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夏英
一、单项选择题
1.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沿海各省清军不敷调用,清政府从内地各省抽调兵丁5.1万人增援沿海,下表所示为部分省区的抽调兵力数据。据此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是( )
A.军队战斗力低下 B.军事体制的落后
C.军队增援不及时 D.清政府兵力不足
2.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丝类出口由丝织品为主变成生丝为主,1860—1911年间,丝绸仅占丝类出口的17.5%,远低于鸦片战争前的63%。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低税率致使贸易陷入被动 B.世界市场被西方列强主导
C.民族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D.全球市场和产业分工改变
3.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一味强调陆守,以守为战,“譬如两人对弈,人行两步,而我行一步,其胜负尚待问乎?”“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这表明林则徐( )
A.学习西方科技实现自强求富
B.已摒弃夷夏观念开眼看世界
C.要求军事改革应对边疆危机
D.萌发海防意识抵御外来侵略
4.针对传统儒学“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三世说,龚自珍提出了“治世→衰世→乱世”的循环说,认为当时是处于“治世”和“乱世”之间的“衰世”,呈现的是“治世”的假象,这一观点得到了部分知识分子的认同。这说明当时( )
A.传统观念桎梏难以突破 B.社会忧患意识有所增强
C.经世致用学风蓬勃兴起 D.师夷长技思想已经孕育
5.清朝历来实行满汉双轨制,突出以满驭汉。但是在1853年,咸丰帝在10多个省先后任命了40多个督办团练大臣,不少汉族地主武装发展起来。这反映了清朝( )
A.治理体系发生变化 B.满族贵族统治受到削弱
C.兴起自救改革运动 D.扭转了对太平军的战局
6.右图的门牌,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发的户籍凭证,据此推知,当时发给门牌的主要目的是( )
注:图中门牌系。发给“费鹤云”,四十一岁,家住石门县西乡(在杭州以北八十公里)。费鹤云与妻(三十七岁)、母(六十二岁)、子(十九岁)同住。(为了防止擅自篡改资料,另有“共计”一栏)
A.计算税额 B.统计可入伍人数
C.加强基层治理 D.杜绝人口自由流动
7.和约签订之后,洋人南返。切身感受西方“舰炮”的湘淮军将领有着仿效西方军事建设的冲动,清政府面对强敌,主张“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事”,寻求挽救危机之策。这些认识( )
A.引发了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D.反映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8.下图反映的是上海轮船招商局的部分负债情况。这一情况可以用来说明( )
A.官办企业缺乏资本原始积累
B.洋务工业难以获得政府资金支持
C.中国近代造船工业揭开序幕
D.传统金融机构支持近代企业发展
9.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省,强化对台湾的管辖。这一变化( )
A.源自于外交思想的转变 B.迎合了列强的侵华要求
C.表明清朝海防意识增强 D.清廷地方行政体系完善
10.1894年9月15日,清军主帅叶志超下令清军放弃平壤北撤。在相关当事人的公文报告和私人回忆中都提到,当天叶志超曾召集诸将,提出“北门之咽喉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军心惊惧……不如暂弃平壤”,众将未提出异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甲午战败源于清王朝的腐朽
B.叶志超对战败负有完全责任
C.清军将领谎报军情逃避罪责
D.清政府陆海军协同对日作战
11.1900年1月1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官方剿匪,只能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也”。同时,政府认为大多拳会都是“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互保闾里,是乃守望相助之义”。上述言论出台的背景是( )
A.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C.清廷利用民众对抗联军侵华
D.义和团得到政府正式招抚
12.1898年7月,吏部尚书孙家鼐上奏光绪帝,请求“降谕旨亟令删除……康有为书中凡有关孔子改制称王字样”。对此康有为自辩称,“即如《孔子改制考》一书,臣别有苦心,诸臣多有未能达此意者”。由此可知,维新变法( )
A.面临重重阻力 B.注重变法策略
C.缺乏社会基础 D.意在思想启蒙
13.严复被誉为国内最懂西学之人,自英国留学归国之后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却一直要为一个举人的名义,在福建和京师两地奔波参加考试,直到科举被废也没有考上。这表明( )
A.严复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 B.近代教育呈现新陈代谢特征
C.近代教育转型的曲折渐进 D.严复受“中体西用”观的影响
14.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邮政大臣盛宣怀却下令将发至各地的召集义和团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则策划“东南互保”,由此可知( )
A.清政府已經成为洋人朝廷 B.义和团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C.地方督抚摆脱了中央节制 D.外交近代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15.1900年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上奏:“盖长江商务英国为重,各国觊觎已久,惧英国而不敢先发,英亦虑各国干预而不敢强占,以启各国戒心。在我正可就其所忌而羁縻牵制之。”此举客观上有利于( )
A.遏制列强在北方的侵略 B.激化列强之间的矛盾
C.维护清政府的中央权威 D.保障东南经济的发展
16.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这可以说明当时中国(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B.将自然完成社会转型
C.资产阶级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
D.民族意识的空前高涨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今之言变法者,其荦荦大端,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然将率不由学校,能知兵乎?……将俸极薄,兵饷极微,伤废无养其终身之文,死亡无恤其家之典,能洁已效死乎?……如是则练兵如不练。矿务学堂不兴,矿师乏绝,重金延聘西人,尚不可信,能尽利乎?……道路不通,从矿地运至海口,其运费视原价或至数倍,能有利乎?如是则开如不开……厘卡满地,抑勒逗留,骏膏削脂,有如虎狼,能劝商乎?领事不报外国商务,国家不护侨寓商民能自立乎?如是则通商如不通……自余庶政,若铁路,若轮船,若银行,若邮政,若农务,若制造,莫不类是。盖事事皆有相因而至之端,而万事皆同出于一本原之地,不挈其领而握其枢,犹治丝而棼之,故百举而无一效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源之害》(1896年)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主要看法。
(2)指出梁启超做出上述评价的背景及其基本政治主张。
18.对同一历史事件,考辨史实的真伪,史料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l)材料一、二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对此可得出什么初步结论?
(2)请从史料类型和史料实证的角度,评析上述材料对研究“上书”焦点问题的价值。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与“和”
《申报》对中法战争进行了持续深度的关注。1882年上半年,法国攻陷河内,清廷内部战和两派争论不定。此时《申报》即开始报道法越形势,刊发社论建言清廷全面战备并入越作战。1883年底中法正式交锋后,《申报》持续跟踪战况,刊发多篇社论,仅1884年1月即刊发16篇,主张加强两广边、海防,积极应战。1884年2月,法军占领越南山西逼近北宁,面对主战声势持续高涨,清廷一方面增加对越的援军,另一方面令李鸿章继续和谈。《申报》则表达了对和谈的忧虑,并建言坚定主战立场。5月,《中法简明条约》签署,《申报》表达了对中法和解的期待,但也质疑其对和平的实效。6月,法国的挑衅致中法战火再起,《申报》连发社论,在7月更是近乎每日一篇,暗示甚至旗帜鲜明地展现主战立场。8月马尾海战爆发,清廷谕令各军迅速进兵,严防法军入侵,中国上下主战之声进一步高涨。而《申报》却于8月31日刊发社论《闵江战事失算失援说》,指出清军在海战中有两大失误:一为“失算”,“一误于口岸炮台之不阻,再误于马江兵船之不备”;二为“失援”,“闽中有事”“奈何(江浙、粤东之船)皆存坐视之心”。认为清廷军事准备不充分,不足与法军持续对抗,其对法立场自此开始转向。
——据黄飞《由“战”转“和”:中法战争时期〈申报〉的舆论导向》
(1)分析指出《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前后態度不同的原因。
(2)谈谈你对《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作用的认识。
20.1891年户部浙江司主事陈炽撰写《户部主事陈炽呈递出洋游历人员应行采访事宜节略》(节选),后文简称《节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张登德《陈炽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陈炽所撰的《节略》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