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菁
作家名片
刘义庆(403年—约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王刘道怜之子;13岁时受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其叔父刘道规,袭封临川王;历任尚书左仆射,出为荆州、江州、南兖州刺史,在各地清正有绩;元嘉二十一年去世,时年41岁;获赠荆州都督,谥号为康。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世说新语》等。
内容介绍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长短不一,有的数百字,有的仅三言两语。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年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却有一部分出于传闻,并不都符合史实。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广泛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社会风气,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鲁迅先生称它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精段选读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③?”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④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一般指匈奴。③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赏读
本篇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文章采用对话描写,叙述了面临危险时,荀巨伯宁愿以身相代,让自己的朋友能够离开险境的故事。文章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胡贼”的一“谓”一“还”,凸显荀巨伯的义举——舍生取义,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可见“义”的强大的感化力量。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朋友,体现了君子之交的真诚和大义,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人应该讲情义、守信义。
陈谌设喻答客问
客有问陈季方①:“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②,上有万仞③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①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六个儿子。②阿(ē):弯曲的地方,这里指山的角落。③仞: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赏读
本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面对客人的刁难,陈谌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上面有千万丈高峰,下面有深不可测的渊泉;上受雨露的沾浸,下受深泉的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能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他巧妙设喻,应答了对方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陈谌的回答体现了父亲敬君亲民的为官之道,同时也凸显了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谌思维之缜密,反应之灵敏。
南楼咏谑
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①。音调始遒②,闻函道③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④,与诸人咏谑⑤,竟坐甚得任乐⑥。后王逸少下,与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规尔时风范⑦,不得不小颓⑧。”右军答曰:“唯丘壑⑨独存。”
〔注释〕①“庾太尉在武昌”三句:东晋苏峻叛乱平定后,庾亮(字元规)升任都督江、荆等六州诸军事,移镇武昌;使吏:地方长官的僚属;理咏:吟咏,作诗吟唱。②遒(qiú):高昂。③函道:楼梯。④胡床:交椅,是椅腿交叉,能折叠的一种坐具。⑤谑(xuè):开玩笑。⑥任乐:尽情欢乐。⑦风范:气派。⑧颓:低落。⑨丘壑:山水幽美处所,是隐士所居之地,比喻深远的意境。
●赏读
本篇出自《世说新语·容止》。庾亮在武昌时,正值秋夜天气凉爽、景色清幽,他的属官登上南楼吟诗咏唱。庾亮来了,大家想起身回避,庾亮却说:“诸君暂且留步,老夫对这方面兴趣也不浅。”于是就坐在胡床上,与众人一起吟咏、谈笑,满座的人都能尽情欢乐。后遂用“庾公楼、庾楼、南楼、庾公风流”等指称吟咏欢娱的场所或咏谑游乐的雅兴。李白《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诗中就有“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
日近长安远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②消息,潸然流涕③。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④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⑤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元帝:指晋元帝司马睿,晋明帝司马绍是他的长子。②洛下:洛阳方面。③涕:眼泪。④东渡:东迁。这里指西晋灭亡、王室东渡的故事。⑤何如:比较,同“孰与”。
●赏读
本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夙惠,同“夙慧”,指从小就聪明过人,能对人、事、物能进行快速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在《世说新语》这一类内容中,有许多少年聪慧过人的故事。
晋元帝第一次问明帝:“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明帝回答:“太阳远,因为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从太阳来。”这个时候,他是从“所闻”的角度判断的。父亲涕泪横流,思念故土,明帝回答长安更近,带有宽慰的用意。而当元帝当着臣子们的面再次询问的时候,明帝改口说:“长安远。抬头就可以看见太阳,却看不到长安。”这是从视觉的角度判断的,而明帝的聪慧也体现于此——山河破碎,王公大臣们拿着国家的俸禄,却碌碌无为,只知逃避战乱,割城弃地。长安明明就在那里,可是却不能回去;相比起来,太阳就在头顶,岂不是更近?意在讽刺朝臣们的无能和胆怯,也暗藏了“国家势弱,朝廷无为”的悲哀。后来,人们就用“日近长安远”来比喻功名事业不遂、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链接中考
阅读下面的兩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一:谢公(谢安)夫人教儿,问太傅(谢安):“那得初(从来)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刘义庆《世说新语》)
材料二:有许多年轻人在读了《傅雷家书》后说:“我能有这样一个父亲就好了。”其实他们应该这样说:“我要努力成为傅雷这样的父亲。”(林可行《现代散文鉴赏》)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稿件请投至“山西省太原市第232号邮政信箱”或“zkb.zwzk@163.com”,我们将择优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