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可”范式助力区域课程改革深度推进

2023-09-14 13:43朱艳峰
江苏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立学范式改革

朱艳峰

从区域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并不容易,从思想认识到实践操作,再到改革成效等,都受到来自学校、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检视。区域课改可谓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课改理念教师是否认同,课堂模式教师能否应用,教学效果有无检测,这些最终决定课改能否深度推进。针对以上课改中的痛点、堵点、盲点问题,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基于系统思维,提出“三可”范式,即区域课改必须以“可认同、可操作、可检测”为基准,才具有深度推进的价值与可能。

一、“三可”课堂改革实践的基本特征

1.“可认同”是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开展的起点

人们常说“观点是行动的指南”,课堂教学改革,固然离不开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学组织的变革,但如果缺少教学观念更新,那也只算得上是徒有其表、缺乏内涵的“行动”。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导论》一书中指出:“个体的发展,就其根源来说,不是一种外在的规训或控制过程,而是一种内在的觉醒或成长过程。”改革的起点一定是参与者内在观念质的转变,是发自内心的真正“认同”。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创造的生命活力。

2.“可操作”是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推进的关键

课改一定要落实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最终要将先进的理念、改革的要求转化为真实丰富的教学实践,否则课改的目标和愿景就难以有效达成,所以推进区域课改必须依托“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有了课改的热情,但如果没有具体行动路径,课改依然是空谈。因此,区域课改的负责人要进行顶层设计,指引方向,这成为课改持续推进的关键。

3.“可检测”是课堂教学改革良性循环的核心

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回顾、反思和改进的重要依据,缺少这重要的一环,课改成效难以评估,教师积极性难以激发,改革难以进一步深入推进。因此,区域课改要将“可检测”作为核心来考量,检测的结果不是课改的重点,而要成为教师“可认同”的另一个起点,推动课改的良性循环。

二、“三可”课堂改革实践的价值追求

1.切实改变课堂教学生态

“三可”课改范式将课堂定位为教师和学生共生共创的场域。教师的“教”定位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依托教师的“教”。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自主性课堂,同时也是师生合作的共生性课堂,是提质增效的高效性课堂,也是多维互动的生态性课堂。

2.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教师是课改的重要推进力量。“三可”范式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课堂构建中的自主性,以理念更新为起点,对课堂的走向有具体、可操作的抓手,最终有可视化的检测成果。教师始终跟随课程改革的步伐,专业素养成长的路径清晰可见。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收获的是成长,是职业的成就感、幸福感,这些都将化为教育教学的动力,“反哺”学生。

3.实现教育本质真正回归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这里的“人”是学生,也是教师。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质是每一位教育人的不懈追求和神圣使命。“三可”范式将这一理念根植于课堂改革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鲜活的学习过程中。用务实的态度、有效的行动诠释教育的本质,实现教育的真正回归。

三、“三可”课堂改革实践的行动路径

(一)内生识变,激活区域课堂改革的“可认同”动力

1.自上而下,发端于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

2019 年,南通市教育局下发了《南通市深化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要求区域课堂教学改革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课改理念。相较于2013 年版提出的“12 字、12 条”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而言,课堂教学改革理念更加先进,路径更加明晰,指向更加明确。2021 年,“南通市基础教育(小学)课程改革第十八次现场推进会暨立学课堂推进会”在崇川举行,区教育局以此为契机,将之做成一个系列、打出一套组合拳:发起“立学课堂”校长论坛,从管理者的层面反思问题,突破难点,总结经验并推广;多次以“立学课堂”为主题组织中层管理者座谈会;研训员多次以“立学课堂”标准参与骨干教师磨课……自上而下更新理念,让改革思想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自下而上,生长于教师内心的学术自觉

“立学课堂”让学生立于课堂的“中央”,把学习的权利和责任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适合学生潜能自我开发、精神自我解放的地方。与此同时,“学为中心”并不意味课堂上教师“教”的缺席,恰恰相反,需要适应教师的“教”,并“教”出某种境界。由此,有适应教师的教才会有适应学生的学。基于这样的认识,全区加强调研,召开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动员会,对如何保持充沛激情,勇于突破课改瓶颈,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开展主题教研,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组织多批课改团队外出研修,促进课改互联、互鉴和互通。全区以理念先导,促进师生自我觉悟与觉醒,帮助教师形成内生发展自觉,使师生能主动与国家的育人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相契合,更自信、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路径应变,探寻区域课堂改革的“可操作”机制

一是“开学第一课”项目。崇川区组织了“改课,从开学第一课设计开始”的系列活动,零距离聚焦教学,紧紧围绕“改课”这一中心,为学生学习撑起支架。37 所学校分属8 个集团,形成抱团发展的共同体,以“开学第一课”优质课评比为契机,组织成员校各学科组、年级组优秀教师研制共享导学案和配套PPT。各学校以共享导学案为基础,结合自身特点,个性化修改后再走进课堂,呈现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精彩课堂。这些学科课堂将“立学课堂”的基本理念和操作要义,转化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教学环节。“共研共享”“自改自创”的模式既有规范的“以学为主”的立学导向,又有展现个性教学风格的空间,它是“照着做、接着做、创造做”的有机组合,将崇川整体立学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

二是校长领航项目。校长既是立学的总设计师,更是立学的总示范人,要变“站着指挥”为“干着指挥”,通过自身课堂引领,竖起立学课堂标杆。南通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与共同体分校校长分别给教师上示范课,这些课得立学课堂精髓,结构清晰明了,在关键处着力,特别注重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尽情地表达。分校校长在生动的课堂上彰显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巧妙的课堂设计,高超的引领技艺,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整体提升。8 个集团充分发挥领军人物的作用,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且学且行,且行且思,力求让课堂改变,让真学发生。

三是“四大机制”项目。分别是“先行”论证机制,“后训”拓展机制,“跑道”转换机制,学为主导机制。所有学校的“改课”项目都要经过领导层先行科学论证,具有理论支撑和可行性措施,既倡导大胆创新又严守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在后训阶段就体现得更为严格:听到的要能上出来,上出来的要能说出来,说出来的要能写出来,写出来的要能经得起考验,真正触及立学课堂的深层思想。“跑道”转换,说白了,就是立学课堂在融媒体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学生主体觉醒了,怎样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育技术作用越来越大,在立学课堂中如何科学融入,有效拓展教育物理空间,使教育技术为“立学”所用?学为先、教在后、低起步、快反馈,体现了新课改进程中“一个都不能少”,保证每个学生都站在“课堂的中央”。

四是内涵建设项目。2020 年,我区有6 个项目获评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它们是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德境心一体的体验式心育系统构建、儿童母语审美教育的课堂实践、天地童心节气活动课程建设、学科美育课程基地构建、市北“巴学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其中,“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曾荣获全国教育科研成果特等奖,入选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这些优秀项目都闪现着立学的思想光芒,或者说提供了“立学”课堂的操作范式。

(三)评价求变,优化区域课堂改革的“可检测”体系

我们坚持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主动求变,充分发挥课题组成员先行引领的作用。发挥好区教师发展中心的行政推动作用,用好质量评价的“指挥棒”,激活教学评估的“动力源”,让崇川区课堂改革的“可检测”体系更加完善。

一是注重优化质态。结合我区课堂教学改革实际,明确了一系列课堂质态要求。如三减三增:减在校时间,减课外作业量,减考试资料,增自主活动时间,增课外阅读,增实践性课程。如课堂改革四原则:三减三增,三讲三不讲,保底又培优,作业“四精四必”。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常规教学管理,学科质量分析,竞争推优评优。面向教研人员,提出“二融、三互、四新”的策略,即教研人员“融入教学一线、融入教师发展”,做到“与时代互动、与实践互动、与学校互动”,在指导一线教研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生成新概念、形成新话语、总结新范式”。

二是注重多维评价。全区开展素养考核,探索一、二年级无纸化测评的新模式,探索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有效性,实现绿色评价和增值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通过以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题型为主的调研,检测学生在相关学段中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让评价以数据说话。同时,研究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报告,引领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充分发挥区域教学评估的主体作用,构建“延伸”“坚持”“纳入”“侧重”的教学评估机制。建立常态教学评估通报制度,针对教学实际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三可”课堂改革实践的推动机制

一是组织建设。成立崇川区教体局“三可”范式建设领导小组,分管基础教育副局长为组长,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建设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为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各大教育集团成立职能部门,这样形成纵横交错、指挥顺畅的网状结构。

二是管理改革。摒弃简单的行政思维模式,力主“科研管理”新思路:完善《崇川区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设立区级专项课题,采用课堂建设与深化研究相结合的实施策略,为课堂有限目标与学校长期发展贯通赋能。吸收理论营养,根植实践改进,与学校变革相融通,推动理论与实践相互激荡、互动共生。每个集团依据总体方案,以课题为抓手、以方案为依凭、以研究为路径,将管理环节学术化、操作化、现场化,有效减少了“空洞说教、递次消减”的弊病,扁平化、科研化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

三是经费托底。管理部门转变“硬件设施靠经费,内涵改革靠精神”的陈旧观念,注重对内涵建设“给人给钱给政策”。同时,设立“三可”范式建设专项经费,项目研究活动享有区级教研活动的待遇保障。

四是考核奖励。考核奖励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平稳、深入、高端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区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中,教育局特地强化“三可”教学范式实施的权重,将其列入考核体系。对37所学校、8 个集团进行动态的、整体的、联动的考评,主要考评经费保障、氛围营造、具体实施、效果展现等。

猜你喜欢
立学范式改革
航程课堂:南通“立学课堂”校本化实践样本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立学、躬行、自省,奏响师德养成教育三部曲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改革之路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