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供应商:理解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

2023-09-13 14:01许茂增潘平国
供应链管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

许茂增 潘平国

关键词:供应链;自主可控;第二类供应商;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934(2023)01-0020-10

一、引言

近年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禽流感”“新冠肺炎疫情”)、武装冲突(“俄乌冲突”)、贸易保护争端等风险事件频发,导致供应链中断风险增加,这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的部分供应链、产业链,致使许多企业和商家的利益遭受了严重受损。“美国制裁华为芯片”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由于美国先后多轮制裁,导致各种芯片元器件及芯片代工服务被迫停止供货或生产,让华为手机业务从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第一[1]走入了“至暗时刻”。此现象背后是我国芯片产业链供应链大量核心元件及技术受制于人,无法实现自主可控。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2]”。2021年3月,全国“两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提到“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3]。”可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是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重要内容之一。经济日报刊文提到,“自主”是指我国能在关键供应链起到主导作用,“可控”是指我国虽不能主導,但却有较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4]。前者强调独立性,后者关注掌控力。自主可控的关键便是具有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那么,如何实现企业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呢?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核心主体是什么?企业供应链与产业链自主可控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理解?本文结合“两链”的概念演进及其自主可控的研究进展,从制造商的输入品性质差异角度,将供应商划分为第一类供应商和第二类供应商,以此试着回答以上这些问题。

二、“两链”自主可控的研究进展

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首先要明晰供应链、产业链的概念,了解产业链供应链的组织结构,摸清产业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宏微观联系。下面将对“两链”概念及其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与总结。

(一)“两链”的定义及演进

供应链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聚焦于跨组织的产品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整合,关注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等上下游企业的协调与合作[5],其价值诉求为渠道的效率提升和效益实现[6]。在我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供应链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围绕核心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服务,由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等形成的网链结构[7]。

基于不同的视角,产业链的概念在学者中有着差异化定义。概括起来,主要基于三种视角,即“流程视角”“价值视角”“组织视角”[8]。综合已有文献的观点和演进[8-14],本研究中将产业链定义为产业内或产业间的各经济部门以生产或服务为基础而形成的链式时空分工网络。不同于供应链强调渠道效率和价值实现,产业链更关注产业整体价值增值与结构优化[11]。

随着产业实践的发展,供应链和产业链研究范畴的不断拓展,供应链和产业链逐渐融合,逐渐衍生出“产业供应链”“产业链供应链”等概念[15-16],产业链供应链这一新型经济组织形态逐渐显现。产业链供应链不同于基于产业间、产业内分工而形成的网络,而是一种基于产业链分工而形成的网络[17]。综上,结合已有研究[11][17-18]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共识,本研究中将产业链供应链界定为一个基于产业分工形成的贯穿生产、流通、配送、消费、服务等环节的价值创造网络体系。

(二)供应链自主可控的研究进展

以主题词“供应链”和“自主可控”在知网进行检索(2022-09-08),共有期刊文献55篇,其中核心11篇核心包含北大核心与南大核心期刊论文。。国内关于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文献多关注我国供应链眼下的内外部环境及未来发展趋势,剖析我国供应链较为共性的问题,结合某一逻辑从多层次、多角度协同提出了提升路径或建议。研究视角大多较为宏观,且以理论研究居多。例如,沈小平[19](2021)解析了我国供应链脆弱性风险产生的环境原因,研究了中国企业供应链在遭受国际环境冲击的传导效应与叠加效应,提出了“建立自主可控供应链战略、推进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等策略以缓释我国供应链脆弱性。刘伟华和龙尚松[20](2021)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下进出口供应链的瓶颈,剖析长短期供应链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进出口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建议。杨继军等[21](2022)分析了全球供应链体系的特征及其在后疫情时代发展趋势,认为要依靠国内大市场优势,整合国内资源和增量,结合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双向贸易与投资以降低全球供应链调整风险。付保宗[22](2022)剖析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的具体表现,提出了激发自身创新动能、加速产品质量革命、强化产业基础配套、优化供给体系等一系列建议。

国外供应链研究文献无“自主可控”的概念,但也强调供应链安全。例如,美国近几年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强调供应链“可控”安全,甚至将其部分细分领域供应链安全提升至国家战略,其表现更多的以“本土化”“可信代工”“可信的供应链”等陈述出现[23]。下文便以涉及供应链本土化、可信的供应链的研究展开简要概述。国外供应链本土化或本土供应链的研究与国内研究较为宏观宽泛、偏向政策建议不同,多聚焦于某一个具象行业内供应链,分析本土化对企业绩效、消费者利益、企业运作决策等影响,研究主体更侧重企业。如,Nicholsonelal[24](2011)结合美国乳制品供应链开发了一个空间分类转运模型,比较了增加供应链本土化的替代方案,表明增加本土化存在短期限制,并且大规模的成本将会重新分配。Bayo-Morioneelal[25](2011)发现供应商本土化和与供应商建立密切关系以确保质量之间没有发现关联。Atallahelal[26](2014)发现通过重新分配生产实现本土化可能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任何成本,即使价格略有下降。WuandJia[27](2018)通过引入供应链场的概念建立了一个中程理论,进行了一项纵向案例研究以调查四家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本土化,发现供应链本土化是一个制度变革过程,要求跨国公司建立新的制度基础设施。Bohnenkampelal[28](2020)发现社会资本支持对本土化有促进作用。Nandielal[29](2021)发现新冠肺炎大流行下企业供应链需要发展本地本土化、敏捷性和数字化等特征。HyunjungandHwang[30](2022)研究得出企业可通过运营内部化、本土化供应链来应对外部冲击。

对于“可信的供应链”,国外文献主要关注信任对供应链成员、供应链绩效的作用,与我国自主可控研究焦点有所不同。Sahay[31](2003)讨论了信任在长期关系中的性质和关键作用,并试图整合多个不同的视角制定了一个框架以分析导致客户-供应商关系中信任行为的因素以及信任对客户和供应商行为的影响。Laeequddinelal[32](2010)开发了一种上下文相关、多视角的多级信任测量工具以测量供应链成员的信任。Haelal[33](2011)测量了供应商企业的物流或供应链管理经理对买方企业的入境供应链经理的信任,并以此调查信任对供应链协作和物流效率的影响。CapaldoandGiannoccar[34](2015)研究了供应链的相互依存结构是否以及如何调节信任与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MoraMongeelal[35](2019)研究了贸易伙伴信任和贸易伙伴权力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以及它们对网络化供应链背景下业务绩效的影响。Jenelal[36](2019)进行了一项实证调查表明信任和风险分担合同都增加了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知识共享的可能性,并提高了整体供应链绩效。CollierandSarkis[37](2021)提出了零信任供应链的概念。BatwaandNorrman[38](2021)、Yavaprabhasetal[39](2022)审查了供应链管理中应用区块链如何影响信任。

(三)產业链自主可控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文献大体上可归为两类:第一类,以某一具体产业产业链作为研究对象,解读自主可控的内涵,剖析我国在该链条的短板、困境,从提升和突破层面探寻了实践路径或发展建议,其侧重于定性理论分析。其中,倪光南[40](2018)从中兴事件揭示了我国网信产业安全风险与供应链风险同存,结合我国网信产业的优劣势及变化,提出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和一些具体举措。王秋华等[41](2021)结合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面临的发展趋势,剖析了我国该产业发展的问题与机遇,提出了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的发展建议。徐玉德[42](2021)研究了疫情冲击后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变化态势,解析了增强我国“两链”自主可控的着力方向,包括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强化产业链集群优势、创新突破核心技术、推动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此外还强调了财金配套政策在产业链补短通堵的积极作用。彭寿等[43](2022)以材料的核心技术、自给能力与产业化发展研究了我国信息显示产业关键材料发展的问题和短板,指出了从发展目标、产业路径与技术突破的建议。姜江[44](2022)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为对象研究了该产业两链的自主可控能力的现状,探究了影响其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因素,建议通过“补短”“筑长”“建生态”提升该产业自主可控能力。白雪洁等[45](2022)对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进行内涵解读,从要素、主体、结构、制度层面阐述了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的理论基础,指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能力的构建路径。陈启颖和李传志[46](2022)从设计、制造、封装三个流程,设备与材料两个关联产业分析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并分别从政府和企业角度分别提出了对应提升策略。除此之外,测控设备[47]、网络空间安全[48]、智能机器人芯片[49]、半导体[50]等产业链自主可控的现状及提升路径也引起部分学者关注讨论。

第二类为针对我国某行业产业链,开发或设计了评估某一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或标准,采用定量方法衡量、评估该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并以此开展进一步提升路径分析。如,程俊杰和闫东升[51](2021)在区域情境下讨论了产业自主可控的内涵与路径,并以制造业为例实证了重点产业领域遴选标准的有效性。周涛等[52](2022)阐释了装配式建筑产业企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关系与内涵,构建了评价该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力的指标体系,采用COWA-DE-MATEL方法分析表明了影响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力水平的原因和结果因素。王平和夏豪斌[53](2022)采取随机攻击和蓄意攻击两种方式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网络进行攻击仿真,发现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对核心节点的蓄意攻击脆弱性明显,表明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目前存在无法实现自主可控的隐患。

以“trustedindustrialchain”“self-controllable”and“industrialchain”“independentandcontrollable”and“industrialchain”“autonomousandcontrollable”and“industrialchain”为主题词在webofscience进行检索,无关于产业链自主可控含义对应的文献。

(四)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研究评述

虽然关于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研究从近3年开始大量涌现,但其发展快速。从前述回顾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关于现有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研究的结论:

①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是一中国特色性概念,其研究群体主要分布于国内,国外虽有类似性概念研究,但侧重点不同,国内多侧重安全性,即供应链风险管控,而国外文献多侧重对供应链成员关系、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②部分研究将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未加区分,未将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逻辑关系厘清理顺;

③大多数研究视野聚焦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宏观政策,且多属定性研究,少数定量研究皆落脚于自主可控能力的测度与评估,视角近同;

④产业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宏微观结构、组织联系被忽视,缺乏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系统性、基础性的研究框架。

三、第二类供应商: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新理解

(一)供应链网络的结构简述

供应链网络的概念最早由LinandShaw(1998)提出,他们认为供应链网络是指一些企业实体在为客户提供实物或服务的过程中参与不同的活动或过程并协调衔接上下游所形成的网络[54]。LinandShaw(1998)提出了一个基于物料流角度建立的供应链网络模型,该供应链网络为网链结构,如图1所示。然而随着经济和技术加速发展,供应链结构也越来越复杂。RitchieandBrindley(2000)认为链式供应链结构逐步会被不确定的网络结构所替代[55],而KempainenandVepslinen(2003)则认为供应链将逐步演变为“供应-需求”网络[56],如图2所示。在“供应-需求”网络中,当某一成员与其他供应链网络成员存在业务交互时,供应链网络将演化为更复杂的网络。已有大量研究认为供应链网络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网络[57-58]。

图1 Lin提出的供应链网络

图2 “供应-需求”网络

以上两种结构的共同点是都存在一个核心企业,这对从新的视角理解企业供应链提供了参考。

(二)基于“两类供应商”的供应链划分

传统企业供应链是围绕产品的生产、销售实现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串联。以制造业企业供应链为例,其中包含一个制造商(核心企业)和多个多级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在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实现物料、信息、资金在链网中的流通。为增强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理解,以下按照供应品性质的不同分为两类,分别为第一类供应商和第二类供应商。

在企业供应链中,为满足某品类产品的生产,向产品制造商(核心企业)供应生产产品所需原材料(物料)的供应商称为第一类供应商;与之对应,在企业供应链中,为满足某品类产品的生产,向产品制造商(核心企业)供应生产所需设备、备件、辅材、软件和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及资金的供应商称为第二类供应商。第一类供应商和第二类供应商的划分示意如图3所示。第一类供应商与第二类供应商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制造商输入品性质的不同,前者供应的物料成为最终产品的组成部分,是产品的原料,后者供应的物品是用于创造生产产品的条件,以便将第一类供应商供应的物料加工制造为产品。

图3 供应商分类示意

由第一类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构成了的一个完整的链网结构,即为一般的企业产品供应链。此外,由第二类供应商、制造商构成了另一种供应链,其中包含生产设备供应链、人力资源供应链、知识产权供应链等子链,其功能是为制造商的产品生产创造生产条件(原料除外)和技术保障。为方便区别和阐述,下文将这种供应链称为企业产品的生产条件供应链(下文简称为“企业生产条件供应链”)。

从宏观的产业角度着眼,市场中同一产品一般拥有多个制造商,由于产品生产、流通使多个制造对应的企业产品供应链和企业生产条件供应链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复杂庞大的链网,这个链网结构即是该产品产业链。由此可知,一个产品制造商所在的企业产品供应链和企业生产条件供应链皆是该产品产业链的子结构,要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就必须需要自主可控的企业产品生产供应链,而达成企业生产条件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在于第二类供应商。在我国,第二类供应商普遍存在,大量遍及于能源、航空、材料、半导体、芯片等重点产业供应链,且多无法实现自主可控。例如,去年我国汽车产业链出现“芯片荒”现象,虽然直接原因是博世(第一类供应商)工厂因疫情停产所致,但背后另一层缘由是我国芯片产业部分设备、专利、设计软件等受制于人,即缺乏自主可控的芯片供应链第二类供应商。因此,培育和壮大自主独立、具有供应链控制力的第二类供应商对于我国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来说尤为重要。

(三)培育壮大自主可控的第二类供应商

当前,我国制造业在多个产品供应链中缺乏自主可控的第二类供应商。例如,芯片产业链中光刻机供应商无法自给,受制于人,限制了芯片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工业软件、高端机床、高能模具等。培育和壮大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第二类供应商可从两个维度着手:

对于企业内部层面而言:①发挥大市场和部分链主企业优势,引导部分企业向高门槛、高附加值的供应链第二类供应商发展转型;

②加大科技攻关,坚持研发投入,以知识和技术创新驱动企业掌握供应链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

③变革和创新管理模式,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④加强与外部合作交流,关注行业技术变革趋势,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

⑤协同搭建产业链供应链主导能力,增强供应链自主能力和韧性。

对于企业外部而言:①国家应定期摸查我国各产业链供应链中第二类供应商受制于人的现状,建立供应链预警和评估机制,做好战略规划与指引;②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与标准,加强政策支持,如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③加强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保障,提升配置效率;④营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健全市场治理机制,降低非必要成本。

四、结语

基于国家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背景,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研究进展,得出一些基本结论。首先,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是一中国特色性概念,其研究群体主要分布于国内,国外虽有類似性概念研究,但国外文献多侧重对供应链成员关系、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侧重点不同,而国内多侧重安全性,即供应链风险管控层面。其次,大多数研究视野聚焦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宏观政策,且定性研究较多,少数定量研究落脚于自主可控能力的测度与评估,但研究视角趋同。再者,产业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宏微观结构、组织联系被忽视,缺乏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系统性的研究框架与基础性理解。通过对制造商输入品进行分析,本研究从供应商供应货品区别性角度定义了企业供应链的第一类供应商和第二类供应商,发现第二类供应商是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界定了企业生产条件供应链的概念,以此厘清了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宏微观结构联系,有助于理解我国部分制造型企业供应链如何破解自主可控的困境。最后,分别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提出了培育、壮大我国第二类供应商的对策。

參考文献:

[1]MISHRAVHuaweisurpassedSamsungtobecomenumberoneinglobalsmartphoneshipmentsinQ22020[EB/OL].(2020-07-31)[2022-09-01].https://wwwcounterpointresearchcom/huawei-surpassed-samsung-become-number-one-global-smartphone-shipments-q2-2020/

[2]新华社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全文解读[EB/OL].(2020-12-18)[2021-09-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415622754623580&wfr=spider&for=pc

[3]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2-09-01].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4]徐杰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思路与策略[N].经济日报,2021-02-28(007).

[5]MENTZERJT,DEWITTW,KEEBLERJS,etalDefiningsupplychainmanagement[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2001,22(2):1-25

[6]HORVATHLCollaboration:thekeytovaluecreationinsupplychainmanagement[J].Supplychainmanagement:aninternationaljournal,2001,6(5):205-207

[7]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流术语:GB/T18354-2021[S/OL].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1:1-2http://openstdsamrgovcn/bzgk/gb/newGbInfo?hcno=91434A17CE8256349F50E069590E7070

[8]盛朝迅推进我国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与方略[J].改革,2019(10):45-56

[9]刘志彪产业链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19(12):5-13

[10]张其仔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新进展、新挑战、新路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31-140

[11]宋华,杨雨东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与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36(1):120-134

[12]陈心颖,陈明森,王相林福建省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东南学术,2021,(2):145-154

[13]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36-43

[14]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121-123

[15]GALASKIEWICZJStudyingsupplychainsfromasocialnetworkperspective[J].Journalofsupplychainmanagement,2011,47(1):4-8

[16]陆杉,高阳供应链的协同合作: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7(5):160-161

[17]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1(2):80-97

[18]黄群慧,倪红福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产业基础能力与产业链水平提升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0(5):11-21

[19]沈小平我国供应链脆弱性缓释与自主可控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10):17-23

[20]刘伟华,龙尚松疫情背景下基于进出口供应链瓶颈分析的供应链自主可控策略研究[J].供应链管理,2021,2(4):5-16

[21]杨继军,金梦圆,张晓磊全球供应链安全的战略考量与中国应对[J].国际贸易,2022(1):51-57+96

[22]付保宗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亟待破解的堵点和断点[J].经济纵横,2022(3):39-46+137

[23]杨思睿演化系列国产化专题之一:美国怎么做“自主可控”?[R/OL].(202-05-20)[2022-09-01].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005201379983867_1pdf?1589969514000pdf

[24]NICHOLSONCF,GMEZMI,GAOOHThecostsofincreasedlocalizationforamultiple-productfoodsupplychain:dairyintheUnitedStates[J].Foodpolicy,2011,36(2):300-310

[25]BAYO-MORIONESA,BELLO-PINTADOA,MERINO-DAZ-DE-CERIOJQualityassurancepracticesintheglobalsupplychain:theeffectofsupplierlocalis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2011,49(1):255-268

[26]ATALLAHSS,GMEZMI,BJRKMANTLocalizationeffectsforafreshvegetableproductsupplychain:broccoliintheeasternUnitedStates[J].Foodpolicy,2014,49:151-159

[27]WUZ,JIAFTowardatheoryofsupplychainfields-understandingtheinstitutionalprocessofsupplychainlocalization[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18,58:27-41

[28]BOHNENKAMPT,SCHIELEH,VISSERMDReplacingglobalsourcingwithdeeplocalisation:theroleofsocialcapitalinbuildinglocalsupplychai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curementmanagement,2020,13(1):83-111

[29]NANDIS,SARKISJ,HERVANIAA,etalRedesigningsupplychainsusingblockchain-enabledcirculareconomyandCOVID-19experiences[J].Sustainableproductionandconsumption,2021,27:10-22

[30]HYUNJUNGK,HWANGKDiscussiononglobalsupplychainsecuritymeasuresandstrategiesfor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examplesofEUandCPTPP[J].ThejournalofcontemporaryEuropeanstudies,2022,40(2):165-191

[31]SAHAYBSUnderstandingtrustinsupplychainrelationships[J].Industrialmanagement&datasystems,2003,103(8):553-563

[32]LAEEQUDDINM,SAHAYBS,SAHAYV,etalMeasuringtrustinsupplychainpartners'relationships[J].Measuringbusinessexcellence,2010,14(3):53-69

[33]HABC,PARKYK,CHOSSuppliers'affectivetrustandtrustincompetencyinbuyers:Itseffectoncollaborationandlogisticsefficiency[J].Internationaljournalofoperations&productionmanagement,2011,31(1):56-77

[34]CAPALDOA,GIANNOCCAROIHowdoestrustaffectperformanceinthesupplychain?Themoderatingroleofinterdepende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15,166:36-49

[35]MORA-MONGEC,QUESADAG,GONZALEZME,etalTrust,powerandsupplychainintegrationinweb-enabledsupplychains[J].Supplychainmanagement:aninternationaljournal,2019,24(4):524-539

[36]JENCT,HUJ,ZHENGJ,etalTheimpactsofcorporategovernancemechanismsonknowledgesharingandsupplychain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researchandapplications,2020,23(4):337-353

[37]COLLIERZA,SARKISJThezerotrustsupplychain:managingsupplychainriskintheabsenceoftrust[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2021,59(11):3430-3445

[38]BATWAA,NORRMANABlockchaintechnologyandtrustinsupplychainmanagement:aliteraturereviewandresearchagenda[J].Operationsandsupplychainmanagement:aninternationaljournal,2021,14(2):203-220

[39]YAVAPRABHASK,POURNADERM,SEURINGSBlockchainasthe“trust-buildingmachine”forsupplychainmanagement[J].Annalsofoperationsresearch,2022:1-40

[40]倪光南核心科技乃國之重器网信产业发展离不开自主可控[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8(11):16-23

[41]王秋华,吴国华,魏东晓,等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发展态势及路径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2):46-55

[42]徐玉德增強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J].红旗文稿,2021(10):30-32

[43]彭寿,洪伟,秦旭升,等我国信息显示关键材料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2,24(4):85-93

[44]姜江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思考[J].经济纵横,2022(2):35-41

[45]白雪洁,宋培,艾阳,等中国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学家,2022(6):48-57

[46]陈启颖,李传志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研究[J].供应链管理,2022,3(3):87-96

[47]徐小琴测控设备自主可控发展建设探讨[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5,34(2):133-139

[48]安达,梁智昊,许守任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6,18(4):38-43

[49]莫洋,王耀南,刘杰,等我国智能机器人核心芯片技术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2,24(4):62-73

[50]曾繁华,吴静自主可控视角下中国半导体产业链风险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21,39(1):63-68

[51]程俊杰,闫东升自主可控、产业识别与政策选择——区域情境下提升产业影响力、控制力的分析框架[J].学习与实践,2021(2):31-39

[52]周涛,周亚萍,郭宇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维度阐释及其供应链自主可控力影响因素测评[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22,39(4):192-203

[53]王平,夏豪斌自主可控视角下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网络鲁棒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3):182-188

[54]LINFR,SHAWMJReengineeringtheorderfulfillmentprocessinsupplychainnetworks[J].Internationaljournalof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s,1998,10(3):197-229

[55]RITCHIEB,BRINDLEYCDisintermediation,disintegrationandriskintheSMEglobalsupplychain[J].Managementdecision,2000,38(8):575-581

[56]KEMPPAINENK,VEPSLINENAPJTrendsinindustrialsupplychainsandnetwork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agement,2003,33(8):701

[57]SURANAA,KUMARAS,GREAVESM,etalSupply-chainnetworks:acomplexadaptivesystems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2005,43(20):4235-4265

[58]DINGQ,WANGX,HUJOncomplexitystructureofsupplychainnetwork[C]//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20092009:574-579

TypeIISuppliers:theKeytoUnderstandtheAutonomous

andControllableSupplyChain

XUMao-zeng,PANPing-guo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74)

Abstract:Thispaperdefinestheconceptsofsupplychain,industrialchainandindustrialchainsupplychain,combsthroughtheresearchliteratureontheautonomousandcontrollablesupplychainandindustrialchain,andfindsthatdomesticresearchfocusesonthesafetyandreliability,whileforeignliteraturemostlyfocusesontheimpactsonsupplychainmemberrelationshipsandsupplychainperformancesMoreover,themacroandmicrostructuresandorganizationallinksbetweenindustrialchainsandsupplychainshavebeenneglected,andthereisalackofsystematicandfundamentalresearchonautonomyandcontrollabilityForageneralenterpriseproductsupplychain,thispaperdividesthesuppliersintotwocategories,namelythetypeIsuppliersandthetypeIIsuppliers,basedonthedifferenceoftheinputproductsItisfoundthatthetypeIIsuppliersandthisclassificationarethekeytounderstandtheautonomousandcontrollablesupplychaindeeply

Keywords:supplychain;independentandcontrollable;TypeIIsuppliers;industrychain

猜你喜欢
产业链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