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教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理念、新探索、新方法,极大丰富了语文教育的内涵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长期潜心研究语文教育,创造性地构建了“层级进阶”阅读教学新样态。经过多年实践和验证,显示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
所谓“教学解读”,就是对课文或用于教学的文本进行解读,这种解读不同于普通读者的日常性解读或文艺理论家的研究性解读,它是基于课程、为了教学,确定教学内容的独特解读。我们评价一节课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对不对,如果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教学方法再好也可能南辕北辙。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解读从课文中提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仍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层级进阶”阅读教学为教学解读提供了一条独特思路,把教学解读分为三个层级: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释义层要求读懂文章的内容、主题、思想和情感等;解码层重在解开文章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包括文本的艺术结构、建构匠心、表现手法和言语智慧等。评鉴层则重在对课文进行理性审视,并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批判反思,进而提取最有价值、最值得学习的元素进行情境化迁移,可以通过想象、表演进入作者创构的世界,享受阅读的过程和乐趣。
由是观之,如果仅将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当成教学内容,课文写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这样的阅读教学便仍然停留在释义层,容易导致阅读教学的平面化、碎片化和浅表化,忽略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等特质。黄伟教授倡导的层级解读就是以教学内容为核心,搭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前后贯通的阶梯,引导教师从“教课文”走向“教阅读”,避免一味追求对内容理解的深刻和高远。诚如歌德所言:“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语文教学的要义之一是引导学生发现文章表达形式的秘妙,为今后类似的表达积累方法。
以四下《巨人的花园》为例,在学生读懂童话故事的基础上,韦老师重点引导学生解码童话写作的秘妙。一是精巧构段,第二自然段先写草、再写花果、最后写鸟,第七自然段则先写鸟、再写花,最后写草,结构轻巧分明。二是巧用拟人,韦老师通过互文比较,引导学生品味表现冬天寒冷的两种写法,即拟人和抓住典型事物,在比较中感受童话故事中拟人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解锁了童话故事表达奇妙的密码。三是善用对比,高大的巨人和小小的男孩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不可能成为现实。学生在“解码层”破译童话故事的表达秘妙后进入“评鉴层”,才能评得头头是道。
综上,“层级进阶”阅读教学是在教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读懂课文的方法,获得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智慧。正所谓“得意”又“得言”。
阅读教学就是教学阅读,这是黄伟教授对“层级进阶”阅读教学思想的又一判断,既言简意赅又蕴含丰富。阅读教学要打好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课文获得阅读理解的策略,并使用这些策略来解读类似的文章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从众多的课文学习中去习得阅读策略,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实现学生自主阅读、“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并强调语言运用是基础,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都是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集中编排了策略单元,事实上,不同的课文阅读策略不尽相同,但是读多了,学生就能举一反三,从丰富的阅读经验中获得规律性的认知和领悟。对此,“层级进阶”提供了一些结构化思路。在“释义层”,之前更关注的是学生“读懂了没有”“读懂了哪些”,而忽视了学生“怎么读懂的”“怎么读才能读得更好”。其实,这里的“怎么读”就是一个方法与策略的问题。在“解码层”,要从关注学生“有没有从文本中读出技艺密码”“有没有提取它的写作特点”,走向关注学生是“怎么解码的”,引导学生在“解码”实践中习得阅读策略。“评鉴层”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常常被忽略,虽然也有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评议文章写得好不好,关注学生“有没有读透文本”,可往往不得要领,或者只会一味“点赞”。所以在这一层级,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怎么读透的”,帮助学生进行文本评判和能力迁移,引导其学会与文本对话和意义建构,掌握阅读策略。[2]
“想象”是阅读童话最基本的策略。仍以《巨人的花园》这一童话故事为例,教学伊始,韦老师就让学生抓住课文插图中巨人的大脚展开想象,既想象巨人身材的高大,也想象巨人走起路来的声响。学生借助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巨人的人物形象,进而真正走进童话故事所描绘的情境。这样的“释义层”教学既关注学生是否读懂了,也关注学生是怎么读懂的。即“想象”这一阅读策略在阅读实践中得到了落实。
策略性知识最适宜的教学策略是“做中学”,需要学生反复实践、操练才能熟练掌握,是“习得”的过程。而学生不容易习得阅读策略,一旦习得,就会牢牢记住。当学生独立拿起一篇阅读材料时,其在关注文章“写了什么”的同时,开始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进而想到“假如我来写,我会怎么写”。如是阅读,才能把文章读好、读透。这时我们才可以说学生习得了某种阅读策略。
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还存在一些片面理解,尤其是对“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求中的“语文实践活动”还缺乏准确的理解。而“层级进阶”阅读教学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到的“内在逻辑关联”的内涵。我们在设计学习任务的时候,如果能够坚持以“释义、解码、评鉴”为任务设计的底层逻辑,那这样的学习任务就更加具有语文属性,也更能有效达成语文学习的目标,避免出现一些“只重任务,偏离语文”的学习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层级进阶”阅读教学实际上也为我们落实学习任务群提供了序列性支架。
以三下《漏》为例,根据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王老师设计了以“讲好故事”为目标的学习任务。虽然“讲故事”在低年段已经有所涉及,但这则故事篇幅比较长,情节相对复杂。因此,王老师充分运用“层级进阶”阅读教学理论,为学生搭建了序列化的学习任务支架。
在释义层,为讲好故事建构主题支架。课文的题目虽然只有一个“漏”字,却又引人入胜,它既是故事情节展开的起点,又是故事结束的终点。教学之初,王老师从“漏”字入手,详细解读,让学生对“漏”有更真切的体会。接着话锋一转,抛出“文中有两组重要的人物,他们是谁呢?”这一将“漏”与两组人物联系起来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寻两组人物对“漏”的两种不同理解。从课文情节来看,老公公和老婆婆,老虎和贼这两组人物都没有见过面,但是却通过“漏”让故事情节显得格外生动有趣。这样的设计,不但对故事的主题进行了“释义”,还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故事的框架结构,初步了解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为后面把故事讲生动、讲有趣搭建了一个主题支架。
在解码层,为讲好故事搭建情节支架。通过“释义”,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中的人物,聚焦故事的关键字——漏。要想讲好“漏”这个故事,还需要准确把握整个故事的情节,即解码故事情节。为此,王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子任务”:一是快速读课文,找出老虎和贼的逃跑路线。王老师将“地点”作为情节变化的一个标志,引导学生“找出老虎和贼的逃跑路线”,通过地点的不断变化,来反映出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二是默读课文,你觉得故事中哪些内容触动了你的笑点?学生要讲好故事,仅有情节还不行,还需要有一些“笑点”。王老师在设计时,将这些笑点提炼成了“各种有规律的巧合”——老虎做什么,贼就做什么,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重复的趣味。实际上,这种对语言的“解码”,为后面学生把故事讲生动有趣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三是选择一处最有意思的内容,分角色朗读,说说有趣在哪里。王老师先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朗读后,互相说说有趣在哪里,然后重点交流“重复对举的语言好玩在哪里”。“重复对举的语言”也是该故事的一处表达密码,让学生破解这个密码,有助于其强化讲故事的语言建构,进一步增强语言表达的趣味性,更加符合讲故事的现实需求。
评鉴层为讲好故事提供评价支架。王老师精心设计的评价标准,包括两个维度:第一是从讲的维度,即“我会讲”,设计了四个层级的评价标准;第二是从听的维度,即“我会听”,设计两个层级的评价标准,其中“能认真听别人讲故事”是基本要求,“能给对方提出合理的建议”则是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要求,这也是“评鉴层”要达成的学习目标。王老师正是根据评鉴层级的要求来设计这样的评价标准,以评导学,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实现对故事内容、情节以及人物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黄伟教授提出的“层级进阶”阅读教学新样态使教与学有方法、有思路、有支架,能够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教学过程的浅表性和任务设计的盲目性,从而实现阅读教学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