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3-09-13 00:43张国通
关键词:洋务运动清政府

张国通

备考指南

本期内容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等。

从考查角度来看主要侧重于晚清外交近代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早期维新思想、戊戌变法、边疆危机、东南互保等。从考查方式来看,注重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注重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社会生活近代化等角度考查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时空隧道

重点难点

一、两种文明的較量——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列强侵华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随着列强侵华的加深,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政治上,社会性质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民主革命兴起并不断发展。清廷内部满洲贵族势力削弱,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2)经济上,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①生产模式:自然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耕织分离,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②经济结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近代工商业城市兴起。

③生产方式: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

④国内外市场形成: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外贸易额增加;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⑤经济政策: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商业到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3)思想观念上,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先进的中国人渐渐抛弃传统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而转向现实主义。在夷夏观方面,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转变,能够正视西方在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口号;在本末观方面,开始抛弃工商末业的思想,鼓励发展工商业,希望以此解决民生问题,维护国家利益;在义利观方面,提倡义利并重、以义统利,鼓励个人合法的求利行为;在人才观方面,为适应对外交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及发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4)对外关系上:闭关自守政策破产;转向被迫开放;“理藩”外交被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不平等条约体系形成。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晚清中央集权的式微

(1)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间接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势力趁机崛起,清王朝中央集权直接受到冲击。同样,中央权力运动的下移和地方势力的扩张,是洋务派兴起与得以开展和维系的重要历史条件。

(2)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实力在地方,特别是南方地方督抚,通过兴办洋务,发展近代工业,使南方地方实力壮大,削弱中央集权。

(3)“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标志着晚清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严重破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保障了江南地区的稳定,但同时也便于帝国主义实行分而治之的侵略方针。

(4)编练新军、废科举,权力的下放,中央集权进一步弱化,清末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军及民国初期军阀政治的根源之一,废科举从根本上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其灭亡。

二、晚清政府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

1.对现代化的认知

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包括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思想的自由化民主化。晚清各种体制的改革,必然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变化,从而导致传统社会的逐步解体,推进现代化进程。

2.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启现代化的探索

(1)经济上,兴办的近代工业,增强了国防力量,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政治上,洋务运动促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壮大。

(3)外交上,总理衙门的设立,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选派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3.清末新政,现代化探索的进一步深化

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冲破“中体西用”的阻碍,鼓励发展工商业、编练新军、废科举、改革学制和选官、学习西学、派遣留学生,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的传播,中国现代化进一步深入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及民国初期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1.晚清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2.晚清时期中国外交的变化

(1)中国外交体系的变化:由“宗藩朝贡体制”到不平等条约体系。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交往体现为“朝贡体系”,其立足点是“华夷”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体系形成,其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逐渐下降。

(2)中国外交近代化

①专门性外交机构的设立:《南京条约》签订后,设五口通商,后演变为南洋通商大臣,另有北洋大臣,主要负责外洋事务;1861年,成立总理衙门,成为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的特设机构;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标志着近代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

②近代驻外机构的设立: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逼迫下,清政府允许北京设常驻公使馆。1877年清政府设立的领事馆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以后逐渐增多,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步完备起来。

③晚清外交观念的转变:传统“夷夏观念”受到冲击,近代中国国家意识、外交意识的逐渐形成。放弃“谕”“批”等定例,改用“照会”样式,以条约形式规定中西方官员间平等往来,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各国先后派遣使臣常驻京城,清政府开始对外派遣常驻使节,1877年,郭嵩焘成为第一位常驻英国使节。

3.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近代国家观的形成

四、晚清时期教育及选官制度改革的表现、特点及认识

1.表现: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培养科技、军事和翻译人才;甲午战后去日本留学增加,留学数量增加;戊戌变法时期,提出改革科举制,废八股,兴办学校,包括京师大学堂、各地中小学堂,兼习中学和西学,但因变法失败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清末“新政”,改革学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务的正式教育行政机关;废科举,推广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来取代科举取士。

2.特点:仍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变革创新与保守固旧并存、旧制更替与新意多元并举。

3.认识

(1)积极方面,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促进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涌动,冲击中国原有教育体制和传统思想观念,为社会发展积累了人才和新型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废科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2)局限性,学校教育仍以经学为主,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晚清用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来取代科举取士,这在本质上没有摆脱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维,缺乏有效、有力、统一的管理体制。

五、近代中国城市化出现的原因、特点及制约因素

1.原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农村人口的流动,商品经济活跃;交通运输的变迁等。

2.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整体水平低;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畸形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下的产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3.制约因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低,工业化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落后保守的传统意识;社会动荡,政局混乱等。

素养拓展

从“政局变化”角度考查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清政府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国家主权。义和团运动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八国联军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八国联军侵华不仅使中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政局,中央集权进一步削弱,革命形势高涨,清朝统治危机四伏,迫使清政府实行改革,一定程度上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

典型例題

材料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俄、奥、日、意、西、荷、比十一国同时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邮政大臣盛宣怀令各地电信局扣押宣战诏书。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上海道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随后,闽浙、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均签订类似协定,史称“东南互保”。陕西、四川虽未加入,但亦表示支持。他们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称皇帝敕令是在拳民胁持下的“矫诏”“乱命”,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据盛宣怀《愚斋存稿》等

根据材料指出清政府对十一国宣战与东南互保的联系,并说明东南互保对中国政局及中国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联系:宣战诏书扩大了地方督抚与中央的分歧,推动了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

影响:客观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清政府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新军:清政府的掘墓人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洋务运动》教案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

《学习方法报》历史新高考版新教材2023年5期

《学习方法报》历史新高考版新教材的其它文章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