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谊
[内容提要]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所凝聚的文化传统核心理念、信仰、科技和建筑艺术,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中的精粹,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基于“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从加强规划引领、强化功能建设、创新机制政策、深化联动融合、强化宣传推介五个方面提出让“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世界遗产“活”起来的对策建议。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又体现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历史文化遗存申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与传承,只有保护与利用并行,“活”在当下,才能更好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因而如何科学挖掘世界遗产的宝贵价值财富,在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更好地发挥其在对外交流、文旅发展、城市品牌打造方面的促进作用,是当下需要研究破解的重大课题。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申遗”成功,对于提升中原地区厚重历史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增强历史认同感、自豪感,促进当地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应看到,十多年来“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这颗璀璨明珠,尚未充分绽放出应有光彩。因此,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世界遗产留下来、“活”起来,对于“天地之中”世界遗产的管理、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分布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地区,主要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历史建筑。因其建筑类型之多、规格之高、历时之久、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成为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2010年8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大会审议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自汉代起历经两千余年发展,是中国古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的杰出代表,是中华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展现。其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在建筑艺术上,由太室阙、中岳庙等构成的建筑群,沿纵轴均衡布局、左右对称,院落空间变化丰富,殿宇形制等第分明,大殿巍峨壮丽,廊庑平淡简素,建筑群背倚嵩山、群峰环绕、古树葱郁、“形势绝胜”,是古代建筑群选址、空间和环境处理的杰出范例,被明清时期所建的各种大型建筑群所借鉴,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制度的初创和形制典范,是一座东方建筑艺术殿堂,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宗教礼制上,汉三阙、中岳庙是中国山岳祭祀建筑实物的可溯之根,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格局最全面的代表;嵩岳寺塔是中国佛塔的最早例证,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都表明嵩山是中国礼制封禅文化、佛教文化起源与兴盛之地,犹如一部以建筑方式凝固的具象化可视化中国宗教礼制发展进化史,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形制。
在科学教育上,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杰出的天文建筑,并在此诞生了一部领先世界、科学价值巨大的新历法——授时历;嵩阳书院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的四大书院之一,是中国儒家理学传播发展高峰时期的历史见证,已成为我国书院文化的重要载体遗存。
在文明演进上,嵩山地区处于“天地之中”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区域环境,所诞生的深远厚重的中原文化在我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居于中心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各类文化交汇激荡的摇篮并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形成。
总体看,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所凝聚的中国文化传统核心理念、宗教信仰、科学技术和建筑艺术,充分体现了东方文明的悠久深厚和璀璨优秀,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华夏民族文化中的精粹,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目前,“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保护传承与利用、提升影响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一些亟须研究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保护机制不活、管理偏弱。历史建筑是文明的见证和符号,是弥足珍贵、不可再生的资源,理应得到妥善保护。然而,申遗成功后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保护手段不强、制度措施不硬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古建筑历经沧桑、相对脆弱,面临自然老化、结构变异、承重不足等问题,部分建筑大门紧锁、长期封闭、疏于修缮,导致文物老化残破凋敝,甚至损毁倒塌;建筑预防性保护重视不够,维护材料、方法和技术手段亟待提高;部分建筑周边生态环境不佳,突发自然灾害容易对建筑文物造成损害,特别是2021年夏郑州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登封市世界遗产保护地一些不可移动的文物就受到不同程度损伤。此外,遗产保护管理体制、经费保障等方面欠缺,引导各方包括社会力量参与建筑文物保护力度不够。
二是利用层次不高、效果欠佳。世界遗产蕴含的价值需要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来实现,但目前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有效开发能力不足,不接市场需求的地气,缺乏对文化资源利用的大众性、认知性、参与性的深入细致研究,未能深入分析特定市场人群喜好意向,往往以观光景点、展览馆、广场公园等方式进行简而化之的开发处理;创新能力不强,不能精准定位特色文化主题,将一些项目搞成雷同化的、小半径的、短期的、区域化的游乐性休闲产品,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独特性展示不够,文化功能区的界定不够清晰,景观地标风格设计不够统一,特色文化体验度不佳,品牌推广缺乏力度。此外,随着遗产地观光旅游升温,不同程度的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对遗产地造成损伤,如少林寺景区过度开发,商业气氛过于浓厚,导致少林文化本有的纯朴、宁静环境有所缺失。
三是统筹能力不强、协同欠缺。世界遗产保护开发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需要高层次的管理机构来统筹,若主要由地方文物局管理会缺乏顶层系统规划能力,各项遗产资源不能真正形成统一整体和充分有效利用。如,缺乏立足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大遗产保护传承理念、途径和手段;各个景点是独立设置,没有建立起“联票机制”,没有联通各景点的统一交通工具,例如嵩岳寺塔、嵩阳书院等景点相距较远,两者之间步行最少需要半小时以上,造成游客游览不便;缺乏区域规划协同联动,与登封市、郑州市和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的交通设施、文化旅游等要素资源的对接考虑不够。
四是特色发挥不足、带动乏力。历史建筑群遗产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旅游层次相对单一,游客资源分布不均,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利用。譬如,景区中少林寺和少林功夫名气最大,是旅游中的热点,而嵩阳书院、中岳庙、法王寺等景点的文化价值丝毫不逊于少林寺,但由于景区只停留在简单的观光层次,缺乏体验性内容谋划设计,游客很难实地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并产生时空共鸣,致使这些高价值景区景点很少有人游览,即使观光游览也只短暂停留、来去匆匆,其蕴含的丰富独特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向世人展示,未能实现对区域文化旅游价值的整体带动提升。
要使“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遗产真正“活”起来,需要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重要的基本问题。
坚持保护为主、科学利用,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协同推动与城市空间、综合交通、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划的紧密衔接。坚持以历史建筑群价值为依托,以文旅赋能发展为目标,按照文化完整性、景观延续性、关联产业集聚性要求,优化遗产地功能布局,以文化遗产景观大道为纽带连接三大功能分区:中部以太室阙、中岳庙为核心并与启母阙和嵩阳书院共同组成的山岳祭祀和儒家文化展示区,南部以观星台为核心,辅以天文公园、天文博物馆的科技文化展示区,西部以少林寺为核心并与会善寺、嵩岳寺塔等共同组成宗教文化展示区。打破区域行政壁垒,推动登封、郑州与国内区域中心城市间合作,统筹利用黄河、古都、根亲等文化资源,打造中原世界文化遗产全景式展示地、区域文化旅游集散地和休闲目的地,构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不断完善提升古建筑群各项功能。
一是加强建筑文物保护修缮。注重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加大建筑文物本体保护力度,提高维护维修技术水平,防止不当修缮、“修旧如新”,加强消防、安防、监测等能力建设,及时清除可能威胁文物安全、与景观不协调等因素。在旅游淡季对各景点进行轮流封闭养护修缮,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科学记录、定期检测和日常维护等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隐患,以保证遗产资源利用的安全性和延续性。
二是建设完善特色展示功能。包括完善古建筑、古树、遗址遗迹等文物原状展示功能,充分利用室外或室内场地完善三阙、古塔礼制祭祀文化博物馆式展示功能,中岳庙、佛寺等建筑中进行民俗庙会等活动展示功能,以嵩山太室、少室、峻极峰等山峰和溪流、村舍、田园等自然风光为背景的区域景观展示功能。
三是健全综合服务基础设施。在登封市区规划设立一级旅游中转节点,建设游客住宿、购物、餐饮等集散服务基础设施;在嵩阳书院、少林景区、观星台等景点规划设立二级中转节点,建设购物、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连接郑州、洛阳等市的道路交通网络,无缝对接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等,实现外地游客高效集散和便捷通行。
加快与遗产保护利用新理念、新标准接轨,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资金保障等创新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与长远、保护与利用等问题。
一是健全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适应遗产地保护新要求,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保护立法,修订完善《郑州市嵩山历史建筑群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抓好《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落实,依法依规扎实推进遗产地保护各项工作。
二是完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针对现有管理部门相对分散、各行其是等现象,抓紧研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统一管理、高效运行的世界遗产管理机构。探索建立多层次遗产保护开发资金渠道,将遗产地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实现兜底,对公益类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基金、债券等政策性资金支持,对产业类项目吸引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设立嵩山古建筑群保护基金,积极吸收社会各界的捐赠支持。
三是提高保护技术管理能力。加强国内外行业交流合作,建立专业团队和高层次平台,采取“揭榜挂帅”和“赛马制”等方式开展科研攻关,探索适用自身情况的新技术新方法。强化遗产地日常管理,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制定消防、灾害应急等安全预案并定期演练,全时段全区域监控防范文物损坏、被盗等突发事件,采用科技手段加强对文物建筑木结构、砖石结构、酸雨污染浓度、周边山体沉降等实施监测管理。
四是建立数字遗产保护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测绘遥感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将世界遗产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实现真实、完整的三维数字存档,完善数字化控制系统,建立世界遗产数字化博物馆,将宝贵的历史建筑以影像数字形式保存起来,以利于保护、修复、复原以及考古研究和文化交流使用。
拓展“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价值外延,以新理念新思路活化世界遗产,促进遗产资源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一是建设精品文化线路和游览区。将登封历史建筑群作为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主舞台主阵地,加快建设世界遗产文博区和博物馆,围绕古建筑、宗教、礼制、禅武等元素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城市、乡镇和传统村落合力开发文化、山水、田园等资源,培育文化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休闲旅游等新增长点,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田园山庄、禅意小院、精品民居、特色小街、康养中心等,将外地游客引进来、留下来深度游。统筹利用郑州、洛阳、安阳等独特优势资源,将登封古建筑群、龙门石窟、殷墟遗址等旅游线路串起来,打造中原文化世界级遗产名片。
二是加快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适应消费升级新需求,打造“天地之中”文创消费品牌,推动建设一批实景演出、武术表演、沉浸式体验等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精品演艺项目,统一设计、生产、售卖具有鲜明中原特色的文创产品,加速国潮“IP”产品转化,创新开发中医药、食品、禅茶等风物特产,以及非遗文创、手办等衍生品,破解国内景区景点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低档化现象,真正让游客在“游购娱吃住行”中体悟中原文化独特魅力。
三是打造线上文旅发展新空间。积极推动世界遗产数字化保护展示,对景区、博物馆等场所进行数字化设计改造,创新运用元宇宙、云展示、全息演艺等新技术新模式,结合遗产资源利用开发网络游戏、动漫、视听、文学、出版等数字产品。
进一步叫响“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这一世界级品牌,立足中原、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推介活动。
一要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加大宣传。组织制作各类纪录片、公益宣传片等,在央视、卫视等有影响力的电视台进行播放,利用融媒体、新媒体开展有关历史建筑群文化内涵及文旅体验的公开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借助国内外各种展会、节会和商务活动发放宣传册、明信片等,扩大社会宣传面和影响面,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热爱。
二要定期举办高层次论坛和文化活动。针对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报道。设立“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保护论坛,举办嵩山古建筑国际研讨会、嵩山文物之旅考察和摄影节活动,定期举办文化遗产保护展览活动,不断增加“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要完善文化旅游宣传机制。在河南省情、郑州市情等宣传手册中增添登封古建筑群文物的宣传简介,在省内高速公路两侧及服务中心设立标识牌、世界遗产导向图、数字化咨询展示屏等,在郑州、洛阳、开封等大中城市公共文化、交通等场所设立遗产地图和历史文物简介,吸引更多的人们认识、感受和分享世界遗产的价值魅力。
在当前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大背景下,让珍贵稀缺的世界遗产“活起来”发挥作用,助推文化旅游产业高水平发展,是优化消费供给结构,扩大消费市场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应有之意和有效途径,为此,针对目前存在的管理机制僵化、利用水平不高、系统协同欠缺、特色不鲜明、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和制约,需要加强规划统筹引领,提升功能服务能级,激发机制政策创新,进一步增强世界遗产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