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的著作,它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山水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不仅是郦道元奉献给世人的科学名著,也是一部颇具“郦学”风格的文学艺术珍品。
《水经注》交融人文景观,让山水别有意境。如《卷九·清水》描述“清水”的发源情况、是“诸陂散泉,积以成川”,以后形成二十多丈的瀑布,“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又描述了上游“南峰北岭”的不同人文景观:“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此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幽绝俗的环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极好地映衬了作者的“竹柏之怀”“仁智之性”,不由得让读者感叹:不愧是“清泠洞观”的清水所在地啊。景中有禅意,全仗“禅栖之士”“刹灵之图”这些人文景观的嵌入。
正如唐子奕所指出的:“郦道元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将大量的文化内容融汇其中,使读者在领略祖国大好风光的同时,对中华民族悠悠而灿烂的文化神往而敬仰。这是《水经注》百读不厌的原因之一。”
《水经注》巧妙的修辞,传神的刻画,让人如见其景,感同身受。“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卷三十四·江水》)夸张的手法凸显了江水迅疾的特点,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使人感到豪情万丈。
绝妙文笔的背后是郦道元对山水的热爱,心灵与自然的相通。痴迷于自然,具有超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方能欣得山水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水经注》中大量自然景观的描写,往往还借助于民歌、謠谚、典传。《卷三十四·江水》中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两句渔歌,给三峡凄异肃杀的秋景重重地抹上一笔凄清神伤的色彩,渲染出悲戚难耐的艺术氛围。这些歌谣除了和描写之景互相印证外,还可起到进一步加强文义、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甚至有时还能画龙点睛,有效地补充作品的未尽之意、未抒之情。
作者在描写山水时穿插个人感受,增强了情境感,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临之者咸悚惕焉。”(《卷四·河水》)这是俯视瀑布时,作者的心理感受——心惊肉跳,惊心动魄。此处心理描写在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同时也更好地呈现了瀑布雄浑的特点。《水经注》很多地方无不由作者之情辐射读者之心,让阅读者与之同悲欢,共忧乐。
在整个《水经注》行文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的身影沿着水道前进,移步换景,随景而行,全方位地描绘出6世纪中国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选自《读〈水经注〉》)