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之根本,培育守正创新的时代新人

2023-09-14 19:04:42陆启威
江苏教育 2023年15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德育

陆启威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统领,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了全面部署和要求。报告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时代,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背景,我们应如何理解“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校需要为学生立什么样的德?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实现立德?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教育亟须关注和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立德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人的素养的核心是德(品德、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德性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讲,“德”是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立德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工程,学校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要以立德为根本取向和价值诉求,统领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和价值,从学校管理、教育科研、课程改革、教学评价、作业设计等方面全面关注德育的渗透和实施,切实将德育的首要地位和功能确立起来。

德育工作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其过程牵涉教育的方方面面。一句话,学校没有抽象的德育,也没有孤立的德育。我们不能窄化对立德过程的理解和实施。从这个意义讲,立德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学习和发展的过程,需要融入智体美劳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与智体美劳等方面协同发展、相融共生,才可能真正确立起来。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德育是主导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并统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这个“先”不是先后顺序的先,而是指在实施五育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考虑“德”的核心地位和育人价值,要能够以德为统领,进行五育的考量和设计。“先”在于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德”是五育的核心,是五育的共同指向和目标,也是五育的生命底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之根本

谈及立德,我们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即“立什么德”。这是立德的前提和基础。很显然,从新时期国家立场和站位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是当前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的德育内容。那么,如何把这项德育内容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这是亟待我们思考和厘清的问题。新的历史时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能够站在课程育人的高度,认真研究新课标,并能够深入开展基于课程育人的实践与探索,真正实现从教学育分走向教学育人。

教育者要能够从每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入手,全面考量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够从不同学科中开发出应有的德育资源,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发挥每一门学科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同时,也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真正实现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基础,也是其重要载体和保障。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学校一项重要的德育内容。

三、立德的过程就是立德树人的过程

强调“立德”并非要刻意将其和“树人”分离开来,也不是强调两者之间的先后关系。其实,从育人角度讲,“立德树人”是一个整体推进的教育过程,是指向同一项工作和同一件事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层面上讲,“立德”的过程就是立德树人的过程。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很显然,立德就必须和其他方面结合起来,如此才能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唯一不同的是,立德树人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立德”的重要性。唯有立德,才可以将一个人树起来、立起来,它强调“立德”是“树人”的必要条件,德不立,人站不起来。另外,强调“立德”,也预示着教育的基本规律,即德育是教育发展的一切动力和理由,只要把德立起来,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课程育人理念下学校立德的可为与作为

“立德”是一项重要的工程,也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工程,其地位和价值不言而喻。但立德又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遵照其内在规律和要求。

1.在全面发展中立德

立德必须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结合,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或孤立的行为,而是一个综合发展的过程。换句话说,立德要从智体美劳等其他方面汲取力量,要通过其他方面的协同发展来不断提升“德”的内涵和品质。一句话,没有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协同发展,就没有德育的生成和发展。另外,立德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一个具体的可以触摸的过程。一味的道德说教是苍白的,纯粹的德育活动也是空洞的。德育必须扎根于鲜活的生活,尤其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否则德育就失去了“立”的根基和土壤。很显然,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生活就是学生的主要生活,也是学生生活的基本样态。学生生活的丰富和生动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智体美劳的参与状态。从这个层面上讲,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同时,德育必须通过丰富的生活来表现,比如在智育上表现为智慧,在体育上表现为顽强拼搏的精神,在美育上表现为文明行为和风尚,在劳动教育上表现为吃苦耐劳的品质等。由此来看,“立德”需要全面发展,坚持以德育为统领,为其他方面定方向,使其他方面正向发展,洋溢正能量。同时,做好其他方面的协同与支持,为德育提供生长的土壤和力量,并在相互作用中提升德育的内涵和品质。

2.在学科实践中立德

德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说教,也不是以懂得多少道理来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因为任何理性的思考和认识都必须转化为感性体验,才可能形成素养,尤其是道德素养。一句话,没有实践就没有体验,没有体验就不会有心理和行为上真正的改变,立德也就不可能发生。为此,立德必须深深地扎根于生活实践,并经由生动鲜活的实践和体验,将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和素养。从这个层面上讲,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科实践,让德育深深地扎根于学科实践,并经由丰富的学科实践进行德育的渗透和实施,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然生长。另外,每一门学科都有不同的文化品性和价值诉求,也有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逻辑。这就决定了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特定的路径和方式,即每一门学科都有最契合自身的典型学习方式。这就是说,学习一门学科必须按照该学科特定的典型学习方式进行。比如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用物理的方式学习物理,用数学的方式学习数学等。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某一门学科的实践活动时,必须按照该学科的典型学习方式来设计,如此才能充分挖掘学科的潜在资源和优势,充分彰显学科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同时,做好跨学科学习的实践和探索,有效整合不同学科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不同学科协同育人的功能和价值。

3.在公共生活中立德

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公共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道德生命的成长极为重要。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公共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人文环境;有什么样的人文环境,就有什么样的道德生长。学校要切实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和价值,注重公共生活的建构和设计,让学生在良好的公共生活中、在各种公共关系的应对和处理中学会尊重公共秩序和生活规则,并学会与他人和社会相融共生。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对中小学生提出了公共生活的道德标准和要求,主要是“五讲四美三热爱”,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五讲),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四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三热爱)。时至今日,“五讲四美三热爱”依然是公共生活在德育方面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诉求和现实意义。在学校,公共生活的最重要组织形式是学生社团。也可以说,学生社团是学生公共生活的最重要载体,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在一个社团里,学生为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而来,对社团主题内容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因此学生之间就会有比较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和互动。在深入的对话和互动中,学生间会产生来自不同方面的冲突,而在解决这些冲突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形成民主、平等、尊重、理解、接纳、包容等必备品格和素养。凡此种种,都是“立德”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基本要求。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