学学科联结高校,联结智慧资源。来自高校专家的介入帮助玄武科学教师团队在整体把握学科理念中精准定位,在科学研判中找准具体实践问题,在集思广益中不断拓展团队成员认知领域。
在共同体中将教师个人真正联结到群体之中,既是志同道合,又有教师的真我,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家园。
一是共同体科学细分。共同体的情感融通是需要一些策略的,需要我们在充分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基础上,基于学科特点、人的特质想出一些办法。比如说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将共同体进行再一次细分,有基于地域而建的“片区共同体”,有基于项目而建的“主题共同体”,有基于兴趣点而建的“研究共同体”,在这些细分的共同体中,他们可以充分交流,个人想法可以充分展现。教师在不同团队中,按照自身发展需求可以进入不同的细化的共同体,用专业话题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现场观察学习,用问题驱动深度思考。在不同的专业共同体的体验中,在一个个教学问题发现与解决中,每一位教师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源动力,在融通情感需求中打造科学、理性和有温度的文化氛围。
二是立体化专业交往。针对区域内教师呈散点式分布,教师个体年龄、教学水平差异较大的特点,我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设立为“啮合式专业交往”。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联结的榜样和伙伴,伙伴与伙伴之间携手共进,为专业发展提供源动力,找到幸福感。
区域中“啮合式专业交往”也凸显出每一个人的重要性,无论团队中哪位教师遇到困难,都有人给予帮助。很多公开课的背后,是团队帮助下的器材精选,是“片长”师傅对教学环节的反复推敲,更是一群专业教师的共同学习的在场研修。这样的方式不是一节公开课的创意模式,而是玄武科学课的长期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