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发绣的美学探析及传承与发展

2023-09-13 01:25:32卢晨雨
西部皮革 2023年17期
关键词:刺绣头发苏州

卢晨雨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13)

0 引言

发绣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种极其稀少的刺绣工艺,其蕴藏着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王薇曾在《中国发绣概述》中提到:“以头发为媒材来绣制作品”[1]。古代发绣以佛像、佛经的绣制为主,通常是以单一的墨色线条勾勒主体形象,再用黑色的头发进行刺绣,华夏人民的头发犹如墨色,因此这种白描墨线风格又被称之为“墨绣”。发绣通常以头发丝代替蚕丝线为的绣制材料,底面料主要有绸、绢、麻等,而现代发绣主要以塔夫绸为面料,其中绣制针法主要以基础的滚针、切针和接针等形式进行艺术表达。

作为流传至今的发绣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衍生为多种艺术流派,包括像苏州发绣、温州发绣、东台发绣等,其中苏州发绣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端木丹青曾评价道:“苏州发绣所体现出的高雅意象和人文精神犹如一股清流融入当代生活,让人们在如画之境中感悟生命的力量。”“如画之境”是因为现代苏州发绣主要以古代著名山水画为题材,为了再现山水名画的意境之美,发绣艺人需要将毛笔的“提、按、顿、挫”意味再现,以达到“浓、淡、枯、湿”的墨韵效果,在艺术上也要强调诗、书、画、印的统一。

1 发绣的历史与发展

根据现存文献考究,发绣在历史上关于文字的记载寥寥无几,流传下来的真迹也是微乎其微,因此不像其他传统工艺一样具有连续性的发展脉络。清代徐蔚南在其著作《顾绣考》中所提到的:“顾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别有会心。”由此可见,发绣最早的历史起源是在唐宋时期。此外,朱启钤所撰写的《女红传征略》也曾记载:“宋有孝女周氏,法名贞观,……母卒痛无以报,乃于佛前矢心精进,刺舌血书‘妙法莲花经’七万字,手劈发而绣之,时年十有三,历二十三年而竣……”,可见发绣自宋朝便有之。在如今传世的古代发绣作品中,历史最久远的就是《东方朔像》,它由南宋皇帝赵构的妃子刘安所绣,该传世之作以头发为材质,刺绣为手段,生动的展现了一位手捧仙桃的老者,老者不仅慈眉善目而且憨态可掬,胡须和衣服随风飘动,充满着仙气和灵动感,目前该作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也进一步佐证发绣发端的说法。在元朝时期,发绣仍然在不断发展,魏冬、俞剑华等学者在相关讨论中着重强调了清人熊之缙所撰《花间笑语》(1818 年)中的记载:“夏永字明远,以发绣成《滕王阁图》《黄鹤楼图》,细若蚊睫,侔于鬼工。”[2]但是据考证,夏明远的发绣实物目前尚未发掘。在明朝时期,擅刺绣者倪仁吉曾被记载道:“夫人倪仁吉有发绣大士像,寿于‘隆平寺’见之,通体作篆寿字,内无墨迹,真绝技也。以彼含精宝婆,孕秀仙华,针可呼神,画能擅绝。”[3]在清朝时期,发绣逐渐没落,但也有清末民初的刺绣大师沈云芝用自己的头发绣制了发绣作品《谦亭》作为传情信物以报答张謇的恩情。

现代发绣随着时代的变化,出现百花齐放的发展,先后有苏州发绣、温州发绣和东台发绣,其中被尊称为“现代发绣之父”的高伯瑜带领着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刺绣艺人和画家,共同创作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幅发绣作品《屈原像》。20 世纪60 年代,我国著名水彩画家魏敬先受苏州刺绣大师任嘒闲“虚实乱针绣”的影响,在温州发明了人物肖像风格的发绣,从而奠定了温州发绣的开端,该类型的发绣作品具有西方素描风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20 世纪70 年代初,当时江苏省东台县东台镇跃进工艺厂的出口业务以加工人发、羽毛、猪鬃为主,为了开发工艺美术外贸产品,工厂聘请高伯瑜作为艺术顾问,并成功将发绣艺术在东台发扬光大。此外,东台发绣和温州发绣于2021 年被收入到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 世纪90 年代,高伯瑜的女儿周莹华发现了父亲所创的现代苏州发绣不断地流失,于是下定决心传承这门技艺,她将苏州刺绣的艺术特点与发绣巧妙结合,并成为苏州唯一一个发绣创作者及传承人,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2015 年10 月苏州发绣被选入第四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2 苏州发绣的艺术特点

苏州发绣在创作中,主要分为底稿制作、面料上绷、配线施绣大板块,因此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如木制绷架、翘头绣花剪、拷贝台、毛笔、国画颜料、细长而尖锐的绣花针。选发阶段从搜集头发到头发处理,要分筛发、选发、分档、分色、软化、退脂、加工处理等一套完整程序[4]。其中苏州发绣主要取材于年轻少女的头发,对于头发的选择不能是具有烫染的痕迹,也不能是脆而易断的,而是需要质地绵软的纯天然头发,在长度上的选择上为30至40 厘米,太长的话容易出现拉针的情况,太短就需要频繁换线,这些都是费时耗力的,不利于创作的进展,可以看出苏州发绣在材料运用上极具考究。

在技法表现上,现代苏州发绣是因苏州刺绣研究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刺绣研究所里有身怀苏绣技艺的刺绣艺人,所以苏州发绣在针法以及表现技法上融合了“苏州丝绣”的特点,但是没有丝绣针法运用得多,主要以最基础的苏绣针法为艺术表现,例如乱针、齐针、套针、接针等,其中针法不是单一使用,刺绣艺人会根据题材和底稿巧妙地将这些针法结合到一幅作品之中。相比较而言,苏州丝绣更具有光泽感,而发绣有着清新淡雅、坚韧光滑的特点。丝绣可以通过“劈丝”得到不同粗细的丝线,而发绣并没有“劈发”这一技法,只能通过挑选不同粗细和质地的头发来表现需要表达的肌理,而历史上只有关于“金刀劈发”的传说。

在题材表现上,古代发绣多以表现佛教人物为主,强调观赏性与精神性,注重情感价值的表达。例如现存于世的元代管仲姬所作的《观世音像》、明代的《达摩渡江图》立轴、《罗汉像》和清代的《水月观音》等作品均是与佛教紧密联系。此外除了传统佛教题材外,还有像以仙道为题材的发绣作品,如南宋刘安所作的《东方朔像》、清代的《王思任发绣三星图挂镜》等。而现代苏州发绣题材不再拘泥于单一的佛像佛经题材,开始由宗教类向人物风俗和传统山水名画过渡,像苏州发绣代表人周莹华以具有风俗性的小景山水画为主题,例如以《风雨牧归图》为样本,绣制了牧童归家时风雨来临的场景。作品运用虚实乱针绣的技法重点表现了风中摇曳的柳树枝叶,营造了生机勃勃的视觉画面;在细节的刻画上,水牛的牛毛清晰可见、丝丝分明,拥有真实牛毛的肌理感,同时牛毛螺旋的纹理感也表现了出来,牛尾选用极细的头发加以绣制,突出了牛尾真实的蓬松感。在斗笠的元素绣制中,周莹华根据头发的特点进行编织,以斜线和直线为主,以此来表现牧童斗笠的编织感。而牧童的蓑衣以散套的针法为主,通过层层穿插,也把蓑衣真实的质感表现了出来。对于绣工来说,针就是他们的画笔,线就是他们的颜料,绣画的原理和画理是相似的,画面中富有多变的走势和韵律,这就要求因物施针,不同的物体要有合适的针法与合适的发丝粗细来表现不同物体的肌理。由此可见,发绣不仅仅再现国画的丹青意境,又通过不同的针法和头发本身的材质特点以获得相应的质感、色调以及肌理美感。现代苏州发绣也将古代常有的白描人物题材发挥到了极致,利用发绣“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特点,以及头发浓淡、粗细、曲直的特质赋予了发绣光影的层次,使其具有线条清晰、强烈明快的特点。

图1 发绣《达摩渡江图》立轴

在色彩表现上,古代发绣以单一的墨色白描形式为主,因此在表现形式上会有所限制。而在现代苏州发绣中,苏州发绣不仅仅会采用外国人不同颜色的自然头发,还会采用植物染对浅色头发进行染色,染色效果具有古朴典雅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特点,这与国画底稿相得益彰,突破了传统发绣单一墨色的限制。苏州发绣巧妙地设计底稿与头发色彩之间的关系,再以物施针,形成了特有的一种古典美。其中发绣对于国画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对画的一种提炼和升华,刺绣和绘画一样都是在探索和表现事物的一些规律,例如周莹华的人物风俗类代表作《货郎图》,原作是南宋李嵩创作的绢本水墨淡设色画,里面有人物、动物、货物以及植物,针就需要根据人物衣物褶皱的走势、肌理进行绣制,物件的结构也是同样的道理,包括狗毛的生长趋势,草木的自然生长方向等。该件发绣作品的色彩采用和底稿色彩相邻近的一些颜色,主要由赤、朱、黑、白、赭组成,同时需要符合国画色彩五要素——焦、浓、重、淡、青,这就需要利用头发浓淡以及发质粗细的特点来达到古朴雅致的色彩。作品通过对于头发色彩的不同运用,营造出“源于原作又有别于原作”的视觉效果,巧妙的将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3 苏州发绣的人文内涵

苏州发绣的传承与发展折射出人们对于内心情感与外在事物的表达,其主要体现在其一:追求匠心精神与精神表达。现代苏州发绣的创作者周莹华和古代发绣创作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注重发绣“精细雅洁”的匠心精神,对于发绣研学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强调自身品行的修养,并没有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为了得到快速的经济效益而粗制滥造,背离初衷本心。周莹华是一位崇尚佛教礼法的信徒,每次刺绣之前她都会有烧香拜佛的习惯,可见她对于发绣艺术的虔诚,这种虔诚的态度正是对于精神性的高尚追求。她的发绣代表作《生命之花》描绘的就是一位手捧莲花的佛像,该佛像的头发并没有真实的还原人物发饰特点,而是巧妙的将头发与莲花瓣进行结合,表达了“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的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在作品的细节设计中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和永恒之美的诠释。其二:忠孝思想的传承,头发在古时代表着忠孝之意,《孝经·开宗明义》曾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种忠孝思想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的思想相契合。古人认为爱护自己的肌肤和头发就如同敬爱父母一般,生命源自于父母,不能有丝毫损伤。古代也有关于用发绣来传达忠孝思想的故事,例如朱启钤在《女工传征略》中记载的宋代周氏女子,她用自己的头发制作发绣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刺血手书妙法莲华经七万字,手劈发而绣之,历时十三年而成。其三:结发爱情的体现,汉朝时苏武在《留别妻》中曾写道:“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古代的新婚夫妇会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之后再把彼此的头发缠绕在一起,取“永结同心,不离不弃”之意,这就是结发夫妻的由来,因此头发便有了一种天长地久的爱情内涵。古人将头发视若是生命的一部分,从此结发爱人之间的生命也就交织在了一起,从而表达了彼此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极具浪漫感,爱人之间可以将二人的头发以发绣的形式作为一种定情信物。其四:头发内涵的深度诠释,周莹华原来用纯胎毛做发绣,后来她尝试将胎毛发与胎儿父母的头发结合在一起做一幅合家欢,这也体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人文内涵。但从现代生命科学的视角来看,头发根部的毛囊含有微量DNA,DNA 作为一种遗传物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其中包括性格、体型、外貌或者器官功能等都可能遗传给下一代。胎儿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作为新生命的胎儿也受父母DNA 的遗传来到了人世间。晋代王嘉的《拾遗记》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孙权赵夫人,能扸发,以神胶续之,……织为罗觳,裁为幔,内外视之,飘飘如烟气轻动,而房内自凉。”[3]这段话是最早表明了头发可以作为织绣的部分材料,通过将一根头发分成多份,再加上胶与丝线织成绣制中所用到的罗和觳,由此可见,古人这种探索实验赋予了头发使用的更多可能性。发绣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手法,还有不少潜力值得去发掘,头发不仅仅可以绣,还可以就材料本身进行探索,这是满足当代艺术发展的。像青年艺术家王薇将发绣放置在培养皿中形成一套实验艺术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于发绣的一种新探索,展现了艺术家从理念上赋予发绣生命,从另外一种形式活化发绣。此外,像植物染发也是对于头发这种材质的探索研究,头发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等等都有其无限延伸的可能性。一味追求非遗艺术的原真性,那么早晚会失去艺术的意义,古人能够用头发刺绣是他们探索出来的,我们现代人也是需要延续这种探索和创新精神。

4 结语

发绣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散发着古朴的江南水乡魅力,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与古人思想,但这门技艺要想发展下去必定需要古为今用。在当下,传统工艺除了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与需求,与时俱进以外,还需深入发掘其内涵,与新材料、新媒介、新理念进行融合,以此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艺术作品。此外,发绣手工艺人也可以与设计师、当代艺术家相互合作,设计师和艺术家可以根据头发的特性、发绣的工艺以及内涵来进行作品的设计构思,从而共同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发绣艺术精品。

猜你喜欢
刺绣头发苏州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我的头发『断了』
清新唯美的刺绣
头发飘起来了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海峡姐妹(2017年12期)2018-01-31 02:12:15
头发剪坏的你可以这么办
Coco薇(2017年2期)2017-04-25 02:50:26
苏州一光
头发
苏州十二忆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1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