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泰昭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加之国际形势的波谲云诡和新冠病毒带来的广泛深远影响,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风险挑战,如何推动我国供应链保持总体安全稳定,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位势,成为彰显中国力量和大国担当的题中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这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些重要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前行赛道,也让我们深感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的责任之重和紧迫之感。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核心,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必须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则是通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必由之路,只有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高度现代化,才能真正确保韧性与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也认为:“当下的局势告诉我们,各国必须竭力在利用全球化与必要的自力更生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因此,只有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补短板、锻长板,才能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方面有所突破。
受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影响,全球供应链从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步入了重构阶段。今后,全球供应链重构将围绕价值重构、格局重構和模式重构三个维度展开。
首先是价值重构。以往跨国企业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建立的全球性分工协作体系,已很难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格局重构。贸易壁垒显著提高,政治因素持续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全球产业链布局从成本主导转向成本、市场、技术多因素共同作用,成本因素在产业链布局中的权重下降,市场和技术可获得性的重要性明显上升,产业链的全球垂直一体化拆分为围绕主要制造中心的区域化配置。国际经贸规则和全球治理体系加快重构,正在深刻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走向。
最后是模式重构。全球市场的碎片化颠覆了全球分工和大规模制造中心的传统供应链模式。供应链正在变短,产品上市时机、与客户群的距离以及创新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重要。企业试图在更接近消费市场的地方从事生产,以避免多变的贸易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并减少关税成本。
数字化技术的扩散和应用,为加强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工具、开辟了广阔空间。要提升供应链韧性管理能力,必须持续建设透明、灵活、快速的供应链,这就强调供应链全局具有“可视性”,要求具有更高的信息共享透明度。供应链全局“可视性”建设,推动了供应链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供应商不余遗力地开发能够支持整个供应链信息共享的软件系统和平台,以满足供应链管理者对可视化的需求。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提升供应链韧性管理能力,还能识别、量化、评估并降低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以此提升供应链风险管理能力。
《供应链管理》杂志今年将紧紧围绕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建设这个主题,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形成好的稿件,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理论体系建设服务,为助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2023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